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據國家移民管理局官方微博消息稱,在內地與澳門疫情形勢繼續總體向好的前提下,全國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於9月23日起恢復辦理內地居民赴澳門旅遊籤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和14天內曾有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人員除外)。持有效籤注的旅客需在通關口岸出示7天內有效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有效出入境證件及「粵康碼」綠碼(當日可完成申領「粵康碼」)後方可通關。
內地恢復赴澳門旅遊籤注無疑為澳門的經濟復甦注入了「強心針」。據攜程數據顯示,消息發布後,平臺上關於澳門的各類旅遊產品搜索量已經開始暴增,最高漲幅達500%。澳門金沙度假區、威尼斯人貢多拉體驗、澳門巴黎人、澳門teamLab超自然空間、澳門塔、大三巴牌坊成為熱搜關鍵詞。國慶期間澳門或將迎來旅遊小高峰。
不過到了澳門,除了欣賞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和街道外,千萬不要忘了嘗嘗澳門的美食,這裡有經典傳統的粵港菜餚,也有獨樹一格的葡式料理風味。同時在多元文化的撞擊下,澳門的味道裡多了一份鄉愁,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甚至有著盪氣迴腸的故事,讓我們跟著作者王安迪的腳步,一起去品品澳門的味道吧!
比起隔海相望的「兄弟」香港,澳門總讓人覺得多一份悠閒和適意。
抵達澳門的時候正值初春,但低緯度沿海的地理位置卻讓這裡常年溫暖。晚餐時分,身心一下子從快節奏的生活中放鬆下來,也開始發送起覓食的信號。
澳門在201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了「美食之都」。但與那些繼承了原汁原味中華傳統美食基因的城市不一樣,澳門的美食似乎總與「葡式風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正如這座城市其他的方方面面一樣。在歷史百年的嬗變中,「葡式基因」融入骨髓,化作澳門自身的獨特風味。
澳門街頭 本文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為王安迪 圖葡式蛋撻夫婦的愛情故事來到澳門,不得不品嘗的小吃就是蛋撻了。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安德魯家的葡式蛋撻。
如果你坐公交在恩尼斯總統前地下車,步行便可以找到安德魯餅店。門市檔口相當不起眼,一幢甚至有點破舊的小樓,但這確實是整個澳門的第一家安德魯餅店。透明保溫櫃裡,整齊地陳列著一一個個烤成金黃色泛著焦糖光澤的蛋撻,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奶香,一隊人在門口整整齊齊地排著隊。
剛出爐的蛋撻外殼酥鬆,卡仕達內心柔軟嫩滑入口即化,加上表面標誌性的焦糖色斑點,成為食客們的心頭好。如果你走累了想休息,可以坐進地中海風格的咖啡廳,一個蛋撻,一碗糖水,消磨一個下午的時光。
葡式蛋撻和下午茶在澳門,除了安德魯餅店,你也許還聽說過另一個負有盛名的品牌——瑪嘉烈蛋撻。兩家店在生意場上相愛相殺的背後,同樣有著一個「相愛相殺」的故事。瑪嘉烈、安德魯這兩個充滿葡萄牙氣息的名字卻屬於兩個都不是來自葡萄牙的人。瑪嘉烈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女子,而安德魯是一個來自英國的大廚。據說,安德魯過去一直在葡萄牙的酒店裡做大廚,後來因為工作安排,來到澳門凱悅酒店餐廳工作。在這座具有歐洲風情的東方城市,他遇到了瑪嘉烈,這個清新的澳門女孩,讓安德魯有了在這座城市終老的想法。
破舊小樓還保留著當年原貌1989年,想要自己做老闆的安德魯,選擇離開酒店,和瑪嘉烈兩個人在路環開了第一家葡撻店——安德魯餅店。在當時,路環既不是澳門的商業中心,也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大部分來到澳門的人,都是世界各地的賭仔,他們在賭桌上是廢寢忘食,需要高熱量食物來補充熱量,安德魯蛋撻就這樣和其他澳門小吃一起,被送上了賭桌。
在賭桌上開始風靡的葡式蛋撻。 資料圖葡撻很快在賭桌上脫穎而出,瑪嘉烈和安德魯每天做200盒,一盒6隻,每隻6塊。這種限量的、數字還很吉利的小吃,立刻在各大賭場一傳十,十傳百地火了起來。路環也因為安德魯餅店開始變得熱鬧。然而,由於經營理念和人生追求的不同,這對「蛋撻夫婦」卻在1997年分道揚鑣。瑪嘉烈得到了安德魯給她的秘方,還分得了後來開的兩家安德魯餅店,重新經營的餅店名字也換成了「瑪嘉烈蛋撻」,而安德魯被留在了路環。
瑪嘉烈蛋撻店 資料圖2006年,安德魯舊疾復發在澳門去世,這個曾經甜蜜的跨國愛情故事終於落下帷幕。但葡式蛋撻的醇厚味道卻被流傳了下來。
愛情故事雖然落幕,但葡式蛋撻的醇厚味道卻被流傳了下來。咖喱魚蛋、豬扒包......帶有異域風情的美食氹仔是澳門的一個離島,卻是澳門小吃的天堂。我和友人來到氹仔的一大行程就是去「大利來記」打卡他家大名鼎鼎的豬扒包。
這座1968年就開業的「大利來記」的店鋪並不好找,在小巷子裡七繞八繞,一直走到沒有遊客的地方,才看到一幢外牆有些灰濛濛的二層黃色小樓。店門口掛著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和春聯,「大利來記」四個字赫然出現在眼前,但走進去,裡面的裝飾很簡單,就像小時候去的快餐店一樣,完全沒有「網紅店」的意思。
位於氹仔島的大利來記菜單上的種類並不多,都是一些經典的小吃,其中必點的單品就是豬扒包和奶茶,除此之外,我們還要了一份咖喱魚蛋。大利來記的豬扒包之所以好吃,據說是因為它的麵包使用老式柴爐烘製而成,豬扒選用了特殊的祖傳香料醃製,炸好的豬排配上新鮮出爐的麵包,外脆裡軟,鮮嫩多汁。
大利來記的豬扒包 資料圖相傳,豬扒包是早年去舊金山淘金的華人發明的。當年葡萄牙人佔領澳門之後,這裡的華人去西方淘金。早期華人到西方的時候,只有白麵包吃。白麵包難以下咽,華人吃不慣,於是就發明了一種吃法:把一塊豬肉夾在麵包中間,就像西方人吃的漢堡一樣,果然風味增添不少。這種吃法被流傳了下來,就成為了如今的豬扒包。咖喱魚蛋的故事則要從香港講起。香港地處海島,海鮮充足,而為英國人打工的印度人來到香港之後,帶來了他們的咖喱。聰明的香港華人便把印度風味與進本土食材相融合,將鮮魚揉碎,製成魚丸,油炸以後裹上香味濃鬱的咖喱,咖喱魚蛋就這樣誕生了。咖喱魚風靡香港街頭後,便逐漸傳到了澳門。
誕生在香港的咖喱魚蛋 資料圖
豬扒包、咖喱魚蛋、奶茶及咖啡氹仔島除了大利來記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官也街。這條全長只有121米,寬5米的小巷,是遠近聞名的「手信一條街」。街口南面第一間店鋪就是老店「旺記咖啡」,對面則是著名的地標建築「嘉模墟」及其附屬建築。整條手信一條街上,杏仁餅、薑糖、榴槤酥的香味混雜在一起,飄蕩四溢,這是濃濃的「澳門味」。每逢星期日上午11時至下午8時,民政總署會在前地舉辦「每周市集」,氹仔舊城區洋溢著歐陸小鎮風情,一片生機。
澳門官也街 資料圖走在澳門的街頭,品嘗著當地的小吃,你會發現澳門的一切都很難用一種風格或派系去定義:粵式風味、歐陸風情、南洋味道在這裡彼此交融,世世代代土生華人、葡國人、東南亞人甚至印度人在這裡繁衍生息……於是也就有了獨一無二的澳門,無可替代的澳門。(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