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買的南極人,有這麼大的貓膩?怪不得質量參差不齊
冬季是保暖類服裝銷售的高峰期,沒辦法,天氣冷嘛。現在買東西除了選擇衣服的圖樣和款式,品牌也是我們的關注點之一。倒不是愛慕虛榮,而是心理覺得大品牌的產品質量放心,最起碼有地方投訴。國內耳熟能詳的保暖內衣品牌分別是南極人,恆源祥,北極絨和俞兆林四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前面提到的四家保暖內衣廠家早在十年前就已經砍掉了自己的生產線,開始品牌授權,改為了收取品牌授權費的合體經營模式。也就是說,現在市面上出售的南極人的產品,有很大的貓膩,很可能只是南極人的牌子,產品卻不知道是哪個小作坊生產的。怪不得近幾年南極人的質量參差不齊。
最早開始行動的是恆源祥,1991年開始了品牌授權這方面的嘗試。2007年發展了近百家上遊工廠和兩萬多家下遊經銷網點,當年營業額3億元,其中品牌商授權費佔了80%以上。可能是看到了恆源祥的「甜頭」,南極人2008年取消了自己的生產端和銷售端,推出了「南極人」共同體商業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就是和恆源祥一樣,招收加盟商,自己退居幕後收取品牌使用費,不負責生產和銷售了。
從短期來看這是個盈利的好辦法。2012年天貓從淘寶商城獨立出來之後,開始將流量傾向有品牌的商家(PS:現在更是這樣)當時那些沒有品牌的商家,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品牌商加盟,南極人看準了時機徹底轉為線上經營,並於2015年成功借殼上市。銷售渠道轉移了,但是經營方式可沒變,依然是對符合生產,經銷標準的廠商授予品牌使用權,並收取品牌授權費。依靠「南極人」這個金字招牌,直到現在主要收入來源也是品牌服務費和標牌使用費。
有了南極人這個品牌的加持,原本無品牌或小眾品牌都成了名牌,商品價格可以比原來高一些了。每賣出一件商品都要向南極人另付吊牌費,若是開發現新品類價格還能便宜一些。對南極人而言自然是賣出的吊牌越多,收入越高。所以說,天貓上的南極人和拼多多上的南極人,經銷商和貨源都不一樣,嚴格來說不算一家。從收入來看,南極人的轉變是成功的,2017年授權生產商846家,授權經銷商3427家,授權店鋪4442家,營收6.2億元,今年淨利潤預計在8.3億至9.5億之間。
但是巨大的利潤背後留下的隱患也是巨大的,授權了那麼多合作商,產品的質量逐漸失去控制,今年已經上了產品抽檢不合格黑榜單14次,產品從蠶絲被到捲髮棒均在列。據報導南極人的經銷商進貨不需要向總部協調,只需要授權工廠籤個合同,就可以將商品掛上南極人的吊牌銷售,如此「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似乎成了合作商們的常態。
花錢租來的品牌,合作商們自然沒有很愛惜。而產品質量失控的新聞其他三家也是屢見不鮮,小編覺得,它們都應該和迪士尼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