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為何老挨打?科普強國不是說說而已,關係國家民族未來!

2020-12-06 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 XY156

科普強國!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在地理上可以說是最近的國家。但是在感情上又是最遠的兩個國家。古代不提,單近代來說,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日本這個彈丸之地多次覬覦中國的土地,無數先輩用鮮血換來了來之不易的勝利。但現在想想依舊發人深省:為什麼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國能夠強大到侵華?

▲日本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大和號戰列艦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說白了就是科學技術是否強大。不管是龐大的工業體系還是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對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才是這一切的基石。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國能強大到侵華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武士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也和當時大清一樣是一個封建的落後國家。在美國人拿堅船利炮轟開日本國門後,日本人才放眼看世界決心改革。

▲美國黑船打開日本緊閉的大門

1868年,日本政府把「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礎」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教育。派出龐大的代表團和留學生赴歐美各國考察深造全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國內對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也沒有落下。

他們把國內對中小學生的初等教育擺在首位,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日本政府認為必須發展初等教育,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甚至不惜財力物力在全國強制推行基礎教育。改革後的第十年日本地方小學數量提高已經達到近3萬所,入學率高達百分之90以上。

▲明治維新後日本鄉下到處是這樣的私塾

如果19世紀末去日本旅行,要找當地的學校十分簡單,所有建築中最好的那個一定是當地的小學。正所謂再窮不能窮教育,對教育的投資雖然見效慢但是效果絕對是最好的。

日本對青少年基礎教育的投入在各方面得到巨大的匯報,最顯著的就是日本的軍事工業。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以黃海上的一聲聲振聾發聵的炮聲,宣示了日本當時亞洲第一強國的實力。

▲甲午海戰歷史影像

北洋水師的慘敗,讓中國第一次開始正視這個曾經不屑一顧的東方島國,然而此時的中日已經天壤之別。

黃海的炮聲讓所有中國人如夢初醒,但在這之前有識之士們已經明白只有科學教育才能拯救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在1872年到1875年之間,在曾國藩、李鴻章等重臣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正是這第一批留學幼童支撐起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著名的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就是留美學童的一員。12歲留美,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工程土木系。學成歸國後負責修建了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立的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型鐵路震驚中外。

這批留美學童學成歸國後,深入到中國的礦業、交通、教育、行政、海軍各個不同領域,其中有14名海軍將領、國務院總理、駐外大使、清華大學校長等,為中國的近代化建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華大學創始人就是留美學童

包括後來的庚子賠款留學生,再到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先驅們,周總理年少時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時至今日,對青少年的科學教育的培養依然是世界上各個國家關注的重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機遇看似很多,其實挑戰更多。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中國在近年來經濟的騰飛實際上也是多年青少年基礎科教的回報。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甚至人口數量上有隱隱超過中國之勢。但是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遠遠不能和中國相提並論。龐大的人口沒有為印度帶來紅利,而變成了印度的負擔。就是因為印度對青少年科學教育的缺失,導致國民素質的低下,印度甚至存在數億文盲。

▲印度鄉村孩子,充滿對知識的渴望

如今的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青少年科普依然不能落下,青少年雄於地球,則中國雄於地球,騰訊作為一家有責任感有社會擔當的企業深深明白這一點。2018年召開兩會時,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就提出了《關於加強青少年科學教育和網絡素養 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的建議》。同時,建議國家設立「青少年科學發展」專項基金,鼓勵各方社會力量深入參與科學教育和網絡素養培養,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2018年兩會馬化騰先生提出加強青少年科普的議案

騰訊不僅提議,而且著手去做這件事情。騰訊聯合中外權威科學機構,量身打造了一場青少年科普盛會——騰訊科學小會。用權威的科學內容以及創新的傳播形式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嚮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科學家為偶像,以探索科學為新時尚。

首屆科學小會將在2019年1月20號在深圳舉辦。這次科學盛會,騰訊和頂尖的《science》雜誌合作推出首個「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並且就最熱門的問題製作了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科普視頻。

除此之外還請到了知名科普作家蒂姆·厄班、霍金愛女露西·霍金、最懂睡眠的醫學家查爾斯·採斯勒等知名科學家擔任嘉賓,現場為青少年答疑解惑,參會的少年們還有機會被選中和科學家們面對面交流。

這樣的活動也許並不能讓青少年瞬間得到大量的知識,但是卻能搭建起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與嚮往。人類是天生充滿好奇心的動物,但很多時候需要人來喚醒他們對科學的嚮往,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向科學的大門。

▲每個孩子都對未知充滿好奇

只不過需要有人為他們打開科學的大門

記得小學時候,有老師問我們:「長大後想幹什麼呀?」我們的回答雖然稚嫩,但又充滿信心與激情:「相當科學家!」但如果問現在的青少年長大後想幹什麼,你可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網紅」「主播」,這對青少年來說確實不是好的價值導向。這時候需要人站出來去做這樣正確的事,每個人都應該參與進去。

▲這不是一個小學生該有的價值取向

也有的人認為科普是一件小眾的事,「考試又不會考!科普一點用都沒有」。真的是這樣嗎?在中學小學時候,學習好的孩子絕對不是死磕書本的那類,一定是涉獵廣泛,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而且現在的教育越來越提倡素質教育,所謂的素質本就不是死讀書。誰又能說科普沒有用呢?

所以青少年的科普必須有人去做,還必須堅持去做。騰訊就是本著打長期戰鬥的心態在做科普這件事。正所謂薪薪之火可以燎原,騰訊今天的努力能不能給未來的中國社會帶來不一樣的生機?我們拭目以待。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刻不容緩!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落後就要挨打,強國必須強軍!從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汲取奮鬥力量,以...
    王傳寶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今天,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在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抗日戰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今天的世界,亂雲飛渡,充滿著各種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我們隆重地紀念這場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就是要以莊嚴的禮儀,來告慰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英烈們。抗戰勝利75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日益繁榮富強的中國、一個充滿生機希望的中國已經昂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今天的中國已如其所願,今天的中國無懼任何挑戰。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內容簡介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 世界如此多的國家和民族,哪些才是中國最值得學習的榜樣?
    不過,中國要實現復興,還需要在經濟上不斷發展,在文化上取得進步,特別是要在科學上要實現突破,如此才能成為了一個現代文明的強國。放眼世界,有哪些國家值得我們去學習呢?曾經,央視製作了紀錄片《大國崛起》。該紀錄片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國、美國共9個大國的崛起之路,這就是讓我們去學習他們崛起的成功經驗和教訓。
  • 反制薩德部署,中國絕不是說說而已!
    而韓國完全不顧中國的警告,憤然而然的部署薩德,真以為抱上了美國的大腿就可以高枕無憂,小編以為,美國的大腿那麼粗,你韓國抱的住麼,不怕滑進深淵麼?看看樸槿惠前總統,已經賠了夫人了,還要再折兵,再搭上國家?針對韓國薩德的部署,中國人民異常憤慨,中國在經濟上、外交上給予韓國警告,我們自發的不再去韓國旅遊,不再去樂天超市,短時間內,韓國經濟陷入了不小的衝擊,也許這只是小菜,更大的在後面。
  • 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原標題: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創新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 "愛是做出來的,不是說說而已"
    她看著眼前的茶杯,苦笑著說:"我也不知道我們現在是什麼關係。不明不白的,算曖昧吧。"我調侃她,"別曖昧著就沒了。感情的事情,還是說清楚點好。如果真的喜歡就暗示他啊。"我說,該不會他的喜歡,只是說說而已吧。她沒有說話,看向窗外匆匆路過的行人,夏天的雨總是那麼令人捉摸不透,前一秒還陽光明媚,轉眼間烏雲密布。二筱筱是我認識了5年的好朋友,雖然外表和家境不出眾,但是性格好,開朗又隨和。
  • 「睡獅」的醒來——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與民族覺醒
    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伴隨著帝國主義的不斷侵略、中國人民的不斷抗爭,在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中睜開雙眼的。 1840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雖然失敗了,但當時的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危機。因為大清輸給的是西方強國,即使割讓土地,也是邊緣不毛之地。
  • 猶太人是世界最優秀民族,為何人口卻那麼少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發展,完全反應了那句話,叫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最優秀,最頑強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壯大,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典型如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成為世界強國。而且從優秀民族來看,因為優秀,民族力量也不斷壯大,所以我們看到世界範圍內的優秀生命力強悍民族,到現在都是人口眾多,勢力強悍,如俄羅斯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等等。但是,都說猶太人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為何到現在人口卻這麼少呢?從判斷優秀民族的標準來看,看看存活時間就知道了,古代很多看似強悍的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等,戰鬥力十足,但是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蹤跡了。
  • 思想者|胡偉:中國現代化大格局與教育的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加快教育現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胡偉教授看來,加快教育現代化,不能單就教育談教育,而是要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上來思考,應立足於我國現代化的大格局來審視中國教育的未來。以下是他在第17屆上海教育博覽會開幕式上的演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世界和平的意義
    引子中國已經雄心勃勃和歷史性地確定了在21世紀成為「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但是,如何在現存國際體系和平地實現這一目標?如何有效避免和遏阻未來的衝突和戰爭?四、中國主動構建海洋協和進入21世紀,中國持續推進「海洋強國」,即志在成為一個新興的世界海洋國家(a quest for a new sea power in the world)。美國、日本、印度等已有世界海洋強國對中國的「海洋強國」做出了各種強烈的反應和回應,試圖平衡甚至反制、遏制中國的「海洋強國」。
  • 民族復興背景下當代中國的國家身份選擇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根本利益從根本上決定了當代中國的國家身份抉擇,其利益內涵的變化及實現程度一直並仍將對未來的中國國家身份選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身份是理解近代中國的一條關鍵線索。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分對自己的身份進行不斷追求、重新定位的歷史。新中國建立後,國家身份以社會主義為基調與主旋律,但仍未最終定形,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外交政策。
  •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中國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  所謂「民族國家」,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基本內涵和特徵是:每個民族都應建有自己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應囊括在一個民族國家裡。  中國並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憲法規定的國家屬性,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理念的法理界定。
  • 近代韓國是怎樣的?看看美國人拍的照片,簡直就是中國翻版!
    說到近代歷史,我們通常首先會想到自己的國家,其次就是日本,緊接著就是蘇聯、德國、美國和英法等國家,但是卻很少說起韓國,除了美蘇劃分三八線之外,關於朝鮮半島上的事兒還真不多。其實,在二戰之前,朝鮮半島上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朝鮮,後來北邊蘇軍的受降區和南邊美軍的受降區分割開,同為一個民族的韓國也就出現了。在最早的時候,朝鮮是我們東北地區的一個很重要的鄰國,學習了我國古代的不少文化,可是,正因為這個地理位置的原因,四面八方都有強國,古代屈服於中國,近代又被日本殖民,日本失敗後又遭到了美蘇的瓜分,說起來也挺慘的。
  • 歷經五千年,為何說中國發展出的文明型國家形態,優於民族國家?
    由此,我們可以在對比中國「文明型國家」和西方「民族國家」的優劣過程中得出第一個結論:「文明型國家」天生具有統一性強、凝聚度高、包容度高的特徵,而「民族國家」則天生具有分裂性強、內部自由度高、對外排他性高等特徵。
  • 「民族成就國家」:論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
    一:概述"民族意識"與近代民族主義並不相同。民族意識是因血統、地域、政治等原因,對同屬於一個民族的認同,重點是文化方面;近代民族主義是在本民族民族意識基礎上,強調並爭取本民族利益或要求建立民族國家的現實傾向,帶有一定的政治性。
  • 踐行「航天強國」與「數字中國」,康師傅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科普展
    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康師傅於10月16日在浙江展覽館舉行為期9天的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通過科技感爆棚的互動體驗和航天大咖的知識分享,為浙江省的「大小朋友們」獻上一場炫酷的「太空盛宴」。此次科普展是中國航天基金會與康師傅展開「新三年」合作後的首次大型航天科普活動。
  • 韓國近代悲情民族主義及其對中韓關係的影響
    能否走出這種情結,影響到民族心理的現代性。於韓國而言,歷史悲情主義在其對外關係方面表現為任性的道德主義(Petulant Moralism)、受害者情結和極端民族主義。由於中國和韓國歷史上的緊密關係,韓國的歷史悲情主義直接對中韓關係產生極大的衝擊。韓國的歷史悲情主義來自韓國與中國的特殊的歷史關係、地緣政治上的夾心地位以及近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對於根本就不是來朝貢的、實際來做貿易的西方國家,仍然將其記錄為朝貢,甚至煞有介事的記錄他們朝貢不定期、不定額。在與歐洲國家的早期關係中,與俄羅斯的關係是清朝比較特殊的對外關係。由於俄羅斯一直拒絕被納入朝貢體制,其使臣也拒絕向中國皇帝行象徵臣屬的三拜九叩之禮,加上俄羅斯在幾次戰役當中,使清朝認識到其強大,因此有理由認為中國天下體制的變通性往往以對手是否強大為前提。
  • 科普|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下)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語: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 用馬克思的觀點看民族自信心的建構
    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後不久就將目光投向了遠方的中國,並與1840年的鴉片戰爭成功地打開了我們的國門,自此以後,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便大大落後於一些資產階級先進國家。這使當時的很多國人失掉了民族自信心,甚至到了現在,仍然有某些國人一看到洋人就開始「跪舔」。山東大學的留學生女伴事件就是這種錯誤思想的深刻反映。民族文化底蘊是民族自信心的深層次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