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已知三角形的三邊可以確定一個三角形,不僅可以確定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而且可以確定三角形的面積。這就是著名的海倫-秦九韶公式。2019版的高中數學教材對此特意進行了修訂。
[海倫公式](Haron’s Formula)已知△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則△ABC的面積為,
其中p為△ABC的半周長,
[海倫公式的證明]方法一:在△ABC中,過A做底邊BC上的高,垂足為D。CD為AB邊上的高,記為h。
設AD=x,則BD=c-x。則在Rt△ADC和RT△BDC中,利用勾股定理有,
將它們聯立,消去h,整理有
於是x為
代入h的表達式,有
從而△ABC的面積為,
令p為
則有,
因此有,
方法二: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有
利用餘弦定理,有
代入面積公式,並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簡得
令p為
同樣有,
注釋1:還有利用三角形內切圓半徑的證明,這裡從略。
注釋2:海倫(Haron,公元10-70年),古希臘的工程師和幾何學家。該公式最早出現在海倫的著作《測地術》中,並在海倫的著作《測量儀器》和《度量數》中給出了證明。然而據稱首先發現這一公式的是阿基米德。
[三斜求積術]中國宋代的數學家秦九韶在1247年獨立提出了「三斜求積術」,如圖所示。
秦九韶是用語言敘述的相關公式:以少廣求之,以小斜冪並大斜冪減中斜冪,餘半之,自乘於上;以小斜冪乘大斜冪減上,餘四約之,為實;一為從隅,開平方得積。在2019版的教材中,利用餘弦定理給出了證明,並將結果表示為,
[海倫-秦九韶公式]我們現在來證明,三斜求積術的公式即是海倫公式。
將秦九韶公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展開得,
令p為
也有,
[四邊形的形式]由於三角形只有三條邊,所以海倫公式在根號下需要放入半周長p,來「湊成」四次方的形式,從而開方後為邊長的平方。
對於一般的平面四邊形,有類似的結論。不過符合海倫公式形式的四邊形為四點共圓的四邊形,此時它的面積最大,
其中,p為四邊形ABCD的半周長。具體推導請參見:邊長固定四邊形面積的最大值。該公式由婆羅摩笈多(Brahmagupta)在公元7世紀初的一部論及天文的著作中給出。
[後記]在2019版的教材中增加了秦九韶公式,之前的版本只有海倫公式。雖然「可以充分說明我國古代學者就有很高的數學水平」,但是無論表達的簡潔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現代的數學發展與中國的古代數學相距甚遠,而更接近古希臘的數學體系。
關注請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