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糖與癌症的關係

2021-02-23 生物通

魯汶大學、佛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和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九年聯合項目最近取得了一個關鍵性突破,澄清了與癌細胞迅速分解糖、迅速生長有關的Warburg effect。文章發表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對癌症患者的飲食規划具有深遠影響。

該項目始於2008年,由佛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魯汶大學的Johan Thevelein和佛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Wim Versées,以及魯汶大學的Veerle Janssens領導。主要焦點在於Warburg effect,即腫瘤組織轉化糖為乳酸的數量明顯高於健康組織,是癌細胞最突出的特徵之一,這種現象已被廣泛研究,在腦腫瘤檢測方面甚至也涉及這項指標。

但目前為止,該效應僅僅是癌症的症狀之一還是癌症的起因,還不得而知。

被糖喚醒的癌細胞

早期癌細胞代謝研究在於描述異常代謝特點,本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闡明了癌細胞代謝偏差與致癌潛能之間的聯繫。

Johan Thevelein教授說:「我們的研究揭示癌細胞極度活躍的糖消費導致了癌症增殖發展的持續刺激惡循環。理清了Warburg effect強度和腫瘤侵襲性之間的關係。」

模式生物——酵母

酵母研究是本文的關鍵所在。酵母細胞含有與腫瘤細胞 一樣的Ras蛋白,這種蛋白的突變形式可引起癌症。研究人員研究了Ras活性和高活性糖代謝的關係。

「通過中間物果糖1,6-雙磷酸鹽,酵母的糖解與Ras蛋白質激活發生關聯,」Johan Thevelein教授解釋。「該途徑可以刺激酵母和癌細胞的增殖。令人驚訝的是,研究表明從酵母到人類,這是一種高度進化保守的機制。」

「哺乳動物細胞容易受額外的調節機制影響,從而掩蓋糖代謝過程的潛在機制。通過從酵母細胞著手尋找線索,再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證實,最終我們發現了糖代謝的關鍵角色,但是,有關Warburg effect的根本原因仍需進一步研究。」

理清糖和癌症之間的正確因果聯繫是癌細胞代謝領域的一項基礎性突破,在精確度和相關度方面對未來該領域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原文標題

Fructose-1,6-bisphosphate couples glycolytic flux to activation of Ra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突破性研究發現!糖和癌症之間真的密不可分!
    最近,比利時的科學家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突破性的驚人發現,糖和癌症之間真的有密切的關聯性!圖:加州大學曾有研究表明,所有的慢性病,都與人身體內的過量糖分相關。 這個研究,是由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微生物學家Johan Thevelein引導的,研究是基於瓦式效應(癌細胞利用糖解作用的能量來加速生長)的基礎上,來進一步驗證糖分與癌細胞之間的關係。 Johan Thevelein教授說,癌細胞比人體正常細胞生長速度更快,需要更多的能量,它們需要快速的糖分解來提供能量。
  • 吃糖是「餵」癌症?關於糖與癌症的「曖昧」關係,一文為你講清
    我們通過食物和飲料攝入的糖,是如何影響我們健康的?面對含糖的食物,尤其是癌症患者,到底該吃還是不該吃?如果能吃,那又怎麼吃,吃多少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關於糖的一些問題。糖,到底是什麼?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吃糖等於「餵養」癌細胞,使癌症惡化,如果能從飲食中去掉糖,將有助於阻止癌症生長,甚至可以在第一時間阻止癌症發展。
  • Nat Immunol:科學家揭示免疫系統抵禦癌症的新機制
    2014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抵禦癌症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該研究或為揭示癌症免疫療法的新型藥物靶點提供一定線索。
  • 研究揭示百年癌症「瓦氏效應」之謎
    近一百年來,癌症的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是令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 動態P糖蛋白三維模型助研究阻止癌症復發化療技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0日(北京時間)報導,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依靠靜態的圖像來了解導致癌症復發的關鍵蛋白。現在,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MU)的生物化學家另闢蹊徑,為人體P糖蛋白(P-glycoprotein)構建了動態的三維計算機結構模型,使其能更直觀地顯示P糖蛋白的工作原理,這有助於改進阻止癌症復發的化學療法。
  • Molecular Plant|西北農林與中國農科院揭示棉子糖可調節玉米與擬南芥的種子活力
    棉子糖是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結合而成的一種三糖,其在玉米種子內的含量僅次於蔗糖。由於受到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棉子糖能否調控種子活力長期不能確定。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alactinol Synthase,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finose Synthase,R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該研究克隆了玉米中唯一一個棉子糖合成酶基因(ZmRS)。
  • Oncogene:科學家發現能有效治療多種不同類型癌症的關鍵
    2019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ge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代謝通路,其或能讓癌細胞周圍有足夠的營養物質來促進其生長,研究者希望能夠開發出新型藥物來靶向作用該通路從而治療多重類型的癌症。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癌症演化樹:揭示癌症轉移機制
    【環球科技】    基因突變的演化樹不僅能揭示不同組織中致癌細胞的相互關聯性,還能揭示癌症的演化歷史。在癌症早期,某些致癌基因發生突變,似乎是導致原發性腫瘤以及轉移性腫瘤的罪魁禍首。
  • Cell:科學家揭示端粒酶內部工作機制,在癌症、衰老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8年6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為四膜蟲結合端粒DNA的端粒酶的結構提供了機制上的新認知;關於其催化核心的完整結構揭示了一個叫做TRAP的新的結構單元;揭示了DNA從活性位點到端粒DNA結合p50-TEB複合物的詳細途徑;揭示了端粒酶RNA TRE模板-TBE在端粒DNA合成過程中的作用。
  • 高通量蛋白質組和磷酸化組分析揭示化療藥物耐藥性和糖酵解過程的...
    景傑編者按:靶向藥物具有特異性好、毒副作用少的特點,在對癌症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腫瘤對靶向藥物耐藥性的產生卻是臨床實踐中遇到的一大難題。在此背景下,如何全面系統地理解耐藥性產生的機理是當前癌症研究的熱點之一。
  • Nature重磅:口服甘露糖或是癌症新療法!
    論文主要作者、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 Kevin Ryan教授說道。那麼是否腫瘤對所有的糖類都高度需求呢,研究人員用同位素標記了不同種類的糖,包括甘露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等,以檢測它們對不同腫瘤細胞株生長的影響。研結果發現,大多數糖類是腫瘤細胞生長的能源,而甘露糖卻能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 每個人天生都對癌症免疫?長期被忽視的免疫系統揭示癌症新療法!
    每個人天生都對癌症免疫?長期被忽視的免疫系統揭示癌症新療法!隨著我們對免疫系統的理解不斷加深 ,它在抗擊癌症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我們今天治療癌症的方法是由一些重要的裡程碑塑造而成的,包括史蒂芬·羅森伯格在20世紀80年代對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的試驗,漢斯·科爾布在20世紀90年代使用供體T細胞對白血病的治療,以及檢查點阻斷的發現,這個發現讓Jim Allison獲得了諾貝爾獎,並且使得免疫療法領域出現爆炸式增長。
  • 研究揭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研究揭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50:34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Louis M. Staudt小組揭示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 研究揭示:一種特定類型的細胞能控制自身免疫和癌症
    近日,科學家揭示了一種特定類型的細胞對免疫及抗癌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它能控制自身免疫和癌症。
  • 食物和癌症的關係,預防癌症的營養素有哪些?抗癌的食物有哪些?
    人類很早就開始尋找癌症和食物之間的關係,大約公元前400年,「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記載過,用飲食來治療癌症。 因為食物除了可以用來填飽肚子以外,還有一些營養和化學作用,有些食物可以導致癌症,而有些食物也可以用來預防癌症。
  •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6 14:21:52 近日,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Karen H.
  • 肥胖讓癌症更危險!新發現揭示脂肪促進癌細胞轉移的原因
    研究論文指出,三分之一的女性和半數男性會在有生之年被診斷出癌症。幸運的是,當腫瘤局限於很小的部位,可以藉助手術、化療等治療手段將其清除。然而危險的是,癌細胞有時候會從原發腫瘤的位置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更廣泛的侵襲,也使治療更加困難。事實上,90%的癌症死亡是由癌細胞轉移而引起的。
  • 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原標題: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 癌細胞喜歡糖,所以要少吃高糖水果?你被嚇到了沒有
    飲食和癌症的關係總是備受關注。有自媒體文章宣稱「有很多水果的糖分都非常高,在抗癌期間不要過量攝入」,「懂得各種蔬菜水果的糖分含量,快步踏入康復之路」。文中的理論基礎是「癌細胞喜歡糖」,也經常有媒體炒作「餓死癌細胞」的療法。這種說法是否靠譜呢?水果與癌症,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癌細胞喜歡糖」≠「糖致癌」「癌細胞喜歡糖」是德國科學家Otto Warburg在1920年代發現的腫瘤細胞和普通細胞的一個差異。腫瘤細胞把大量葡萄糖酵解轉化成乳酸獲得能量,而通常情況下普通細胞並不產生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