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浸潤分析工具匯總-數據挖掘新高度

2021-02-20 小張聊科研

2018年腫瘤免都疫榮獲諾獎,成為一大熱點。咱有些小夥伴的資料庫挖掘卻一萬年停留在那些被玩壞了的套路上,比如像這樣做一個GEO的差異分析,就放上這兩圖。

還有就是那個通路分析,網絡分析

然後你的文章就是因為這樣lowbee的套路被拒的,

這樣的科研真令人絕望。然鵝,有些小夥伴的數據挖掘可以是這樣的:

基因表達與免疫浸潤的關係,從轉錄組數據提取出免疫浸潤數據。其實早已有大佬開發出相關軟體,甚至網頁工具,助力數據挖掘。計算免疫浸潤的軟體工具從算法層面主要分為三類,包括基於Marker gene的算法,基於partial deconvolution,以及complete deconvolution。從咱們無生物信息背景的科研凡人視角來看,咱就分為網頁版工具

(方便好用上手快呀)

與需要命令行工作的軟體包(主要是基於R平臺的軟體包)。以下附上相關軟體工具的匯總:

白介素2同學特地標記出來兩個網頁版的工具,親測有效,牆裂推薦試試TIMER,簡直可以說腫瘤免疫浸潤分析界的神器了,能做的分析包括以下幾種:

1. 基因表達與免疫浸潤的相關性,

2. 免疫浸潤或者基因表達的生存曲線

3. 免疫浸潤與somatic CNA的關係

4. 甚至腫瘤與正常組織的差異表達情況

5. 基因表達之間的相關性

6. 最後是根據自己的數據計算免疫浸潤分數

簡單放幾張結果圖,展示下可能得到的結果:

隨手看了下,基因表達與各種免疫細胞浸潤的關係。

發現右側還有,隨手而動的Cox多因素分析,(代碼都是自動的)計算好的HR。

居然還有還有差異表達分析:

在乳腺癌中,PIK3CA突變組與非突變組的免疫浸潤情況。

好了講到這裡,白介素2同學已經徹底淪陷,本來根本沒有打算寫這個工具這麼多內容的,自己在測試的時候忍不住。這樣純點擊,自動化的發表級圖片,自然是喜歡得不得了。

不行振作起來,還有一個關鍵內容沒寫完嘞,按要求準備好表達數據,格式如下:

 

上傳之後,等待處理,稍稍等幾分分鐘,就會得到計算完成的提示,下載結果,得到免疫浸潤分數的結果,內容如下:

 

詳細的操作步驟就不做過多講解了,需要的小夥伴可自行去網站,稍微點擊幾下就會,像白介素同學也就看了幾眼,網站炒雞親民,根本不需要教程的,如果實在需要教程,網站配套有錄製好的視頻(需要梯子奧)。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小張聊科研」

關注後獲取《科研修煉手冊》1、2、3、4、5、6、7,8和9。


相關焦點

  • TIMER:腫瘤浸潤免疫細胞分析的綜合網站
    TIMER是一款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組分分析軟體,輸入腫瘤樣本的基因表達譜數據,預測每個腫瘤樣本中浸潤的免疫細胞組成,支持以下6種免疫細胞的分析B cellCD8
  • Cell:科學家利用新方法鑑定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
    根據測序比對和質譜流式的分析結果,發現早期的腫瘤就已經開始在改變其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組成和表型了,尤其是T細胞、天然殺傷細胞和腫瘤浸潤髓系細胞(TIM)。數據結果作者利用Phenogragh(一種以Unsupervised方式進行細胞分群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工具),將T細胞(CD3+ cells)分為21個具有不同表面marker表達模式的亞群 :
  • 免疫浸潤 | CIBERSORT算法
    腫瘤微環境的免疫環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它對免疫治療以及患者的生存有著十分重要影響。所以解析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構成對治療癌症患者非常有意義。因此免疫浸潤的本質就是搞清楚腫瘤組織當中免疫細胞的構成比例。免疫浸潤分析方法目前主要有兩種:1、對腫瘤組織進行Single cell RNA-seq直接判斷。
  • 免疫浸潤利器——CIBERSORT純代碼實操
    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領取☟☟☟做腫瘤方向的小夥伴一定對於「免疫浸潤」這個概念特別熟悉。
  • 學習一個R包——免疫浸潤ABIS
    最近讀到了Gianni團隊最新發表於Cell Reports的文章,介紹了反卷積化計算免疫浸潤工具
  • 超十萬腫瘤患者數據證明:TMB預測免疫治療療效靠譜
    近日,一項評估了45項臨床研究、103078例腫瘤患者數據的研究為TMB與免疫治療之間的關係投下了一記重磅實錘!研究結果顯示,無論腫瘤類型和檢測方式如何,TMB均為預測免疫治療效果的可靠生物標誌物。該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OncoImmunology雜誌上。
  • 北京新抗元的新抗原:大數據驅動的腫瘤免疫新藥
    新抗原療法通過精準刺激患者免疫系統,使其自發產生大量腫瘤特異的殺傷性T細胞,為腫瘤患者帶來新希望。雖然新抗原作為一種新藥尚未被藥物監管部門批准臨床應用,但是全球多家頂級醫藥研究中心和藥企已經通過大量臨床試驗證明其臨床安全性和極富潛力的有效性。 實踐證明,新抗原是歷史上第一個離不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算法支持的腫瘤治療藥物。
  • 12款實用的數據挖掘工具
    免費的數據挖掘工具包括從完整的模型開發環境如Knime和Orange,到各種用Java、c++編寫的庫,最常見的是Python。數據挖掘中通常涉及到四種任務:分類:將熟悉的結構概括為新數據的任務聚類:在數據中以某種方式查找組和結構的任務,而不需要在數據中使用已注意的結構。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九十六期|泌尿外科團隊基於多組學角度分析發現腫瘤突變負荷與膀胱癌激活型免疫浸潤呈正相關
    【中文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討腫瘤突變負擔(TMB)在膀胱癌中的預後價值以及與腫瘤中免疫浸潤細胞的潛在相關性。通過GDC工具從The Cancer Genome Atlas資料庫獲得轉錄組數據以及體細胞突變數據。總計包括437個樣本,其中有412名膀胱癌患者和25個正常對照樣本。通過瀑布圖概括性表明膀胱癌的突變特徵。
  • [專家視角]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腫瘤,隨著人類基因組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目前已經可以根據基因表達譜將乳腺癌分為不同的分子分型,並指導乳腺癌的臨床治療。然而,現有的分子分型等方法尚不能完全概括不同類型乳腺癌的預後特徵及臨床治療反應性,需進一步尋找更多的預後及療效預測指標來指導個體化治療。
  • 【CNS前沿文獻追蹤 】– MDSC進入腫瘤微環境的一種機制
    針對實體瘤腫瘤免疫療法受限主要來源於兩點:1、免疫細胞進入實體瘤微環境受限;2、腫瘤免疫抑制的微環境。此次整理分享的文章發現了MDSC(起免疫抑制作用)進入結腸癌腫瘤微環境的機制,具體內容如下:分別取兩組小鼠腫瘤,分析免疫細胞組成,發現iKAP組(KRAS突變)免疫細胞總體浸潤高於iAP組,T細胞浸潤較少,而MDSC浸潤顯著高於iAP組,暗示KRAS突變和MDSC、T細胞浸潤存在相關性
  • The Cancer Immunome Atlas:腫瘤免疫圖譜資料庫
    為了更好的理解腫瘤和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科學家對來自TCGA和其他幾個大型腫瘤研究項目,共20種實體瘤的NGS數據進行分析,對應文章連結如下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211124716317090為了更好的查看分析結果,將相關數據整理成了一個資料庫,網址如下
  • 腫瘤免疫療法的特點分析
    與傳統治療的作用機制不同,免疫治療的獨特性在於其療效上的持久應答及長期生存,應答模式上的非常規延遲應答及假性進展,由於非常規應答模式可能需要的新的評估終點,以及其獨特的免疫治療相關的副作用(irAE)。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可能是最有前景的免疫療法。
  • 陳列平團隊發現又一腫瘤免疫逃逸新通路
    陳列平教授團隊使用這一嚴格的標準來鑑定新的免疫調節分子,特別是在B7-H1陰性的腫瘤中,找到了不少免疫治療新靶標。Siglec-15是一個唾液酸結合性免疫球蛋白樣凝集素家族基因,編碼一個非常短的胞外結構域【3】。蛋白質序列分析顯示,Siglec-15 ECD包含一個免疫球蛋白可變區和一個2型恆定區,與B7基因家族具有30%以上的相似性。這些數據表明,Siglec-15與B7基因家族關係密切,可能與B7家族成員共享免疫調節功能。
  • 附屬腫瘤醫院陳海泉團隊合作研究報導浸潤前肺腺癌的基因組學和...
    免疫浸潤與6p號染色體的拷貝數變化有關,表明6p染色體事件與腫瘤免疫環境之間也存在一定聯繫。研究團隊在AIS和MIA標本中鑑定了8個顯著突變的基因,包括EGFR、RBM10、BRAF、ERBB2、TP53、KRAS、MAP2K1和MET,這些基因先前均被TCGA的LUAD隊列中報導過。在該研究的浸潤性腺癌病例中,EGFR、TP53、RB1和KRAS為顯著突變。
  • 腫瘤免疫治療的風向標——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 Nature: 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Wnt/beta-catenin
    他們發現,黑色素瘤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大量的beta-catenin,從而將它們自己與免疫系統的抗癌前線武器-T細胞屏蔽。他們還發現了,beta-catenin是如何阻止T細胞浸潤到腫瘤細胞,從而減弱免疫治療效果的。最後,研究人員們提出建議,該如何繞開這個障礙。黑色素瘤的治療在研發出了免疫療法之後,有了革命性的改觀。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腫瘤TMB越高,則腫瘤產生的新抗原越多,T細胞反應和抗腫瘤反應越強。其中,在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和胃腸道腫瘤中,TMB表達最高。如果患者的腫瘤組織病灶檢測為MSI-H,或者dMMR,則意味著體細胞過度突變,腫瘤表達出很多新抗原,這使得腫瘤很容易被免疫系統所識別,進而激活發揮殺傷功能的機會。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大約10%的患者是MSH-H或dMMR的病人。
  • 「oncomine」——如何在大數據時代挖掘腫瘤數據
    「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於數據和分析而作出,而並非基於經驗和直覺。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by老談  在生物學領域,大數據的整合分析更是亟不可待。到目前為止,在腫瘤方面已有oncomine和TCGA這兩個資料庫,可供分析參考。
  • TIL免疫細胞療法:擊退腫瘤重燃生的希望!
    2016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導的一款新型的免疫療法震驚了整個腫瘤界,因為這款療法令致命的晚期KRAS突變的結直腸癌患者肺部7個轉移病灶全部消退。如今,這款療法在實體腫瘤中驚豔的臨床數據已讓它聲名鵲起,成為最具潛力的實體腫瘤細胞免疫療法,並且有望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