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人力資源市場,危機和機遇並存。一方面,疫情打亂了企業的整體招聘計劃,企業招聘難度加大、用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這種「混亂」又將成為企業變革的重要機會,靈活用工、招聘外包等新形式能夠在企業內部落地實踐。及時、有效地調整人力資源策略,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2020年8月5日,36氪於上海圓滿舉辦了「WISEx2020新人力時代峰會」,邀請國內人力資源行業創業者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在後疫情時代,這一千億市場的破局道與術。
城市服務業藍領有哪些靈活用工的新趨勢?獨立日創始人兼CEO鄭一認為,原有的全職勞動力用工方式存在大量的資源浪費現象,企業和員工處於雙輸的局面。而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供給側的變化和疫情對靈活用工需求的催化,中國靈活用工市場將有巨大的上升空間。靈活用工非常考驗匹配效率,獨立日通過人崗匹配算法,將企業端的崗位需求動態標準量化,實現人崗精準匹配,提高企業面試通過率和用戶入職成功率,降低企業人力成本,提高員工到手薪酬。
獨立日創始人兼CEO 鄭一
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經36氪編輯整理:
大家下午好,我是獨立日的創始人兼CEO鄭一。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城市服務業藍領的靈活用工新趨勢。今天主要是三大內容,一是靈活用工的發展趨勢,我們通過一些數字的方式去跟大家分享這些年我們看到中國靈活用工的一些變化。當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看到未來我們才能更加堅定去在今天做組織變革,去應對我們要面臨的挑戰。二是在城市服務業藍領領域,怎麼使用靈活用工使我們更好的落地。三是在疫情情況下靈活用工成為越來越熱的話題,我們作為當局者我們感受到很多新的變化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開始先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獨立日,我們成立於2014年。一開始就確立了自己的使命,希望改變年輕人的工作方式,讓更多人更幸福的工作,所以一直在致力於高效匹配企業的彈性用工、需求和個人空餘時間。至今為止我們服務了三千多萬個人用戶和30多萬的企業用戶,成功完成了線上線下服務1300萬人次,完成五輪數億元的融資,包括全球第二大人力資源公司Recruit Holdings和數家知名投資機構。
獨立日創始人兼CEO 鄭一
中國靈活用工市場還有巨大提升空間
開始今天的分享,靈活用工在日本、美國、歐洲相對發展比較成熟。在日本、美國,整個靈活就業的佔比佔到整個就業市場40%,十個人裡面有四個人在用靈活就業的方式工作著,在中國這個比例很小,只有9%。但是因為我們絕對基數很大,差不多七個億的勞動者,所以即使9%也有差不多七千萬,跟美國的絕對基數是一樣的。如果跟日本、美國一樣達到40%的比例那還有三個美國那麼大,十個日本那麼大的市場可以增長。
來源:獨立日
靈活用工和傳統僱傭關係不太一樣,傳統僱傭關係是勞動者把個人的所有勞動時間時間「賣」給公司。但是在靈活用工領域求職者把自己的階段的勞動力「賣」給企業,所以這是最大的不同。我們認為兼職、小時工、自由職業者或者人力資源公司以及我們這樣的平臺滿足企業波動的用工需求,都屬於靈活用工大的範疇。
這是我們在2016年對美國和日本的靈活用工發展趨勢的調研。我們發現一個特點——在日本和美國靈活用工一路增長爆發的時間點都發生了兩件一樣的事情,一是經濟危機,二是人口負利。日本是1997年,美國是2008年,他們分別在那個時間點進入人口負利階段,為什麼帶來靈活用工的爆發呢?因為經濟危機的情況,當外部環境很不好,企業再怎麼努力,也賺不到更多的錢了,所以只能把目光轉向內部,如何幫助企業內部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去做努力。人口負利簡單來講就是供不應求,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兩個因素的共振使得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比如餐飲、零售業都有了非常強的動力為了企業更好的生存下去開始組織,使用靈活用工的形式。
其實現在中國已經進入到人口負利階段,而18、19年是也迎來了經濟拐點,疫情是一個浪潮,它加速了靈活用工的變化。但其實中國已經處在靈活用工爆發的時間段了,再加上2019年社保入稅和2020年疫情。這兩個是中國特有的不同因素,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完成靈活用工的變革的進程比日本和美國快非常多。
來源:獨立日
一起來分享一個數據,右邊是每個年代的出生人口,代表的是勞動力的供給。左邊是總人口,我們可以從內需的角度理解為對於用工需求的代表。這兩個數據放在一起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60、70、80後出生人口都在2.2億,90後比80後下降四千萬,00後比80後下降七千萬。出生人口在急劇下降,但是因為醫療條件的變化等因素,人的壽命長了,所以總人口在增長,也就意味著用工需求還在增長。所以供不應求是未來十年不變的事情,並且越來越惡化。我們再細分看一下,00後進入到大學每年的出生人口在1600萬,現在大學生的比例每年差不多800萬。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願意從事藍領行業的年輕人勞動力進一步的惡化,在勞動力市場上我們也明顯的感覺到供給越來越弱。
來源:獨立日
靈活用工解決的是波峰波谷的概念,對於餐飲零售行業來講每天面臨用工的波峰波谷,全職就像水平式直線一樣的穩定供給。因為直線匹配S型的面積,數據角度來講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做到高效匹配,面臨大量的浪費。一方面勞動力越來越不夠了,一方面還面臨著在服務業行業裡面用全職用工方式會帶來大量的人力浪費。
來源:獨立日
我們來看一段數據分享。假設四千元月薪的服務人員來舉例,企業為了全職僱傭,背後付出的社保、福利成本加起來可能到六千多元。折算成工時成本,因為有波峰波谷,每天僱傭時間雖然長,實際使用有效只有5小時。這要去計算,單個時薪付出的成本可能高達50多元。但是對於員工來說,比較直觀的還是到手的薪資。那我們用到手薪資去計算,差不多是20元一小時。所以面臨的是,企業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是員工個人到手工資很少,又存在不願被束縛,工作滿意度低,流動性大的特點。這影響了企業的高速增長,為了提升效率必須降低成本,進行人力變革。
在人口負利的情況下,勞力供給不夠,尤其是城市服務業藍領,勞動力人口會越來越少。在服務行業裡雙方如果還是使用完全全職用工的方式,可能是一個雙輸的局面。所以靈活用工平臺化匹配企業的用工需求和個人空餘時間是破局的唯一解答。
來源:獨立日
高效匹配企業用工需求和個人勞動時間
怎麼解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第二部分。我們在這個行業裡面,從2014年開始專註解決城市服務藍領用工的需求,我們認為主要通過四個方面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靈活用工流動性很大,在面臨流動性很大的情況下,員工離職後能否做到及時補充上,那就需要平臺有一個強大的流量庫。我們有三千多萬的C端用戶,社會年輕人,學生,寶媽這樣的群體,他們非常願意做靈活用工。為了讓企業更好的招募到適合他們的人,我們通過文案、照片、視頻挖掘企業的亮點,為企業在平臺上去創造僱主品牌。使得企業單個流量最大化。
第二,因為靈活用工很考驗匹配效率,當我們進入到購買勞動力的領域,我們必須非常高效精細化匹配才能使得靈活用工這個事情可行。我們在解決的匹配是什麼?假設我們以顆粒度為一小時計算,一小時勞動力時間疊加非常多的屬性,年紀、居住地方、性別、外在形象、服務意識、技能。我們要把這些數據足夠標準化之後才能進行很好的靈活用工匹配。這些是我們總結的方法論,可以看出我們會幫企業進行預面試,通過視頻面試把我們跟蹤的一千多場的線上面試的過程中發現的行業裡企業需要對於候選人描述清楚的數據,我們都會通過一次視頻面試幫助企業獲取到,將這些結構化的數據錄入到我們資料庫當中。
來源:獨立日
同時我們也會幫助企業更好的把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畫像給刻劃清楚,這其實是科學性的事情,非常考驗人。我們通過足夠好的方法論,在產品上幫助客戶把想要什麼樣的勞動力描述更加清楚,交給我們算法進行匹配。因為現在面試通過率沒有達到最理想90%的水平,所以還會有一定程度上組織企業進行線下面試。安排上崗,排版系統,考勤打卡,薪資等事務性的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產品幫助企業解決掉,從而釋放企業端在處理煩瑣事務上浪費不必要的精力。因為我們做到B端與C端的屬性數據顆粒度非常精細的刻劃之後,我們可以通過算法進行很好的匹配。
我們做到什麼樣的情況?在傳統角度上來講,大量都是由人工的方式進行線下的面試匹配,人有很多不確定性的事情發生。傳統行業通過率基本上就是在30-50%,作為第三方輸送給企業,十個只有三個到四個才能面試通過。但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數據優化我們的算法,使得我們匹配的效率非常高,通常我們輸送給企業的人是80%甚至90%是能直接通過的。當穩定到95%以上,可以幫助企業把他們的面試環節砍掉,直接做到把原來的兩個禮拜甚至一個月的流程縮短到一周或者一天。我們對於每個環節進行了產品化,所以我們使得用戶從報名到入職非常長的鏈條裡,每一個環節的效率都得到提升。傳統角度來說,我們測算一百個人可能最後只有六個人可以從報名到最後入職,現在我們能夠做到30%。
來源:獨立日
因為企業用工需求有波峰波谷,企業為了讓波峰的時候有足夠的勞動力,一定富餘準備求職者。對單個企業來說這是無解的問題。但是如果把這個事情包給第三方平臺,我們可以把一個勞動者在錯峰安排工作時間,對於企業而言只需要什麼時候用工,有用工需求,我們來匹配匹配合適勞動力,基於平臺我們可以做到更加精細化的匹配,從而幫助企業節省它背後不必要的浪費的工時成本。
因為進入到靈活就業的範疇,所以它一定和之前的全職僱傭的關係在的法律層面是不一樣的。法律是有滯後性的,因為我們在這個事情上,2015年到現在一直在做準備。簡單而言,我們是通過我們的方式找到一個幫助我們C端用戶降低稅負的方式,可以拿到更多工資的身份關係、報稅方式,幫助企業降低他們的用工成本。
來源:獨立日
解決完這四塊之後,就比較直觀的看到,因為企業要面臨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降低用工成本。通過剛剛講到的四項,我們可以幫助企業降低它30%的人力成本,同時可以幫助候選人匹配更多的工作組合,人均到手工資變高,增長20%,使得雙方進入共贏的趨勢。
疫情帶來的用工需求變化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敏銳的感受到這個問題.我們研究了SARS及之前的兩次全球的流感給每個國家帶來了經濟以及失業的影響。簡單而言,我們明白這是長期的事情,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影響企業的收入,我們要儘早做出變化調整。
2月份的時候,因為我們的客戶有比較多的餐飲、零售行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所以我們及時做出調整,幫助我們數百家客戶解決原來僱傭的靈活就業者,過渡到生鮮、騎手等有用工需求增長的行業。差不多幫助五萬名餐飲員工進行了平穩的過渡。在過程中,明顯感受到我們的客戶在黑天鵝事件情況下,很清楚的意識到全職僱傭在他們身上背的包袱太重,在這個時間點,整個行業開始擁抱靈活用工,主動做變革。這必定是一個有很多挑戰和困難的時候,一旦心態解決了,其他事情自然而然可以解決掉。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企業問我們靈活用工並沒有很明朗的政策,會不會在法律層面上存在一些問題?這是一些報導,我們都能夠看到,在2019年的時候克強總理已經發了非常多的講話鼓勵靈活用工。疫情情況下保就業是非常大的事情,所以出現了克強總理「用工取消不合理限制」、「過去很多人講就業就是固定工,現在要轉變這種觀念,我們支持的非全日制,可能就是臨時工,也可能就是一個人服務幾個單位、兼職幾份工作,這對提升居民收入有很大幫助」。我們感受到從上而下的去鼓勵靈活用工,願意積極的去為了促進就業而鼓勵這個行業的發展。
來源:獨立日
在疫情這一段時間我們頻繁接觸到非常多的省市級相關部門的關注和交流。因為靈活用工這件事,他們希望更多聽取來自我們作為行業的代表性企業用我們的市場經驗以及行業標準和他們討論了靈活用工未來的發展以及我們可能面臨的問題。從我們的感受上來說,各部門對靈活用工的包容度非常高,所以在變革過程中不需要有太多的心理擔憂。
我們同時也獲得了來自官方的報導,而他們鼓勵的是C端用戶。讓更多人看到年輕人通過打幾份工是一個能夠更加幸福或者更加自由去支配自己工作時間的方式。他們鼓勵的是一種新的工作方式,所以從我們的視角看,當這個事情被更多鼓勵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用這種方式工作,本身對他們來說減少束縛,是他們想要的事情。未來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用靈活用工的方式工作,這個市場發生的更好。
來源:獨立日
最後我想和大家表達的是,在傳統的僱傭層級方式裡面其實是有非常多的效率是被浪費的,我們希望通過獨立日的努力能夠幫助一些企業,達到我們看到的右邊這樣一個形態。很多企業不需要再僱傭對他們來說是非核心的員工,可以基於平臺或者外部採購適合他們需求的的勞動力。靈活就業的C端用戶通過平臺可以更多的選擇他們的工作機會,選擇他們想要合作的企業方。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好的局面,對企業降本增效,對個人而言則是到手工資更高,更自由的工作方式。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來源:獨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