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晶片法or質譜法」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的選擇及比較

2020-09-03 小析姐

抗體晶片(antibody array)和質譜(MS)是兩種適用於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流行工具。經常會有人將兩種方法進行比較,科學上很難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有各自的用武之地。那麼,研究蛋白質組學應該如何選擇更合適的研究方法呢?以下將從六個主要方面進行比較和推薦。

近年來,高通量技術平臺的開發大大推動了蛋白質組學研究工作。這些適用於蛋白質分析和標誌物開發的平臺讓研究人員能夠在單次分析中檢測數千種蛋白質。不過,您可能又會面臨甜蜜的負擔,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平臺。

在此,我們將介紹兩種適用於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流行工具:抗體晶片(antibody array)和質譜(MS)。這兩種方法可以單獨使用,它們產生的數據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或定量的;也可結合使用,以提高蛋白質組的覆蓋度。當然,具體使用哪種工具要取決於您想回答的問題。

抗體晶片

抗體晶片利用固定在固態基質(比如硝酸纖維素膜、載玻片或微珠)上的抗體來捕獲樣品中特定的蛋白質靶點。之後,利用標記的檢測抗體來確認前面兩者的結合,反應所產生的信號與捕獲的分析物的量成正比。

蛋白質的鑑定過程也很簡單。對於抗體晶片,利用spot的位置可判斷蛋白質。至於CBA(流式細胞微球晶片),根據微珠的顏色可以鑑定蛋白質。這些技術的主要優勢在於憑藉出色的抗體靈敏度,它們能夠檢測低豐度的蛋白質。不過,前提是市場上有經過驗證的抗體,並且與抗體晶片平臺兼容。

目前,RayBiotech、R&D Systems(Bio-Techne)、CST、BD、Abcam等多家公司提供抗體晶片。若想篩選儘可能多的蛋白質,不妨選擇抗體數量多的晶片,比如RayBiotech的Human L2000 Array包含多達2,000個抗體;若想聚集某一條特定通路,則可以選擇相應的產品。

質譜分析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是蛋白質組學研究中最常用到的形式。它首先將蛋白質變性、還原、烷基化和消化,然後對產生的肽段進行分離和離子化。之後根據其質量和片段將每個帶電荷的肽段分配給蛋白質。一次質譜分析可鑑定出5,000多種蛋白質,具體取決於上遊樣本製備和基質。

質譜分析的局限性在於,高豐度的蛋白質可能通過離子抑制而掩蓋低豐度蛋白的檢測。因此,人們有必要事先去除高豐度蛋白,或富集低豐度蛋白。不過,質譜分析是「無假設的」,因為它不依賴於抗體進行檢測,也就無需假設哪些蛋白質是關注的重點。

兩種方法的比較

一些人認為,質譜是研究蛋白質組學的經典方法,所以,一說起研究蛋白質,張口閉口都是質譜,調查發現,其實很多人對質譜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有限的,更多的也是互相之間口口相傳。而對於研究蛋白質組學的另一個卓越的方法蛋白晶片的認識,則多數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的水平,普遍認為這種方法在原理上並不複雜但在技術上還是挺難實現的,所以,有人做到了就顯得不太正常,竟然不太相信過去十多年這個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

好吧,此處不加評論,還是讓我們言歸正傳。其實,正如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一樣,科學上也很難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有各自的用武之地。那麼,研究蛋白質組學應該如何選擇更合適的研究方法呢?以下將從六個主要方面進行比較和推薦。

ROUND 1

篩查蛋白組學表達差異

建議選擇:1000個因子的晶片+質譜

1、不同的方法學有不同的特點:對於質譜,可以篩查到未知的蛋白,但是對於分子量大、低豐度的蛋白質,質 譜的靈敏度和準確性有一定的限制。

2、不同的方法能篩查到的目標不同:根據Proteome Analysis of Human Aqueous Humor

一文中報導,質譜篩查到的差異蛋白集中在小分子與代謝物。而用晶片篩查到的結果,多是集中在細胞因子、趨化、血管、生長等等。

3、質譜篩查到355個蛋白,而R抗體晶片也篩查到328個蛋白,且用定量晶片驗證25個蛋白有差異,這些蛋白是質譜找不到的。目前夾心法抗體晶片已經可以檢測到1000個蛋白,採用雙抗夾心法,尤其是對於低豐度蛋白,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很多的低豐度蛋白是抗體晶片可以檢測出來,而質譜檢測不到的,且樣品不經過變性和前處理,保持天然狀態的樣品直接檢測,對於蛋白的檢測準確度高。

4、質譜的重複性一直是質譜工作者糾結的問題,不同操作者的結果,不同樣品處理條件,峰值的偏移等影響因素都會產生大的影響;夾心法晶片重複性高。

5、質譜一次實驗可以測定8個樣品;抗體晶片一次實驗可以測定2—1600例樣品甚至更多。

ROUND 2

盲篩驗證和一定研究範圍的篩查差異蛋白

建議選擇:抗體晶片

RayBiotech抗體晶片主要包含:炎症、趨化、凋亡、生長、血管、受體、自身抗體、神經疾病、免疫性疾病、粘附,腫瘤,幹細胞、肥胖、骨代謝、胰島素類,白介素TH類、Ig分型,基質金屬蛋白酶,膿毒症,熱休克等晶片。如果盲篩過後小範圍驗證以及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確定的篩查範圍,可以從多種晶片中選擇。

ROUND 3

實驗樣品

建議選擇:抗體晶片

如果樣品是血清血漿,選擇抗體晶片更適合,因為質譜界向來對於血清的檢測效果不看好,血清的成分複雜尤其是50%以上是白蛋白,還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和補體,佔血清總蛋白的99%以上,剩餘1%的低豐度蛋白的質譜檢測效果很難達優。

ROUND 4

蛋白定量

建議選擇:抗體晶片

質譜的特點是定性和半定量,如果定量,也是針對感興趣的靶標定量,並不是所有蛋白都可以定量。所以目前基於雙抗夾心法的定量可達1000種蛋白精準定量,所以篩查和定量同時進行的話,抗體晶片有絕對的優勢。

ROUND 5

特殊種屬

建議選擇:抗體晶片+質譜

對於一些特殊種屬,建議用抗體晶片+質譜,綜合兩種方法最大的篩選範疇,一些種屬質譜資料庫也不全,可用的信息有限,所以結合多種方法做檢測效果更佳。

ROUND 6

醫學轉化和臨床應用

建議選擇:抗體晶片

如果初步用了質譜進行盲篩,後續進行小範圍的驗證,用定量抗體晶片或者ELISA,如果想用於臨床,用質譜找到的全新蛋白比較困難且需要後續開發很多相關試劑花費大量時間能完成。如果想要儘快完成醫學轉化和臨床應用,還是要在有現成抗體對的差異因子中篩查。RayBiotech目前是全世界上配對抗體最多的公司,客戶直接用最高通路晶片篩查,後續對應的Elisa都是現成配套的。


(內容來源:生物通 豐信科技 由小析姐整理編輯)

與小析姐交流請添加微信:

18201399725

投稿請發送郵件到

zhaomin@vogel.com.cn

(歡迎業內人士踴躍投稿,將您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LabelFree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蛋白質互作——背景介紹(下)
    蛋白互作的研究背景內容比較豐富,我們分成兩期定量蛋白質組學非標記定LabelFree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蛋白互作的背景進行介紹。本期我們接著說蛋白-蛋白互作方法的研究背景。蛋白互作方法的研究背景免疫印跡或免疫沉澱逐漸轉向使用質譜法進行樣本中的蛋白質定量,同時,也可使用該方法進行蛋白質鑑定。質譜法為高度複合的定量分析創造了條件,為它們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無需考慮費時的基於抗體的方法。
  • 聚焦蛋白質組學技術開發及應用,「景傑生物」完成5.3億元B輪融資
    「景傑生物」成立於2010年12月,是一家從事整合性平臺驅動的精準醫療領域公司。該公司目前已經建成表觀遺傳學技術平臺、基因蛋白質組學技術平臺、生物標誌物發現平臺、高質量抗體平臺、診斷試劑盒平臺和大數據平臺。
  • 直接RNA測序、串聯質譜法揭示新冠病毒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特徵
    近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的一篇論文使用直接RNA測序和串聯質譜法表明了SARS-CoV-2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特徵,揭示了細胞通道在去除了疑似Furin 蛋白酶切位點的S蛋白中誘導的框內缺失突變的證據。
  • 生物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
    功能基因組試圖通過大規模實驗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但由於僅從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達時間、表達量、蛋白質翻譯後加工和修飾的情況、以及它們的亞細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表達及其功能變得日益顯得重要。這些在基因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可望在蛋白質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質組研究的數據與基因組數據的整合,將會在後基因組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 100個物種的蛋白質全景圖,高通量蛋白組技術最新力作!
    隨著質譜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完成了多個物種(包括人類)的蛋白質組圖譜分析。然而,在跨物種的蛋白質組比較分析方面仍然缺少系統性的研究。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蛋白質組學工作流程深入研究100個不同類別的生物體,以標準化的方式獲得了200萬個肽和34萬個蛋白質的鑑定,為生命科學以及基於序列的機器學習提供了一個大規模的研究案例。
  •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組學可以發現與疾病相關的特異性蛋白質,對病變相關蛋白的研究可以為探索病毒本身及其感染機制提供信息,且這些蛋白還可能作為疾病診斷潛在的生物標誌和治療的藥物靶點。,MS),其中質譜技術是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玉奎:蛋白質定量研究的準確性還得計量說了算
    對蛋白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不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動的本質,而且發現的關鍵蛋白質對於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並建立相應的診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張玉奎院士是我國蛋白質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他告訴記者,目前對蛋白質的研究已經進入到蛋白質組學的階段,即對一組蛋白質進行研究,進而對蛋白質機器(由大量蛋白質和生物分子形成的高維度、複雜的超級功能複合體)進行研究。
  • Matthias Mann:快速高深度DIA蛋白組學全面表徵酵母蛋白質組
    釀酒酵母是功能強大的模型物種,可用於系統性的生物學篩選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方法開發。隨著質譜技術的進步,酵母的全蛋白質組覆蓋幾乎完成。然而,對酵母蛋白質組進行快速高通量分析仍然具有挑戰性。研究材料:釀酒酵母細胞(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技術方法:快速高深度DIA蛋白質組+轉錄組實驗路線圖:研究結果:1、快速高深度DIA檢測技術方法開發研究者在Orbitrap質譜儀上對DIA整體流程進行了探索。
  • 「蛋白組學研究」熱門DIA技術3篇文章總計IF:66分
    主要技術:PCT-SWATH/DIA中文標題:將組織活檢樣品快速質譜轉換為永久定量數字蛋白質組圖譜這篇文章中,作者用PCT-DIA技術方法將來自9個腎癌病人的18個組織切片分別轉化為(DIA)SWATH-MS多肽離子碎片譜圖,並從這些譜圖中對2000個蛋白樣本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科研乾貨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經典方法——雙向電泳技術解讀
    圖像採集完成後,可以應用各種分析軟體進行分析可以收集、詮釋、比較蛋白質組數據資料等。一旦通過差異分析或其它方法找到感興趣的蛋白後,就可以從凝膠中或膜上切取這些目標蛋白質作鑑定。現在絕大多數蛋白質的鑑定是通過質譜分析來完成的。雙向電泳的解析度較高,自第一次應用該技術以來,其解析度已從15個蛋白質點發展 到 10000 多個蛋白質點。一般的雙向電泳也能分辨1000~3000個蛋白質點。
  • 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應用於病毒結構、功能及感染機制研究
    SCIEX面向全球提供不同類型的高端質譜平臺和多組學研究方案,能夠在基礎研究、臨床診療和藥物研發的領域助力對於病毒相關的研究與防控。如果能夠對這兩種病毒蛋白層面的差異進行分析,那麼就能夠掌握病毒顆粒侵染偏向的線索。基於iTRAQ試劑的定量蛋白質組學能夠很好的完成相似樣品在蛋白層面的差異比較。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iTRAQ試劑(116和117)來標記不同兩種不同的肽段樣品,等量混合後,使用SCIEX高分辨質譜儀進行數據採集。
  • 復旦團隊創建精準N糖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復旦團隊創建精準N糖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和化學系教授楊芃原團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賀思敏團隊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研究員黃超蘭團隊合作,發表了基於質譜的高通量糖基化肽段分析方法pGlyco2.0,為精準
  •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於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聯合宣布,他們繪製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後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規律和生物功能。
  • Cell發布大型癌症蛋白質基因組學研究重要成果
    在一項被認為是同類最大型的研究中,來自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與美國各地一些研究機構的合作者們一起,檢測了169名卵巢癌患者腫瘤中的蛋白質組,鑑別出了存在於他們腫瘤中的一些關鍵蛋白。
  • 生物樣品中蛋白定量的革命性方法:靶向蛋白質組技術
    目前研究樣本中蛋白質的含量都是間接方法:1.基於抗體的檢測方法,如Western blotting、ELISA。這些方法的可靠性、靈敏度非常依賴於抗體的質量。對那些沒有商業化的抗體的蛋白而言,無法用這些方法分析蛋白含量變化。2.通過基因表達的變化預測蛋白質含量變化,但是mRNA和蛋白含量之間相關性並並不強,導致結果經常出現偏差。
  • iTRAQ蛋白質組學、GC-MS代謝組學對柑橘黃龍病影響果肉風味研究
    ,通過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方法,對被柑橘黃龍病菌感染的柑橘樹果實進行了基於蛋白質和代謝物的代謝通路分析,探究了症狀果實異味的機理。 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通過代謝組學方法了解柑橘黃龍病菌對橙汁風味的影響,但對黃龍病導致水果出現異味機理尚不清楚。
  • 遺傳發育所在膜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方面取得進展
    定量評價非跨膜蛋白與膜結合的緊密度對於判斷這些蛋白是否定位在膜上行使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一直以來缺少有效的手段對非跨膜蛋白與膜結合的緊密度進行大規模的測量。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汪迎春研究組開發了一種大規模定量評價非跨膜蛋白與膜結合緊密度的蛋白質組學方法。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展,基因檢測的方法越來越多,主要包括:直接測序,突變掃面(利用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變性梯度凝膠電泳等技術來識別基因變異的部位),已知突變檢測,螢光原位雜交(FISH),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Array-CGH),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及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推出了「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亮點研究及技術進展」專題,為廣大業內專家及用戶介紹基於蛋白組學或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研究應用及技術進展,增強業界專家與儀器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技術文章,謹以此致敬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後深耕的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