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裡的「自我」,外化的「自我」,與他人眼中的「自我」

2021-01-08 騰訊網

認識自我 走向自己

重要的是了解心靈的過程,它的趨向和厭棄,它對美與醜的反應。

我們應該明白,一旦為了一個人的自尊自大,家庭被用作自我延續的手段,它便成為分裂隔離以及反社會活動的中心。

——克裡希那穆提

內裡的自我

內裡的自我是人類圖中的「個性(Personality)」,是我們感官中可以感知到的自己。也就是,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反應。在反應中,照見內裡的自我

\下裡巴人\眼中的自己是這樣的:

她是一朵橘黃色的多瓣小花,生在在一片高山草坪之上。有一隻鞋子,踩到了它,「咔嚓」,折了。

不一會兒,它又重新生長,長成了一顆及腰的鬱金香,綠色的、長條的葉子上面掛著兩朵白色的鬱金香。不遠處的木屋中,住著一位農夫,看見了這株拔立於草地上的奇特的花,用透明的罩子,將它罩了起來,給它澆水,還隔著罩子從手中傳送光波。一陣子以後,鬱金香長成了水晶的鬱金香。

這個故事,隱喻的是當\下裡巴人\遇到了人生挫折之後,由於和\昔在今在\的交往,她個人的感受。這便是,由於內裡的自我而形成的體驗。

潛意識告訴\下裡巴人\的實情是這樣的:

在平靜的海面之下,是暖流的海洋。海洋之中,有一頭鯊魚,還有一隻烏龜。有一位舉著叮叮棒的女潛水員,在海裡變身,形成的小旋風吸引了鯊魚的注意,鯊魚回頭看了看她。鯊魚的體形非常龐大,狀似一條鯨魚,但是,它的尾巴是機械螺旋槳,勻速而又平穩地前行著。

這根叮叮棒不僅是潛水的工具,它還會溢出光,惹得鯊魚與烏龜坐在了前排觀看。鯊魚與烏龜都有魔法護身符,因而,溢出的光才沒有傷害到它們。鯊魚的牙齒非常的有意思,它是鯊魚玩具的牙齒,按它的牙齒,有的時候會「咔嗒」,下嘴了。

在女潛水員揮舞叮叮棒的時候,鯊魚和烏龜學會了一些動作,鯊魚甚至竄出了水面,如鯨魚般跳躍,忽而躍出水面,忽而又下潛。

這其中的差別在於,\下裡巴人\感覺自己是被澆灌而發生了人生的變化,潛意識卻告訴她,她是一名訓鯊員。在鯊魚眼中的故事版本,恐怕,也是有區別的。

外化的自我

外化的自我是「個性」與「設計」交叉後的結果,形成了你的人生使命,按照人類圖中所引介的,我們活在輪迴交叉中而覺醒,也就是在累生累世的課題中體驗我們作為人類的限制(自由),回歸本源。

自由意志,也就是限制本身。

我們有創造的自由,也受限於自身的創造。這樣的過程,等同於出於愛而繁衍下一代,並由此被牽制。若非出於愛,那便不是創造,而是智力/頭腦的延續,這樣便是自造了另一所有關自己的學校,去學習關於「道」的真相。

他人眼中的「自我」

他人眼中的「自我」,不過是他人自己,這一個部分,不用追究,此為「寬恕」。

相關焦點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除了自我概念外,人們還以其他方式了解自己:他們有自我意象和自我感覺,以及從其它感官中提取的意象——一種他們聽起來像什麼的感覺,他們在戰術上感覺像什麼,一種他們身體在運動的感覺。儘管這些自我方面是最初概念的一部分,這種概念化是指擁有自我意味著什麼,但它們較少受到實驗性的注意。
  • 科學網—真實的自我?
    羅傑斯認為,在現代生活中,人們放棄了自身的內在個性,替換以一組他們認為會招來他人喜歡的特性。然而,無論他們怎樣修飾,也不管他們多麼希望取悅他人,都難以滿足他們的行為的接受者,後者的需要總是難以把握。「這樣,現代人體驗到了他的孤獨,他的被切斷,他和自身的深切存在以及和他人的分離,所有這一切都達到了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程度。」
  •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單選、多選題考查,重點考查基本信息的識記和理論理解。需要大家掌握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1.理論介紹代表人物:德西和瑞安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
  • 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也許你會無法和他人共情,又或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太容易被他人的想法所影響,以至於丟掉了自我,精神狀態也會因此變得非常不穩定。這種能力是人腦發展出的最複雜的功能之一,實驗心理學家常常用一種「虛假信念任務」來測試這種能力。
  •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在心理學部分,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是教師招聘中常考知識點之一,以單選題和多選題考察為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點。相對於大腦的無意識活動,人們普遍同意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是我們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認識。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為什麼自我認識會如此劇烈地波動呢?當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基本建立在外界的反饋上,那就很容易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波動。中國的傳統教育有「價值條件化」的味道:用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身存在。做到他人眼中的成功,得到周圍的稱讚,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把事情辦砸,讓信任自己的父母或領導失望,仿佛就是一文不值的失敗者,再也不是那個優秀的小孩。
  • 自我癒合,自我救贖
    自愈力,即人體內在的生命力--自我癒合傷口,自我消化情緒垃圾。這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源於自然,又出自你本身。 既是人類的天賦,何不運用好,發揮他的功效來幫助解決生活的煩惱。碰到點小挫折,朋友圈裡高調抱怨一番,試圖從他人那裡尋找些安慰。對於別人的經驗見解生搬硬套,不加思索。……總之,我可以依賴別人,從別人那裡得到幫助。 我的一個同學,非英語專業,卻要面對大學英語這門課程,老師要求每周一篇英文作文,內容不得抄襲,相信這也是大多數英語底子弱的人的噩夢。
  • 自我裝配、自我複製、自我調控是細胞的基本屬性
    二、細胞的基本特徵 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一切有機體都由細胞構成(除病毒外),細胞是構成 有機體的基本單位 細胞具有獨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謝體系,細胞是 代謝與功能的基本單位③具有一套完整的代謝機構 細胞區別於無機界最主要的特性是:在結構上具有 自我裝配的能力。在生理活動中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在增殖上具有自我複製的能力。自我裝配、自我複製、 自我調控是細胞的基本屬性。 支原體是具備這三項要素的最小細胞。
  • 《大話生涯:自我發現之旅》:發現自我,追求價值
    他們一路降妖伏魔,歷經磨難,最終釐清真實自我,成就圓滿人生。本書使用奇幻穿越的故事情節,以聯想、創意、類比的巧妙方式,把年輕人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人格分析、興趣探索、能力評估以及價值澄清等生涯難題一一細緻解讀,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解開心中困惑,從而接納自我、適應環境、積極行動。人窮其一生無非是發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 自我意識與自我認識也許是智能的最高形式
    在人類社會中,與他人合作並施以幫助的能力能讓我們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因此,運用心智理論對他人的意圖進行適當推斷的這一能力也就變得至關重要。這就引發我們思考一種可能性:在複雜社會中生存要求我們能夠理解他人,而自我認識這種特殊的能力也許是前者帶來的一種副產品。儘管如此,與對環境中其他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對象進行預測相比,自我認識仍然存在一些本質區別。對自我的認識和理解是一種知識。
  • 心理學_自我意識的發展
    具體而言,它包括個體在實踐中自己對自己、自己對自然、自己對他人、自己對社會等關係的意識活動。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意識。二、自我意識的心理成分1.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是指個體對客我的認知和評價,即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
  • 什麼是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能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從而完善自己。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識等心理活動的認識。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2)個體對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和評價: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地位、作用,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識和評價。(3)個體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能力、知識、情緒、氣質、性格、理想、信念、興趣、愛好等方面的認識和評價。
  •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7:48 2020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Nanthia Suthana、Matthias Stangl
  • 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
    期望通過全新的高中階段的學習,開啟我們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的新的旅程。
  • 從人際關係和自我自由的角度,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沒有鏡子,他們感受不了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他人的目光裡證明自己存在,從而各懷目的,勾心鬥角,相互折磨。整個故事就是一個荒誕的笑話。但是最後那句"他人即地獄",卻是整個戲劇的精髓所在。接下來,我將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以及如何獲得自我的自由,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 完形心理學之自我理論
    對波爾斯而言——至少在古德曼時期是如此,自我並不是一個東西、結構或者是固定的機制,而是一種過程。自我是一種不斷在改變的組織過程。自我是「在過程中的我」。波爾斯指出「自我可被視為有機體的界限」,自我只存在於個人和環境或是人與人的互動中。沒有他人,就不會有自我。
  • 簡述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主體的我,即對自己身心活動的察覺,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為等;另一個是客體的我,即被察覺到的我,比如「我覺得自己糟糕透了」,這是作為主體的學生對自身的察覺。而個體生活中又時刻作為客體被自我和他人所認識,如「我覺得別人都看不起我」。二、結構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自我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