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先院士:我國藥物研究正邁向原始創新階段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3日訊(記者朱國旺 郭文培)「我國藥物研究和產業發展正進入創新跨越新階段。」8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在中國醫藥信息中心舉辦的「中國醫藥創智研發大會」上闡述我國創新藥的發展現狀。他表示,一面是老齡化加速、藥品上市申請審批周期縮短等機遇,一面是「4+7」帶量採購、進口抗癌藥零關稅、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加速上市等政策帶來的挑戰,當前我國藥物創新機遇與挑戰並存。

陳凱先院士坦言,1950s—1990s,我國藥物研發處於跟蹤模仿階段(Copy);1990s至今,我國藥物研發處於模仿創新階段(Me-too, Me-better, Fast follow);當前及未來,我國藥物研究邁向原始創新階段(First in class)。

據介紹,2008年至2018年,我國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共有41個。其中,僅2018年一年就有10個。2019年批准的國產1類創新藥共有11個,其中化學藥7個、生物藥2個、疫苗2個,我國在醫藥創新方面進步快速。同時,在創新藥全球貢獻度方面,我國已從原來的第三梯隊跨入第二梯隊。

隨著我國新藥創製格局的變化,陳凱先院士對我國新藥發展提出了5點思考。

其一,完善我國藥物創新體系的定位和布局

我國的藥物創新體系要補短板,克服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更加重視「First in class」的新藥研發,引領方向,搶佔先機;要更加重視前瞻性、戰略性新方法、新技術、新策略的研究。

其二,加強基礎研究,主動對接科技前沿新突破,開拓新藥研究和產業發展新方向

基礎研究薄弱、缺乏原始創新突破和核心技術,是我國藥物研究和醫藥產業發展長期受制於人的根本原因。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前沿的基礎研究,不僅孕育著新藥發現的突破口,也不斷更新藥物研究的理念,創造醫藥產業的新形式、新業態。

新藥研究要密切關注基礎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就,主動對接科技前沿新突破,才能掌握創新引領的主動權,逐步從模仿創新轉變為在一些方向上實現原始創新。

其三,加強多學科、多種技術方法的交匯融合、綜合集成

學科交叉,技術集成已經成為當代科技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在藥學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日益緊密,轉化顯著加快;藥物化學、藥理學、信息科學、技術科學等學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多學科綜合集成的趨勢不斷增強。

從科技發展進步的歷史來看,新藥創製總是在第一時間吸收和應用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最新知識、方法和技術,多種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總是能夠有力促進藥物研究新技術變革。

其四,關注國際科技前沿熱點,充分發揮我國特色優勢

要密切關注國際科技前沿熱點,同時也要立足國內實際,充分發揮我國特色優勢。生物技術藥是國際藥物研究的前沿領域和增長熱點,發展很快;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研究和產業化近年來不斷取得突破,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我們要緊緊抓住國際生物醫藥發展的趨勢和浪潮,進一步瞄準國際科技前沿,迎頭趕上並逐步爭取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

中藥和天然藥物研究是我國在藥物研究領域具有優勢和特色的方向。我們要立足中國實際,充分發揚我國的這一特色優勢,在中藥、糖類藥物和天然藥物的研究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重要成就。

其五,加強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藥物研發攻關

自20世紀70年代起,幾乎每年都有新發傳染病出現,已確認的40多種新發傳染病病原體中,絕大多數是病毒。高致病性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急性、爆發性、高致死性的特點,主要有絲狀病毒中的伊波拉病毒(EBOV)、黃病毒中的登革病毒(DENV)和寨卡病毒(ZIKV)、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甲型流感病毒、冠狀病毒中的SARS病毒(SARS-CoV)、MERS病毒(MERS- CoV)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陳凱先說,有效的藥物是戰勝疫情、消除恐慌、保護人類的終極武器,然而目前這些重大新發傳染病均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加強這一領域的藥物研發已得到全球關注。像新冠肺炎疫苗,截至7月,全球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的疫苗就有29個,包括北京科興、武漢生物、康希諾、安徽智飛等在內的國內開發者也正踴躍參與。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陳凱先:從仿創到原創,我國醫藥產業如何邁出關鍵一步?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陳凱先看來,過去十多年以來,我國醫藥行業經歷了從「跟蹤仿製」向「模仿式創新」的歷史轉變。接下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增強,新藥研究和醫藥產業發展必須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實現新的歷史轉變,即從「仿創結合、模仿式創新」逐步邁向原始創新的新階段。
  • 陳凱先院士:預測2030年中國特色藥、創新藥佔據中國醫藥市場主體部分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  北京市副市長殷勇指出,生物醫藥原始創新與產業發展對北京市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  當天,大會主席陳凱先院士做了「以創新驅動我國醫藥領域的新跨越」的報告。
  • 陳凱先院士:從仿製藥到創新藥,中國距離醫藥強國還有多遠?
    剛剛過去的2020正是「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8年啟動)的收官之年,在專項實施的12年內,我國醫藥產業取得了累累碩果,誕生了60多個I類新藥,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生物製藥落後的局面。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重大新藥創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技術副總師陳凱先近日在BTK抑制劑新藥奧布替尼上市發布會上對其進行了系統性匯報。
  • 致力全球新藥研究與開發2017年中國藥物化學學術會議在北京圓滿落幕
    國家藥學會理事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鹹澤同志、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大會主席陳凱先院士以及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張禮和院士等出席會議並發表致辭。幾位領導致辭中均多次提到我國藥物研究水平已經有了快速發展,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新藥研究正在進入由跟蹤模仿創新逐步向原始創新轉變的新階段,同時也倡議各位與會代表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引,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加快醫藥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持。正是一年秋光好,無邊風景滿京城。
  • 最美奮鬥者|陳凱先:做原創好藥 為科學奏「凱」
    圖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凱先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祖衝之路園區,三棵鬱鬱蔥蔥的羅漢松在大門口迎接著每一位科研人和訪客。這是2003年上海藥物所東遷張江,成為「藥谷」首位「創業者」時,從浦西原址移植來的。
  • 陳凱先院士:已摸索到新冠治療規律,情況令人放心
    名城蘇州網訊(記者 熊曙光)今天(11月3日),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蘇開幕。專家學者就創新藥物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等話題展開研討,中科院院士陳凱先介紹了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及診療情況。他表示,目前已經摸索到了疾病治療的規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方法,令人放心。
  • 陳凱先院士、林國強院士等專家參加和黃藥業科技與發展專家會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國強、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教授果德安、海軍軍醫大學藥學院執行院長張衛東、上海市食品藥品檢驗所首席專家季申、復旦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王建新、南京農業大學中藥材研究所所長郭巧生、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建革,以及公司總裁周俊傑、副總裁詹常森出席了現場會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以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郭彩霞通過視頻連線參加了本次專家會。
  • 陳凱先:科技抗疫亟待加強
    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記者 冉曉寧)2020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及全體大會10月在大會對話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前主席陳凱先表示,科技在此次抗疫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同時也看到科技支撐抗疫鬥爭仍有一些薄弱和短板。  「我覺得在藥物研究領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
  •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發布時間:2016/6/14 9:54:34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舉行了金國章院士科學精神研討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副所長厲駿、李佳,部分國內外神經藥理學專家、學者,及藥物所部分課題組長、科研人員、研究生等參加了研討會,副所長李佳研究員主持會議。   研討會上,蔣華良首先講述了一個「百年製藥」的傳承故事。
  •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
  • 經濟記者眼中的東莞2020⑤∣大科學裝置助力東莞邁向原始創新策源地
    關鍵詞原始創新釋義2020年的東莞,大科學裝置落戶,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通過科技創新,東莞正逐步突破多項關鍵領域技術。「請各採編部門成員迅速返崗……」年初三,本該是訪親探友、闔家團圓的時光。然而,作為報社經濟新聞部一員,我深知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今年特殊的環境下,更需要做好信息傳遞工作。
  • 院士齊聚新區,共話創新藥物研究
    什麼是「創新藥物」?創新藥物是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的藥物。相對於仿製藥,創新藥物強調化學結構新穎或新的治療用途,在以前的研究文獻或專利中,均未見報導。創新藥物研究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中科院院士周其林在論壇開幕詞中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抗病毒藥物開發備受關注,論壇主題很有針對性,希望論壇能夠為專家學者和產業界架起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 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免費參會名額,等你來拿!
    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將於8月10-11日在杭州召開!你造這個會上可以看到多少大牛嗎?首先,本次會議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陳凱先院士擔任大會主席。陳凱先院士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
  • 我國科學家領跑國際幹細胞治療藥物研究
    2004年12月,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趙春華領銜的課題組申報的全國第一個幹細胞創新藥物——「骨髓原始間充質幹細胞」正式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臨床批件進入臨床試驗,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研究的幹細胞治療藥物。
  • 許寧生、陳凱先、毛軍發被聘為上海市科協集成電路、生物醫藥...
    開幕式上,市科協為新成立的集成電路專業委員會、生物醫藥專業委員會和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主任頒發聘書,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凱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接過聘書。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泉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陽元通過視頻發表了寄語。 「進入到集成電路產業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50萬,這是個非常可喜的現象。隨著形勢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工作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王陽元說道。
  • 郝小江院士:植物小分子與創新藥物
    10月17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科技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辦,中國科學院郝小江院士應邀做學術報告:《植物小分子與創新藥物》。雲南民間藥物、民族藥、天然藥資源十分豐富。我國野生高等植物3408屬31142種,雲南3008屬17902種,佔全國總屬數的88.3%,總種數的57.5%。
  • 我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再迎進展:完成全球首例患者篩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1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北京時間11月5日,2020年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傳來消息,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上海高新技術創新成果綠谷製藥九期一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順利完成國際臨床試驗全球第一例患者篩選。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中國的應用型研究和應用型產業比較發達,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力量,這是應有的、必然的過程。但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就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去發展原始創新,夯實產業創新之前的基礎。因為這是科學鏈條不可缺少的一環。」寧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