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葉秀才魂從知己,三年後衣錦還鄉,才知自己已非人

2021-01-19 九卿臣儒

古時,淮陽葉秀才時運不濟,雖滿腹經綸,卻總是未能中舉。後幸得時任縣令丁乘鶴賞識,認定他非池中物,又是錢糧資助,又是上下走動,葉生也是意氣奮發,誰知鄉試發榜,他是文佳命薄,仍舊名落孫山。葉生羞憤難當,又感覺愧對丁公栽培,就此病倒床上。

丁公聽說葉生病重,不但遍訪名醫為其診治,而且經常上門探視,可惜的是葉生心思太重,經脈鬱結,服用了百多副藥依然不見好,逐漸病入膏肓。丁公為了讓他打起精神,跟他說三年縣令任期滿後,必帶他同去京城。

不巧丁公沒幹滿三年,就因為冒犯上司被免官,將要離任回鄉。歸期已定,可是內心牽掛葉生,臨行前又來到葉生家裡,看他是否能一起同行,葉生在病榻上依然未有好轉,說他這病一時半會恐不能好轉,讓丁公先行。丁公知道這一去二人緣分可能就此終結,始終不願獨行,只是安慰他再等幾天。

過了幾天,守門人通報說葉生來了,丁公大喜,出門迎接。葉生一揖到底,跟丁公說道:「幸得恩公賞識,不離不棄,因為小人生病,耽擱了恩公行程,從此以後可以追隨恩公左右了。」丁公忙將葉生扶起,感覺觸手冰涼,丁公以為他大病初癒,也沒有多想,於是二人收拾行裝趕早上路。

葉生隨丁公回到故鄉。丁公讓其十六歲的兒子再昌拜葉生為師,朝夕相處,修習學問。丁公子雖然當時年幼,尚不會作文,但非常聰慧,記憶力超群。葉生悉心教導一年,丁公子已能落筆成文,下筆如有神助。

很快就進了縣學成為秀才,葉生又把他過去考舉人時的卷子作為範文,全部默寫下來教公子誦讀。結果在鄉試時,考官出的七個題目,竟然被葉生全部押中,無一脫漏,丁公子考了個第 二名。

丁公見再昌在葉生的教導下,如此出息,甚是欣慰,可是總認為以葉生之才,只為人師,委實屈才,常常為之惋惜。可葉生不這麼看,他跟丁公說:「幸得公子爭氣,使世人知我半生潦倒非是文筆低劣,我已心滿意足。」

丁公依然希望葉生能回家再參加歲試,可每當提起此事,葉生總悶悶不樂,丁公也不願強求。於是叮囑兒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為葉生納個監生。

丁公子果然不負眾望,高中進士,被授部中主政。赴任時帶葉生同行,並送他進國子監讀書,朝夕相伴,亦師亦友。一年後,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於考中了舉人,一嘗所願。既然身有功名,自當衣錦還鄉,在丁公子建議下,二人擇吉日上路。到了淮陽縣境內,丁公子又派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家,他因要務在身,另往他處。

葉生到家下車,離家幾年,看門戶滿是蕭索,比自己離家之時還不如,心中甚是難過。他慢慢走進院子,正巧他的妻子從屋內端著簸箕出來,粗布衣衫,容貌憔悴,看見他站在院中,嚇得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本伸手欲拉,手伸出去又訕訕然縮了回來。

葉生看著他的妻子,貌甚悽慘的說道:「娘子,我終於中了舉人,能夠光耀門楣了,這才三四年不見,你竟然連我都不認識了嗎?」葉妻遠遠站著,身若篩糠,聲音顫抖地說:「你不要嚇我!你三年前已經病死,怎麼又說什麼中舉?你的棺木停放在偏房沒有下葬,確實是我的錯,可那是因為家裡實在是太窮了,為了那副棺木已經掏空了所有!夫君啊,這三年來,我們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你都沒有出來嚇唬我們,今天何故如此呢?你我已是陰陽兩隔,就不要再出來驚嚇我們了!」

葉生悽悽慘慘的聽完妻子所說的話,不發一言,良久之後,才嘆了一口氣,慢慢踱步進了偏房,看到自己的棺木確實停放在那裡,突然回頭看了看依然驚恐站在院內的妻子,又看到剛從門口跑進院落的兒子,眼中透出一股驚喜,那驚喜又漸漸轉變為傷感和無奈,好像終於做了決定般,朝那棺木撲過去,倏忽不見。

等葉妻進得屋來,見葉生的衣帽鞋襪全部脫落在地上,她這時才不再害怕,抱起地上的衣服痛哭起來。趕車的僕人將在葉家所見所聞回去告知主人,丁公子聽說後,淚流滿面,感於葉生報答知遇之恩的善舉,趕忙命僕人駕車,一起回去操辦葉生的喪事,以舉人的規格安葬,以慰死者,並將葉生妻子接走妥善安置,聽說在丁公子的推薦下,葉生的兒子很快就入了縣學成了秀才。

此篇故事取材於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真應了那句話「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葉生為報丁公知遇之恩,竟然不知己死,魂魄跟從知己,認真教導,幫助丁公子考取功名。

故事中葉生文採斐然,奈何命運不濟,也是蒲松齡通過刻畫描寫葉生這個可憐的書生角色,對封建科舉制度的不公和黑暗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吶喊。葉生一生所求,也正是蒲松齡一生所求吧。

故事中很多地方描寫得都十分巧妙,從字裡行間就能夠感受到當時科舉制度考官的昏聵和有眼無珠。

葉生明明才名在外,文章上佳,就是不能中舉。後來用自己考舉人的卷子作為範文教導丁公子,竟然連押七題,助丁公子高中,你說這是多麼有趣的諷刺?後來丁公子考取功名,有了官階之後,順利運作使葉生也能中舉,所以錦繡文章、滿腹才華不一定高中,有時候在位者的一句話,比什麼都管用,這就是所謂的「貴人相助」了。

正所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已史明智,以古鑑今,古人誠不欺我也,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本文由 九卿臣儒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是山東省淄川縣人,而「淄川蒲氏」在元代曾是家世顯赫的望族,但是元朝傾覆後,蒲家便日趨沒落了。蒲松齡的祖父、父親都是知識淵博、通覽經史的儒生,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的蒲松齡從小就受到濃厚的文化薰陶,再加上他聰慧好學,19歲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可是他仕途無望,後來屢應省試不第,始終沒有考上舉人。
  • 《聊齋志異》邑人和黑鬼
    早年間,淄川縣有一鄉民,趙某,一向無賴霸道,屬於滾刀肉一類的人,村裡人對他的態度是惹不起躲得起。一天早上,突然來了兩個人把他架著雙臂帶走了,他們來集市上,看到一個屠夫正在將半扇豬肉掛到肉架上,那兩個人就使勁地把他往肉架邊推擠。
  • 《聊齋志異》鬼作筵,讓一個活人去為陰間的人做飯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準備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神志不清的妻子絮絮叨叨地像是在跟什麼人說話。杜秀才覺得很奇怪,走近床前想詢問她是怎麼回事,妻子竟一口一聲地管他叫兒子。家裡人心想這必有緣故。當時,杜秀才的母親剛死,棺材還沒有下葬,家裡人懷疑是他母親的靈魂附在了他妻子的身上。於是,杜秀才便祝禱說:「你莫非是我的母親?妻子罵著說:「畜生!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孫某,瀋陽人,一次和朋友相約爬山,在山頂聚會。站在山頂往下眺望,發現一隻老虎嘴裡銜著東西走來,到了一棵樹下,用爪子在地上挖個坑,將嘴裡銜著的東西放進去埋好,而後離開。孫某派僕人過去查看埋的什麼東西?結果,僕人挖出來一隻死鹿,於是把鹿抬走,把坑重新填土埋上。
  • 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無獨有偶,古代文人也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蒙上一層神奇色彩,大詩人李白出生時,正值晚上,他的母親夢見長庚入懷,於是父親便為他取名「白」,字「太白」。因為,古時候又把金星稱作太白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為長庚。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聊齋志異》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吧,它是蒲松齡用文言寫的一部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作者: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出身於敗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十九歲參加科舉,在縣、府、道連得三個第一,此後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時始為歲貢生。
  •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一個城隍都幫著破案的故事康熙年間,朱輝蔭剛到廣州做巡撫時,有很多關於客商遊人失蹤的案子。有時一人出門,忽然沒了蹤影,有時幾人同行,也都離奇失蹤。這些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官府的人收到狀子,開始還派人四處查詢,張貼告示,行文追輯,可是卻毫無頭緒,這種狀子一多,官府有些力不從心,漸漸地鬆懈下來,時間一長,很多案件就積攢下來。
  • 45 文史哲II《西遊記》《聊齋志異》,《指環王》《哈利波特》
    比較中國的《西遊記》和《聊齋志異》,歐美的《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作者:六度陳偉偉【◆1.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看了一點電影《指環王》,有些感慨。西方電影《哈利波特》《指環王》和我們中國的《西遊記》《聊齋志異》比較,哪個想像力更豐富一些,我發現還是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也更懂妖魔鬼怪一些。
  • 因母親被「鬼」嚇死,清初著名詩人宋琬,成了《聊齋志異》的主角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宋琬的人,租了一處丟荒了很久的房子,和家人一起住。一天夜裡,兩個丫環侍奉宋琬的母親睡下床後,忽然聽到外面院子裡有類似「撲撲」噴水的聲音,她們馬上靠近窗邊看個究竟,這時只見院落中有個長著掃帚一樣白長頭髮的,挽著髮髻的駝背矮老婆子,正在院子裡繞著圈走,一邊走一邊噴水,而且怎麼也噴不完。丫環連忙把宋母叫起來,三人都趴在門窗邊看。忽然,那老駝背矮老婆子就竄到窗前,朝著三人噴了水,三個人接著便倒地不起。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聊齋」核心是《畫壁》 「魔法學院」談情說愛
    閆妮    由陳嘉上導演改編自蒲松齡作品《聊齋志異·畫壁》的魔幻愛情巨製《畫壁》將於9月29日全國公映。8月29日上午,《畫壁》官網啟動儀式在京舉行。發布會上陳嘉上首次揭秘 「畫壁」、「畫皮」與「聊齋」的關係,《畫壁》是將古人對愛情的看法與現代人的情感聯繫起來,並笑稱蒲松齡300年前早就寫好了《魂斷藍橋》橋段;而閆妮作為仙境的統治者,笑稱「畫壁萬花林」就像女子學院版本的《哈利波特》,自己就是鄧布利多校長。
  • 《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孩子出生後,衣食用度等各種開資都從這40千錢裡面支取。3、4年以後,只剩下700錢了。這天,奶媽正抱著孩子玩耍,管家便叫過來孩子說:「40千錢快用完了,你該走了。」話音剛落,小孩臉色就變了,接著頭往後一仰,兩眼一翻,再摸摸鼻子也就沒氣了。於是就用剩下的錢買來物品把小孩埋了。這件事,欠帳的人可以看一看以資借鑑並引以為戒。
  • 聊齋志異聶小倩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最近很多這個人都在看這個新版的倩女幽魂,但是看得不過癮,那麼有的人就想看看這個原版本裡面的倩女幽魂是個什麼樣的故事了,聊齋志異裡面的聶小倩的故事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這個原文以及這個原文翻譯,有感興趣的可以借鑑看看喲!
  • 《聊齋志異》中一則黑獸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有位李老太爺叫做李敬一的講了這樣一則故事。說某公在瀋陽,於山頂上舉行宴會,俯視山下,看見有隻老虎銜著東西來,用腳爪在地上扒開一個洞,把東西埋藏在裡面後便走了。某公便派人下山偵察,發現埋的是一隻死鹿。他們便把鹿取出來,重新把洞口填好。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之後的五十多年裡,蒲松齡居然屢試不中,直到七十二歲才補了貢生。這還多虧自己活得長,要不然到死學歷仍停留在19歲那年。而且這已經距當初的風光間隔半個多世紀了,在此期間,蒲松齡不過是個和《水滸》裡吳用類似的鄉村教師。但是潦倒的日子終掩不住一顆愛好八卦的心。蒲松齡平時擺茶攤,專門收集過往行人歇腳時帶來的各方八卦新聞,這種包打聽的愛好居然成為《聊齋志異》誕生的原動力。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三百年來《聊齋志異》奇書,近五百個短篇故事猶如蒲松齡先賢的夢。而聊齋人物做的夢,就是夢上加夢,虛幻叵測,夢裡夢外奇趣環生,愈發引人品味遐思感慨萬千。當代著名畫家於受萬先生長期工作於聊齋故裡,數十年沉浸於聊齋文化氛圍之中,進行了全面研究,致力於對《聊齋》的藝術升華。
  • 蒲松齡很少出遠門,與妻子感情深厚,為何他卻說自己有外遇呢
    《聊齋志異》是明末清初,一本短篇神怪小說集,其作者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  近些年,各種關於《聊齋志異》的影視作品也被搬上大銀幕,收穫無數好評。  比如寧採臣、聶小倩,這二個角色便出自《聊齋志異》中《聶小倩》這一段章節。
  • 論給我們帶來童年陰影的故事,我只服《聊齋志異》中的這一篇!
    說起世界上的恐怖文學或者影視作品真的可謂是數不勝數,較為世人熟悉的有日本的《午夜兇鈴》《咒怨》;美國的《死寂》《月光光心心慌慌》,中國的《山村老屍》《殭屍道長》等,這些恐怖影片看的都讓人心驚膽戰,驚呼刺激。但是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部由清代作家蒲松齡所著的文言文短篇小說經典——《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書生錯失成仙機會,卻成忠臣,名垂青史
    書生科考落第得怪病,夢中人指點被治好。《聊齋志異》楊大洪,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楊大洪,湖北應山人,在未做官之前就頗有名氣,所以有些孤傲,自命不凡。一次科考完畢,在旅舍中聽到小廝通報優等人員,他當時正在吃飯,嘴裡還含著一口未咽下,聽到消息,以為自己肯定優等無疑,於是信心滿滿地跑出去問:「有姓楊的嗎?」來人搖頭沒有。楊大洪頓時心灰意冷,一口飯咽下去到了胸腔噎在裡。無論怎麼捶打都無濟於事,時間一長成了病灶,喝水吃飯阻隔的厲害,難受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