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木星上確實存在閃電和冰雹,但它們與我們所熟悉的地球上的閃電和冰雹,卻是完全不同。
根據本周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木星上的淺層閃電並不是像地球上那樣來自於水雲,而是由富含水和氨的雲產生的。
在一項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上的相關研究中,科學家們展示了這些雷暴是如何以冰雹或「蘑菇球」的形式產生意想不到的天氣的。這些泥濘的球體落入這個氣體巨星的體內,將氨輸送到它的深層。
行星科學家們幾十年前就知道木星上的閃電,他們認為木星閃電是由地球上類似的條件造成的,也就是在接近冰點的溫度下由水雲形成。然而,要做到這一點,這些風暴必須在木星雲層頂部以下28至40英裡(45至65公裡)的高度形成。但問題是,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探測器所做的觀察顯示,木星大氣層中出現了更小、更淺的閃光,而這些閃光在木星的大氣層中顯得相當高。
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對這種明顯的不一致性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在較深的大氣層,風暴會將水冰晶拋向高層,在這個氣體巨星的水雲上方約16英裡(25公裡)處。然後,冰晶在更高的高度與氨接觸,形成氨水混合物。在這個高度上,溫度達到-126華氏度(-88攝氏度),但是氨水會融化進入的冰。
科學家解釋說:「在這樣的高度,氨就像防凍劑一樣,降低了水冰的熔點,並形成了含有氨—水液體的雲。」在這種新的狀態下,落下來的氨—水液滴會與上升的水—冰晶碰撞,從而使雲帶電。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因為氨水雲並不存在於地球上。」
這個解釋似乎還解決了另一個與木星有關的謎團:氨缺失的不均勻縫隙。科學家們先前認為,缺少氨是由雨水造成的,在降雨中,氨和水的溼混合物沉澱到更深的地方。然而,這種情況的計算並不奏效,因為假設的降雨不會降得足夠深,無法與朱諾的微波輻射計的觀測結果相匹配,後者探測到了耗盡的氨。
另外,在《地球物理研究新期刊》中描述的一種新解釋表明,科學家們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是,這篇新論文並沒有援引降雨作為原因,而是提出了一種不同類型的降水:冰雹。
這些被研究人員稱為「蘑菇球(mushballs)」的冰雹,是由水和氨製成的。與冰雹在地球大氣中形成的方式類似,蘑菇球最初是小種子,在強風的作用下不斷增大。最終,這些黏糊糊的球體變得太重,落到下面的深層,在更高的溫度下蒸發。
科學家們最終確認,事實證明,氨實際上並沒有丟失;它只是在偽裝的情況下通過與水混合而向下輸送。因此,除了顯示缺失的氨的去向之外,新理論還解釋了缺失氨在木星大氣中分布不均的原因。
這次,由一項科學發現引出另一項科學發現,真是太酷了!一些科學努力可能看起來是多餘的或放縱的,但正如這兩篇論文所表明的那樣,我們並不總是知道它們會把我們引向何方。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