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科幻世界|到底是什麼讓你們充滿活力?

2021-01-13 中國科學技術館

  9月19日是全國科普日,最近四川省科協主管的三種雜誌入選「2020年中國優秀科普期刊目錄」的事兒,大家都聽說了咩?

  近日,為響應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的號召,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組織開展了中國科普優秀期刊目錄試點工作。經過層層審核篩選,最終評選出50種科普期刊進入中國優秀科普期刊目錄(2020年)。

  其中,四川省科協主管的雜誌就有3種入選,分別是《科幻世界》《科幻世界畫刊》(小牛頓)和《課堂內外》(小學版)。

  這件事在圈內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各大主流媒體相繼報導了此事。

  9月16、17日,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相繼來到科幻世界雜誌社,對雜誌社副總編拉茲進行了採訪。小編整理了一手的採訪資料,迫不及待跟各位分享一下獲獎的喜悅。

  // 採訪整理 //

  這次獲獎,對科幻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

  四川省科協主管的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科普科幻出版機構,多年來一直以「弘揚科學精神、倡導創新思維、提升青少年科學與人文素養」為辦刊宗旨。這次獲獎既是對我們過去成績的認可,也是對我們近幾年創新發展的肯定,更是對科幻獨特的科普功能的進一步重視和鼓勵。

*《科幻世界》2020年部分封面

*《科幻世界畫刊》(小牛頓)2020年部分封面

  科幻世界在全民科普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① 科普欄目設置

  《科幻世界》設有專門的科普欄目,比如「科學」、「驚奇檔案」等,會結合科幻作品對當今科技熱點進行剖析和評論。並且從2020年開始,從8個彩頁增加到了16個彩頁。

  ② 強化熱點追蹤

  我們從2020年開始,強化了對科學事件、科普熱點的追蹤。比如疫情期間,我們及時推出了關於病毒、疾病等方面的專題,包括科普欄目和主題科幻小說,很受讀者歡迎。

*圖為《科幻世界》的「科學」欄目

  ③ 線上線下活動結合

  我們還依託期刊舉辦了各種線上線下活動,包括這次疫情期間,與青少年科技中心、省科技館、省科普作協、省科幻學會聯合舉辦的「白衣俠——我心中的超級英雄」科幻作品徵集,在20天時間內徵集到了接近一萬幅作品,這既表達了對醫護人員的尊敬,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科普作用。

△「白衣俠——我心中的超級英雄」徵集的部分作品

  還有在我國第一顆行星探測衛星——「天問一號」發射期間,我們在四川科技館舉辦的「出發去火星」直播活動,邀請了「科學」和「科幻」領域的兩位博士進行對談,現場互動也非常熱烈。

△在四川科技館舉辦的「出發!去火星」主題講座

  ④ 青少年想像力教育

  科幻世界也推出了「想像力教育工程」項目,常年開展「我和科幻有個約會——科幻進校園」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科幻作家、資深編輯進校園;今年我們還通過B站等平臺進行全平臺網絡直播,將活動效果最大化;同時我們還上線了科幻世界精品有聲劇,深受各年齡層讀者歡迎。

△科幻作家進校園活動

△科幻寫作班:10小時科幻寫作入門專題課程

△科幻世界精品有聲劇

  科幻為什麼會受到重視?

  我們的科幻雜誌為什麼可以推廣到中小學?雜誌社針對全省中小學有哪些推廣活動?

  科幻其實是科普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科學與文學的結晶,它在傳播科學精神、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這些方面有著獨特作用。相較於傳統的科普教育而言,它更能激發受眾的主動性。

  最近幾年,教育界也特別重視讓科幻進入校園。比如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劉慈欣的《三體》入選高中階段文學書目,同時小學、初中階段也都有科幻作品入選。

△《三體》十周年紀念版封面畫

  此外,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正式進入中學語文教材,《微紀元》入選高考語文全國卷,《流浪地球》電影入選教育部《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並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都反映出了「科幻」在提升青少年想像力和創新力方面,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針對當今青少年科幻教育中的「痛點」——科幻怎麼讀,邀請了專家在雜誌上開設專題欄目,帶領老師、學生對經典作品進行賞析;同時還推出了一部以「名校名師賞名家名作」為特點的科幻圖書《想像是靈魂的眼睛》,邀請了五位全國特級語文教師對「銀河獎」獲獎作品進行賞析,這本書也將會在下個月上市。

  是什麼造就了我們的活力?

  科幻世界紮根於成都,已有41年歷史沉澱,到現在仍然活力十足,是哪些因素造就的呢?

  成都被譽為科幻之都,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成都本身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有濃厚的幻想文化色彩,這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另一方面是成都出現了以科幻世界為代表的當代科幻文化,這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文化,而且經過40多年的沉澱,科幻已經從舶來品轉化成為成都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成都的城市符號甚至城市名片。科幻為歷史悠久的天府文化賦予了獨一無二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和創新色彩。

  成都的科幻過去更多是集中在出版領域,在全國獨樹一幟,處於引領地位。在未來,我們一方面要夯實科幻出版,推動科幻創作百花齊放,另一方面要把優質的出版成果向優質的產業成果轉化,讓優秀的科幻IP在成都萌芽、開花、結果——這也是我們近期的一項重要工作,相信很快會有成果面世。

  除了文學出版,雜誌社還會有什麼拓展?

  未來我們會朝三個方向拓展:

  一是圍繞科幻IP,拓展版權經濟——這本身也是科幻世界轉企改制後多元融合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為科幻作家帶來更多的收益;

  二是打造品牌影響力。我們會持續打造銀河獎和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將它打造成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成都文化品牌、搭建科幻產業交流平臺;

  三是要加強想像力教育工作,推出「科幻進校園」、科幻研學產品、科幻教育出版物等等,給青少年提供更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普科幻產品。

  如何將科幻與「城市文化建設」結合?

  科幻世界在成都發展了四十多年,造就了濃厚的科幻文化氛圍,成都也成為了全國科幻迷的聖地。

  此外我們也在積極申辦世界科幻大會,目前進展良好,國內外的科幻迷都通過網絡平臺表達了對成都的嚮往。(拓展閱讀:為什麼要支持成都申辦世界科幻大會)

  在成都舉辦的每一屆中國國際科幻大會,除了吸引了全國幻迷和全球科幻作家之外,也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參與。

 

  △

  同時我們也會藉助省科技館、高校等場所,舉辦一些特定的科普活動,發揮好科幻在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特別是青少年想像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獨特功能。

相關焦點

  • 專訪科幻世界 | 到底是什麼讓你們充滿活力?
    這次獲獎,對科幻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是什麼造就了我們的活力?科幻世界紮根於成都,已有41年歷史沉澱,到現在仍然活力十足,是哪些因素造就的呢?科幻為歷史悠久的天府文化賦予了獨一無二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和創新色彩。成都的科幻過去更多是集中在出版領域,在全國獨樹一幟,處於引領地位。在未來,我們一方面要夯實科幻出版,推動科幻創作百花齊放,另一方面要把優質的出版成果向優質的產業成果轉化,讓優秀的科幻IP在成都萌芽、開花、結果——這也是我們近期的一項重要工作,相信很快會有成果面世。
  • 專訪科幻作者慕明:《三體》之後,我如何寫科幻?
    科幻文學是什麼?和奇幻,玄幻有什麼差別?或許每個作者、讀者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答案也會帶來不同的閱讀期待。去年,科幻作者慕明憑藉作品《宛轉環》摘得豆瓣閱讀徵文大賽科幻故事組特別獎,小說講述晚明官員祁彪佳及其女偶得寶物宛轉環後的思考與經歷,故事中一端是晚明官員的家國情懷,另一端是莫比烏斯環、克萊因瓶、時空理論等科學內容,兩相糅合,寫作手法獨特。但也有網友質疑,這到底是不是科幻。發表於豆瓣閱讀的《宛轉環》作者本人如何回應這種質疑?
  • 劉慈欣等國內外科幻大咖打Call,助力成都申辦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
    2019年8月,在第77屆世界科幻大會上,成都市正式申辦2023年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為切實做好申辦世界科幻大會工作,7月28日上午,成都申辦世界科幻大會委員會,在成都世紀城舉行申幻動員大會,向世界展示成都科幻文化優勢及申幻的決心和實力。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劉興軍到場致辭。現場舉行了成都申幻委員會成立儀式。為王晉康、何夕等人頒發了申幻助力大使聘書。
  • 專訪《科幻世界》副總編輯姚海軍:19年前看到《流浪地球》小說的第...
    《流浪地球》小說,最初是2000年首發於成都科幻雜誌《科幻世界》第七期。如今《科幻世界》副總編輯姚海軍,也正是這篇小說當時的責任編輯。2月6日,記者專訪姚海軍,他說:「當時,看到《流浪地球》稿件第一眼,就覺得十分耳目一新,大膽的想像令人震撼。」記者:您還記得當時收到《流浪地球》投稿的第一印象麼?
  • 《生活要有節奏感》:孩子壓力太大,爆笑的生活能讓孩子充滿活力
    這本書超級解壓,而且腦洞大開,能把人帶入一個充滿想像的世界中,故事結果總是出乎意料,讓人忍俊不禁。漫畫的主人公叫「咕咚」,他是一個外星人。總共有七章,有咕咚拯救地球、玩轉無人島、咕咚的地球生活、咕咚的四大愛好、咕咚的愛情、「社會人」咕咚與咕咚和動物朋友等。圖案雖小,但是卻很精緻。
  • 成都申辦世界科幻大會委員會成立 全力申辦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成都7月28日電 (王鵬)「成都申幻動員大會」28日上午在成都舉行,成都申辦世界科幻大會委員會正式成立。據了解,成都正全力申辦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此次大會在2020年世界科幻大會開幕前一天舉辦,意在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直播的方式,向全球幻迷展現成都申辦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的意願和決心。
  • 「大基建朋克」《中國2098》專訪:當代中國元素科幻世界
    ,而不是一提到科幻就是透明顯示屏,飛車,英文廣告牌,英文配音,機器人造反之類的。>美國科幻電影的常見要素:飛車,英文配音,機器人造反 圖自電影《我,機器人》觀察者網:你在構思這套有「當代中國元素」的科幻世界時,那些設備和場景的靈感又是從何而來
  • 專訪|90後科幻代表暗號:我對華語科幻電影沒有任何期待
    比如人工智慧帶來的裁員問題,比如VR導致電影不再有新活力,很難說這些結果是好還是壞。但是你看,社會本身有巨大阻力,技術帶來的壞結果並不像小說裡那樣來勢洶洶。這些話題我在科普寫作裡會談得多一點,這種零敲碎打的東西寫成小說,我自己都不喜歡。這也是現在科幻作者面臨的問題:你還沒來得及把思考成熟的一項技術落筆,它就已經在身邊發生了……最好的對策還是把兩個次元分開看待。
  • 世界上壯觀的火山,活力充沛旺盛,網友:看著有點嚇人!
    世界上壯觀的火山,活力充沛旺盛,網友:看著有點嚇人!說到火山,不少人都會感到恐怖。我覺得火山是可怕的存在,但是世界各地的火山都不一樣,爆發的強弱也不一樣。但是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充滿活力,網友:看著就有點嚇人。該火山是位於美國夏威夷東南部的基拉韋厄火山,山頂有直徑約4027米、深約130米的巨大破火山口,包括多個火山口。這座火山可以說是世界上活動力最旺盛的活火山。不僅經常噴發,噴發後也保持著驚人的氣勢。基拉韋厄火山為何如此活躍?
  • 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假設未來基因編輯成為一項被廣泛商用的技術,它運用的邊界是什麼?日前,在騰訊的科學脫口秀X-Talk對談中,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就今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技術,「腦洞大開」進行探討。陳楸帆笑言,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要傳說中的「老闆基因」——每天睡4個小時就足夠。「但如果成真,基因編輯可能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 機器人總動員+科幻吸血鬼|《科幻世界·譯文版》2018年11月
    本期看點開篇「作圖者說」欄目為您帶來的是:本期譯文版封面繪者黃欽的專訪問答實錄,看躍然於紙上的遊戲美術感是如何在插畫師的巧妙設計中完成的。她認為,能夠整天和科學家們工作在一起,對於一個科幻作家來說,簡直就是一份完美的職業。她的短篇小說曾獲得西奧多·斯特金紀念獎的提名,還曾獲得過《阿西莫夫》雜誌讀者選擇獎。
  • 說世界末日科幻電影你會想到什麼《後天》《2012》《猩球崛起》
    說到世界末日科幻電影,你會想到什麼? 《後天》、《2012》、《猩球崛起》…… 但我想你們大多數人已經做過了。 春節期間的「流浪地球」也開創了國內科幻小說的新時代!所以,今天我們推薦最新的科幻電影——《世界末日》 我是我的媽媽 2019 豆瓣評分:7.1 我是我的媽媽 適用於:末日科幻迷 因為:末日科幻小說的不斷逆轉!當 長度:114分鐘 Netflix。 我是我的媽媽。 Emmm……很中式的風格,乍一看不像是世界末日科幻小說嗎? 關鍵詞是「母親」。 然而,有一些特別的關於這個母親,她是一個機器人!
  • 地核內部到底是什麼?人類有可能進入地核麼?
    地球深處到底有什麼?科學家們還處於猜測階段。地球由地殼、地幔、外核、內核組成,而我們生存的地殼平均只有35公裡的厚度,比起地球6371公裡的平均半徑,就像雞蛋殼一樣薄。地球並不是緻密的實心球,根據科學家對地震波、地磁與火山爆發的猜測與推斷,地球內部充滿了金屬元素鐵、鎳等物質融化而成的濃稠半流體。也正是因為這些「半流體」的運動才產生了地磁效應,同時,地幔的介質破裂也產生了每年平均五百萬次的全球地震。
  • 傳統科幻小說難覓出路
    新華社赫爾辛基8月15日電(記者李驥志、張璇)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系列作品兩度入圍世界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獎最終提名,一次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然而,他卻認為自己的風格已經過時,世界科幻潮流正在呈現另一種面貌。
  • 每經專訪《科幻世界》副總編拉茲:中國科幻影視產業仍處起步階段...
    一談到科幻,《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拉茲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拉茲本名楊國梁,在《科幻世界》雜誌社工作多年,從普通編輯一直幹到副總編,說起《科幻世界》的歷史,拉茲如數家珍。1978年,電影《超人》在北美上映,並在同年獲得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獎。
  • 《科幻世界》姚海軍: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說竟然寫了這些
    當時的人就解釋了,說,你看印政治人物啊,他們像走馬燈一樣經常換,成本很大,還有就是銀行經常發生擠兌事件,裸體美女都很漂亮,大家看到這樣的鈔票呢,都會很喜愛,就留著,不會到銀行去擠兌,有點什麼金融風波都能扛過去。然後,這個人在遊覽過程當中,就看到外面有幾個特別漂亮的女郎,在那兒議論他,說這個老古董,他腦子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要不要把他腦子打開看一看。
  • 專訪《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科幻電影的土壤是這個時代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在上映前,劉是其最大、也幾乎是唯一的IP。儘管自2015年,劉慈欣小說《三體》獲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國內掀起科幻熱潮。但實際上,國內真正的科幻粉絲數量尚且有限。
  • 認識「熵」--「熵減」讓生命充滿活力
    一、什麼是「熵」?「熵」的概念,我以前也接觸過,是熱力學概念,或許自己是學文科,一直似懂未懂。早上聽了華為的管理顧問丁偉老師的一堂直播課《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對「熵」有了進一步地認知。就象美洲的土著,所以中國要改革開放,沒有回頭路;就是進行熵減,增加活力。「沒有理想,不學習不努力,就是個人的熵增。」(人的一個天性偏好,個人的一個熵)——任正非個人熵減:就是有理想有目標,並為之努力奮鬥。
  • 14歲的黃多多犯了什麼「天理不容」的大錯?讓你們對她充滿惡意
    可是年僅14歲的黃多多是犯了什麼「天理不容」的錯,才能讓你們充滿這麼多的惡意。2014年,黃多多跟著黃磊出現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當中。因為多多比其他小朋友大,所以她像個小大人一樣,幫助其他小朋友,還解決小朋友之間的爭吵。
  • 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紅星照耀中國》《平凡的世界》有什麼共同點
    本書的副標題是「中國鄉土的現代性想像」,這一主題在《紅星照耀中國》《黃河大合唱》和《平凡的世界》中是一目了然的。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看似天馬行空,但本質上持續展現了一個紮根於中國鄉土的共同關懷:當力量對比過於懸殊時,弱者何以勝過強者?這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在他的科幻作品中的投影。上書房:作為一名「90後」,為何對鄉土文學、「鄉土中國」有如此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