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2020-12-10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儘管中風已經過去快3年的時間,但回想起那段時光,Udo Kischka教授依然充滿了無助感,被那種極度的痛苦、絕望、尷尬,甚至是羞愧感所震驚。

Udo Kischka教授曾是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臨床神經科學系的腦損傷康復顧問,幫助過很多中風患者。顯然,他是這個領域的醫學專家。但當自己中風後,他坦言自己對這種疾病帶給患者的痛苦所知甚少。他意識到,只有真正了解患者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照顧他們。這段經歷也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進行了分享。

圖片來源:Pexels

中風發作,腦部損傷讓他行為反常

3年前,62歲的Udo Kischka教授在一次夜跑時,感到右腦疼痛,左半邊的身子有輕微的無力感和知覺喪失。他立刻意識到自己中風了,但卻反常地十分冷靜,靠本能支撐著,勉強回到了家中,甚至沒有告訴妻子自己發生了什麼,而是繼續在辦公桌前工作。

「從理論上說,我知道自己應該尋求醫療救助,但我沒有這樣做。如果其他人發生了這種情況,我會告訴他們立即去醫院。」事後回憶起來,他認為自己的做法並不明智,「而這可能就是腦部受傷對我造成的後果。」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發現自己躺在地板上,半邊身體癱瘓,一隻眼睛看不清。他根本不記得自己是怎麼跌倒的。這一刻,驚恐才真正湧上他的心頭。「那真是太可怕了。我無法動彈,也無法喊叫。」

幾個小時後,妻子找到他並將他送往了醫院。

身體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電影

影像學檢查顯示,Udo Kischka教授的大腦右側基底神經節區域有大量顱內出血。

剛入院時,病情還沒有明顯影響他的認知,他甚至還能和同事探討自己的病情,只不過,實際狀況超乎了他對自己的預判和想像。

Udo Kischka教授預判自己的左側肢體雖然出現功能障礙,但仍會有知覺。事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左側肢體仿佛不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他的左半邊身子完全失去了感知,這讓他想到醫學院裡的那些屍體。

圖片來源:Unsplash

經過一系列診斷和評估,Udo Kischka教授接受了藥物治療。在最初的幾天裡,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僅有的幾段記憶碎片也很是「扎心」。

他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動作,也分不清身體和周圍的環境。有一次,他以為自己把左臂舉起來了,但實際上是理療師抬起來的;他還曾錯把長靠墊當成了自己的胳膊,以為自己躺在地板上。

中風對視力的影響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他以為只是一隻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會造成太大的幹擾。但實際上要可怕得多。他看到一個令人不安的、邊緣呈紅色鋸齒狀的黑洞,當看人的面孔時,半張臉消失在這個「黑洞」中,就像恐怖電影裡的人物。

親身經歷的這種種感受,讓他開始懷疑,有多少患者有類似的奇怪經歷但又害怕說出來。

心理打擊和人格變化

焦慮是另一項始料未及的狀況。Udo Kischka教授總是擔心自己會從床上、輪椅上摔下來,再次發生腦出血。有關中風的糟糕記憶,不斷在腦海中閃回,他變得過度警覺,充滿恐懼、焦慮。

康復期間,Udo Kischka教授回到了曾經擔任顧問的康復中心。在那裡,他曾經告訴中風病人,康復期間將經歷一系列的起起落落。事實是,低谷比他以為的更多,要不斷「從頭再來」。由於中風後許多功能出現衰退,在漫長康復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困難,感染、低血壓和精神壓力經常讓康復情況一籌莫展,也曾讓他和家人意志消沉。

比如,他有複雜的需求想要表達,卻連把頭擺正、坐下這樣最簡單的事情都難以做好,這樣的處境讓他感到脆弱和屈辱。當然,原同事細微、貼心的照顧讓他保持了足夠的尊嚴,不至於太尷尬。

圖片來源:Pixabay

中風甚至還會「改變人格」。他的語言功能下降,交談能力變差,但卻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言語發洩,根本不聽別人說什麼;要麼情緒不穩定,要麼病理性哭泣。這樣的性格與原來的他判若兩人,讓他的愛人感到擔憂,懷疑他是否出現了抑鬱症狀。

由於面部功能損傷,他還「失去」了面部表情,不能再用微笑回應家人,導致家人誤認為Udo Kischka教授對他們不再有感情,這讓他的家人們感到非常痛苦。

持續的疼痛和疲勞

康復期間,另一個難以克服的挑戰是「排山倒海」的疲勞感,簡單的活動就能讓他耗盡精力,常常因此就打亂了一天的康復計劃。比如,住院後期他曾有一次短暫回家的機會,他做好了各項準備,到了該出發的關頭,卻因為太累而睡過了頭。

很多時候,如果不是工作人員在他筋疲力盡的時候給予鼓勵,在他試圖過度活動的時候又及時制止,他可能會浪費更多寶貴的康復時間。

當經過漫長的康復訓練,他終於可以試著站立甚至慢慢走幾步時,他的肩膀和臀部又開始疼痛。儘管失去了觸覺,但他仍然有痛感,而且比中風前更強烈。而糟糕的是,醫護人員們顯然並不知道這一點,還以為打針時或抽血時扎左手他會比較不痛。

持續的疼痛讓他筋疲力盡,疲勞加劇;睡眠也受到幹擾,疼痛讓他無法入睡,但醫院裡的噪音,夜間必要的談話聲和傳呼機的嗶嗶聲也讓他無法入睡,這一切都限制了他的康復能力。

圖片來源:Pixabay

找回自我,也關注患者

Udo Kischka教授曾經很困惑,有些患者把恢復行走能力放在康複目標的首位,而明明醫生可以在恢復認知能力等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幫助他們。但現在,他也只想重新學會走路,只有首先動起來,他才有可能找回自我。

這段中風經歷,讓Udo Kischka明白,了解病人的實際經歷多麼重要。而以前,他卻恰恰因為具備專業知識而忽視了這一點。以往,他認為只要解釋了症狀、預後和治療方案,就可以最快地幫助和安撫病人及家屬。但或許,對醫生來說,要問病人的一個最關鍵問題是:他們到底遭受了什麼痛苦?比起專業冷靜的臨床診斷,這更能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幫助,有助於他們找回自我感和目標感,而這些正是病人康復的必要基礎,是保持尊嚴、重鑄希望、擁有活下去念想的必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

[1] Udo Kischka.(2019). Stroke: the doctor as patient.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2642-X.

[2] Neurologist 'knew nothing' about brain injury until he suffered his own stroke. Retrieved June 22, 2020, from https://www.headway.org.uk/news-and-campaigns/news/2018/neurologist-knew-nothing-about-brain-injury-until-he-suffered-his-own-stroke/

[3] The neurologist who had a stroke. Retrieved June 22, 2020, from https://www.braininjury-explanation.com/life-with-brain-injury/stories-of-people-with-abi/the-neurologist-who-had-a-stroke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相關焦點

  • 海底的巨大河流,我們對它所知甚少
    如果一條河流的水不能被觸碰,一個景觀的形成不能被發現,這多半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但是世界上就是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壯麗,比如一條流淌在海底的巨大河流。在太平洋海面下3200米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在孤獨的流淌,它穿過陡峭的峽谷,流淌經過一塊塊巖石,在廣闊的平原上繞了一個彎,這樣的景觀卻無人能見。
  • 20個我們所知甚少的不可思議的古代文明和文化
    雖然我們對古羅馬人的歷史和文化,包括羅馬競技場的歷史和文化了解很多,但對其他遙遠的文明卻知之甚少以下是20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古代文明和文化,我們實際上對它們知之甚少:El Castillo,在Chichen Itza Wikimedia Commons
  •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吃素比吃肉更容易患中風
    來源:金融界網站牛津大學一項針對近5萬人的研究發現,那些完全放棄吃肉和魚的人患冠心病的可能性降低了22%。在那些吃魚不吃肉的所謂「魚素者」當中,這一風險降低了13%。不過,研究人員發現,純素食者患中風的機率比肉食者高出了20%。這可能是由於血液膽固醇降低和維生素B1 2等營養素水平降低所致。英國心臟基金會的特雷西·帕克說:「無論你是肉食者還是素食者,減少這些風險的一種方法就是均衡飲食。」
  • 流產的經歷,讓我明白到痛苦的意義
    今天和朋友聊天,談到了我的流產經歷。在訴說時,我感嘆到如果能讓我早些發現量子催眠,那該有多好啊。如果我可以早些和我的內在智慧連接上,那該多好啊!我當時就能少受些罪,也不會那麼痛苦了。但是,所有的發生,都是剛剛好,都是最好的安排。
  • 牛津英語詞典是工具書轉型的一個縮影,它經歷了什麼,又會變成什麼樣?
    「回到1989年,當第二版OED出版後,我們開始從印刷材料裡收集數據錄入電腦。(牛津大學出版社僱傭了120個打字員花費18個月時間將收錄了67,000,000個字符的第二版OED全部錄入電腦,並採用了一種基礎標籤語言結構)當時我們把探索的方向放在了建立一個巨大的電子資料庫上。1990年代,資料庫大體結構成型後,世界又變了。
  • 大腦對中風有自我保護機制
    本報倫敦2月25日電 (記者劉海英)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時間即是生命,及時的治療會挽救患者垂死的腦細胞,從而避免一系列嚴重後果。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小鼠大腦內的一種特殊蛋白,會在中風時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這一大腦自我保護機制的發現,對於未來中風的治療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 《牛津英語詞典》收了多少源自中文的詞語?
    曾泰元    2018年10月中旬,我首度發現直譯自中文「加油」的add oil收進了《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這個語言上的現象引爆了廣泛熱議,影響不僅及於兩岸四地,甚至傳播到了東南亞與北美的華語圈
  • 中風能中醫治療嗎?專家:有一定治療效果
    原標題:中風能中醫治療嗎?專家:有一定治療效果   據悉,在我國,腦中風已超過惡性腫瘤成為第一致死病因,每年有150萬人死於腦中風,同時也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   卒中俗稱中風,根據病情輕重,分為大中風和小中風。大中風病情嚴重,多為腦梗死。
  • 突發頭痛 早發現中風的徵兆
    突然昏眩,眼前漆黑一片,幾秒後就會恢復,這是腦中風的早期徵兆。下面我們詳細說一下關於中風的前兆以及中風病因和危害都有哪些。  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有時候中風的徵兆很難辨識,中風患者常因家人沒有及時發現其中風的徵兆,延誤救治而使患者腦部受損甚至喪命。當發現出現以下一種或幾種症狀時,要謹防腦中風,這些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
  • 人只有經歷過一次落魄,才知朋友對你是講利還是義呢
    導語: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起起落落、甚至是落魄失意。在困難的時候,那一種悽涼的感覺只有自己才知道。你就會到處求朋友幫忙。但是願意真心幫助你的,可真的是少之又少啊。在你困難的時候依舊陪伴在身邊的人,這些才是真正的有情有義的朋友。我們要好好珍惜,要對他們心存感恩之心。
  • 工廠小夥走「桃花運」,戀愛3個月後,才知自己經歷了一場宮鬥劇
    部門同事小輝前幾天過生日,約自己談了三個月戀愛的女朋友阿敏,晚上一起共進晚餐,然後再看場電影,然後……小輝想了很多,畢竟自己過生日,自己最大。哪知,女孩說自己臨時有事,不能陪他過生日,等忙完了請他吃大餐,算是賠罪。可小輝不依不饒,又是發信息又是打電話,一直爭取著她能陪自己過生日。
  • 《看見》:柴靜,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看見》:柴靜,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從昨晚到今天上午,中間幾個小時的睡覺時間,我用了差不多十個小時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看見》。知道她要發新書,驚喜之餘,也有些擔心:距離她第一本出版物《用我一輩子去忘記》,已經十幾年的光陰,所有的柴迷們都在期盼著她有新作產出;但柴靜平時工作那麼忙,還要寫幾十萬字的書稿,會不會只是將博客裡的內容梳理、整理一遍,畢竟,講這十年的故事,她的博客信息量,足夠大了。一個人十年的經歷已經放在那裡,不知道被大家咀嚼了多少遍,現在要回過頭來再看一遍,值得去買一本嗎?
  • 楊利偉出艙時嘴角流血,他經歷了什麼?專家說出真相才知多危險
    而作為首次飛船的航天員估計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他曾是多少少年少女的偶像,這個偉大的中國人就是楊利偉。不過,有細心的網友就發現了,楊利偉出艙時嘴角殘留有血跡。這讓很多人都懷疑傳聞中說他滿臉的血液是否是真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因為人們傳播得越來越離譜,所以有專家出來澄清楊利偉嘴角上的的確是血跡。
  • 拔智齒的痛苦經歷
    經常覺得自己很聰明,要不然怎麼會有四顆智齒?這四顆智齒折磨了我四年,經歷過智齒的痛後才知道有一種痛是這麼持久!今年用一年的時間拔了四顆智齒!算是我這年完成的最大的任務,因為這過程,實在太痛苦,每次拔完一顆,就要掉好幾斤肉!
  • 《聊齋志異》:葉秀才魂從知己,三年後衣錦還鄉,才知自己已非人
    後幸得時任縣令丁乘鶴賞識,認定他非池中物,又是錢糧資助,又是上下走動,葉生也是意氣奮發,誰知鄉試發榜,他是文佳命薄,仍舊名落孫山。葉生羞憤難當,又感覺愧對丁公栽培,就此病倒床上。丁公聽說葉生病重,不但遍訪名醫為其診治,而且經常上門探視,可惜的是葉生心思太重,經脈鬱結,服用了百多副藥依然不見好,逐漸病入膏肓。丁公為了讓他打起精神,跟他說三年縣令任期滿後,必帶他同去京城。
  • 中風後,臉歪眼斜,還能恢復嗎?堅持3個方法,可能讓自己重回往日
    一進冬天,身體中風的人就會多了起來。一聽到中風,很多人立馬會聯想到,臉歪眼斜,不僅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也給身邊的親人增添了許多麻煩。什麼是中風呢?中風又稱腦卒中。中風,中醫病名,有外風和內風之分,外風因感受外邪(風邪)所致,現代一般稱中風,多指內傷病證的類中風。中風的危害很大,也很多。我們要注意保養和康復呢?中風後,臉歪眼斜,還能恢復嗎?堅持3個方法,可能讓自己重回往日。
  • 婚外戀結束後,忘不掉很痛苦?學會用三份「正念」,幫自己走出來
    專欄【如何擺脫婚外情的痛苦】24作者:北蘇,情感作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眾多讀者信賴的心靈導師,你身邊的情感顧問【帶你看透所謂的深情與不舍,擺脫愛而不得的苦。也許這不是一個方法論的專欄,但卻是一個可以幫助你,讓你幫助自己找到方向,擺脫婚外情痛苦的專欄。】
  • 財富靠自己積累,命運靠自己轉彎,情緒、痛苦與快樂由自己決定
    最偉大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財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的快樂與否,也取決於對事物本來的看法,痛苦與快樂都由自己的情緒去決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最寶貴的財富。精神上的,物質上的,不管有多少種,都必須靠自己積累。命運靠自己轉彎,人生旅途中就像一隻小鳥想要飛過那浩瀚無垠的大海去追求美好生活時。當它面對波濤洶湧的海水顯的是那麼的弱小,只有兩種選擇,一種不怕堅難,勇敢的飛過去,過上更好的生活。一種原地停留,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只在乎一次轉彎,就能改變一切。
  • Nature Neuroscience:發現大腦中風後自我修復新功能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人類大腦在中風後,其室管膜細胞也在發揮修復受損傷部位的作用。醫學界一直認為,大腦在受中風創傷後,只有一種幹細胞負責進行自我修復,即通過這種幹細胞分化新的神經細胞來修復受損部位。
  • TED視頻演講:靈性開悟會終結人類所有的痛苦!
    曾經,我們想要終結自己的苦難,卻發現還是陷入了另外一個痛苦的循環。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同樣的地球上,有的人快樂,有的人卻痛苦?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卻富有? 強烈推薦以下視頻,顛覆你的整個人生觀、世界觀!看完後,或許就會知道我們的一生該如何選擇才能真的踏上永恆快樂的生命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