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機體的胃黏膜都攜帶有幽門螺桿菌,其在人的一生中通常並不會引發任何健康問題,但有時候幽門螺桿菌卻會引發機體炎症發生,甚至會導致胃癌的發生。幽門螺桿菌能利用毒力因子來在攜帶者胃部存活並誘發疾病;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爾茨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中多種毒力因子能被名為NikS的小RNA分子集中調節。
圖片來源:eLife
被NikS調節的靶向基因是幽門螺桿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和兩種編碼外膜蛋白的基因,尤其是研究者發現,NikS能調節CagA蛋白的表達,CagA是一種細菌癌蛋白,其在幽門螺桿菌誘發的癌症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此外,一種被幽門螺桿菌分泌的未知功能的蛋白被釋放到環境中也受到了NikS的調節。研究者Cynthia Sharma解釋道,本文研究發現對於醫學研究和感染性疾病的研究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了解感染期間這種小RNA分子和其相關的細菌信號通路的不同功能及所介導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或許就能尋找新型靶點來開發新型的抗微生物療法。
實際上,幽門螺桿菌能在宿主胃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也得益於一種特殊遺傳策略的幫助,與其它病原體一樣,幽門螺桿菌也會採用一種稱之為位相變異的策略來儘可能地適應環境的改變。位相變異意味著細菌會通過基因突變來不斷隨機地改變其基因的表達,這就表明,當某些基因變得重要時,種群中的細菌總是會隨時準備表達這些重要的基因,這或許就是一種「對賭」的策略。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諸如NikS等小RNA分子(不僅僅是蛋白質)的表達也會受到位相變異的影響,根據宿主胃部中不同的狀況,不同水平的NikS分子可能是有益的,而小RNA分子的水平可以通過位相變異來適應這種狀況,從而就會導致致病因子受到不同的調節。研究者Sharma說道,這一機制或許對於促進幽門螺桿菌適應多變的胃部環境並長期在宿主機體中定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實驗中研究者發現,NikS能影響細菌內陷入宿主細胞的過程,此外,小RNA分子也會使得幽門螺桿菌更能克服宿主胃部組織的上皮屏障,最終進入胃部深處組織來獲取細菌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
後期研究中,研究人員還將繼續深入研究闡明這種小RNA分子是如何促進幽門螺桿菌在胃部不同生境中定植和生長的,以及是否諸如NikS等小RNA分子能調節參與細菌致病特性的其它基因的表達。(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Sara K. Eisenbart,Mona Alzheimer,Sandy R. Pernitzsch, et al. A Repeat-Associated Small RNA Controls the Major Virulence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Molecular Cell (2020). DOI:10.1016/j.molcel.2020.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