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突變可能存在的威脅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氣候突變也稱為快速氣候變化。由於變化速度快,對人類文明、社會發展、農牧業生產的影響較大。因為,與緩慢的氣候變化不同,對於氣候突變,人類往往沒有時間來做出反應。

  2004年2月英國《觀察家報》披露了「五角大樓」的秘密報告,預警了2010—2020年間發生氣候突變的可能情景:北半球許多地區氣候變冷、變幹,例如英國將如西伯利亞一樣寒冷乾燥。這份報告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我國科學家當年春季在北京香山召開研討會,分析了出現這種情景的可能性。雖然大部分科學家認為發生這種突變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一致認為提出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就在人類文明蓬勃發展的全新世(11.5kaBP,即距今11.5千年)以來,就發生過8—9次氣候突變,其時間間隔約1.0—1.5ka。距我們最近的1次就是小冰期(LIA),其結束時間在100—150年前。報告的論點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暖可能改變海洋環流的格局,從而觸發氣候突變。從理論上講,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研究氣候突變,特別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暖背景下的氣候突變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科學家對氣候突變的研究是從「新仙女木」事件開始的。「仙女木」是寒冷氣候的標誌植物,因此用來命名北歐地區出現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後一次寒冷事件,約出現於12.5kaBP—11.5kaBP。「新仙女木」事件之後氣候變暖,進入溫暖的全新世。「新仙女木」事件是一個氣候寒冷時期,持續約千年。開始時氣溫迅速下降,結束時氣溫又迅速上升,而降溫及升溫的時間只有幾十年甚至十年,因此稱為氣候突變。中國古裡雅冰芯也反映出「新仙女木」事件,總降溫幅度達到12.8℃,最大升溫速度達到10/100a(即每100年升溫10℃)。相比之下,現代氣候變暖,100年升溫0.5℃—0.7℃,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對氣候突變研究的第一本專集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尖端科學研究所叢書之一,於1987年出版。第二本專集,作為「地球物理專題著作」的一卷,發表於1999年。加上前面提到的2003年美國科學院的報告,在十幾年內就有三本專集發表,可見這個問題的研究發展之迅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在科學上也是一個新的話題。因此,有更大的不成熟性與不確定性。當然,這也給科學家提供了巨大的展示才華的空間。

  研究任何科學問題,首先遇到的是科學的定義。但是,可惜至今沒有見到對氣候突變的嚴格的定義。有一些作者對幾十年的氣候變化也引用了突變的概念,用統計方法檢驗兩段時間平均值差的統計意義,或者檢驗一條曲線的變化趨勢。這些方法大多用於研究幾十年到近百年的時間尺度,與我們這裡談到的千年尺度氣候突變不同,因此不予討論。

  千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原則上可以分為兩類:(1)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2)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在不長時期內又轉回最初的狀態。「非洲溼潤期」就是第1類氣候突變。10.5—5.5kaBP的5000年是非洲的溼潤期,目前極度乾旱的撒哈拉大沙漠那時也有植被,稱為「綠色的撒哈拉」。但是4.5—4.0kaBP進入一個乾旱時期,撒哈拉乾旱一直持續到現在。突變前的溼潤期及突變後的乾旱期均持續了數千年之久,而轉變時期只有幾百年或更短,因此也可以稱為氣候突變。但是,當前談到氣候突變大多指第2類;例如在冰期的寒冷氣候背景下突然變暖,但很快又恢復寒冷。或者,在末次冰盛期(23kaBP)以後的氣候回暖時期,突然變冷,不久又回暖,這就是「新仙女木」事件。進入全新世之後,氣候總的特徵是溫暖,但是也有若干次迅速變冷,又再回暖的冷事件。全新世這些冷事件的開始與結束往往也比較迅速,因此經常被人們稱為氣候突變。不過,全新世的冷事件與「新仙女木」事件比較,無論在氣溫變化的速度或降溫幅度上均有很大差距。

  過去一般認為全新世氣候溫暖而穩定。冷事件的發現是一個創新。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氣候的不穩定,以至在溫暖的全新世形成一系列的冷事件呢?不同作者尚有不同的見解。其中得到較多數科學家承認的一種觀點認為;熱鹽環流的減弱是形成冷事件的原因。熱鹽環流有別於海洋表層的風成洋流,是由於海水溫度及鹽度不同而形成的環繞全球的深層洋流。在北大西洋上層墨西哥灣流攜帶暖而鹽度高的水向北,由於蒸發鹽度增高,同時由於北上溫度逐漸降低,到北大西洋北部因海水密度較大而下沉,形成北大西洋底水,在深層流向南半球。如果北大西洋兩岸的陸冰融化,則在北大西洋表層形成一層雖冷但是鹽度很低的淡水,影響北大西洋底水的形成。因此,使北大西洋熱鹽環流減弱,上層向北的暖洋流也隨之減弱,造成北大西洋及其鄰近地區氣候變冷。

  科學家已經對「新仙女木」事件和全新世8.2ka事件的融冰淡水源作了深入的分析。所以,極冰融化,形成淡水,使熱鹽環流減弱,造成冷事件,確實是有可能的。「五角大樓」報告的預警也就是根據這個觀點提出來的。但是,是否目前氣候變暖所造成的極冰融化的強度已經足以使熱鹽環流減弱,還缺少足夠的證據。此外,是否全新世中的冷事件都是這樣形成的,也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實。因此也有人認為太陽活動的千年尺度變化,可能是冷事件形成的原因。 (來源於2007年03月15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王紹武)

相關焦點

  • 氣象專家:無法完全排除未來20年內氣候突變可能
    有消息稱,影片題材源自美國國防部提交給白宮的一份「秘密」報告《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羅勇研究員參與了這份報告的編譯工作,並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向記者介紹了這份報告的大致內容:全球氣候將在未來二十年內發生突變,對人類構成的威脅要勝過恐怖主義。屆時,因氣候突然變冷,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資源將銳減,並因此引發大規模的騷亂、衝突甚至核戰爭,成百上千萬人將在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死亡。
  • 溫鹽環流與氣候突變
    影片中描述了一場空前的氣候災難。由於人類不顧大自然的警告,超負荷地開發地球資源,加劇了全球變暖,最終導致氣候的突變,地球在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紀,整個北半球陷入了龍捲風、暴雨、暴風雪、海嘯等各種災難之中。  影片中描述的情景雖然駭人聽聞,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情景是有相當科學根據的,也是可能出現的。
  • 氣候變化可能威脅大竹狐猴生存
    新華社雪梨10月30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大竹狐猴食物減少,滅絕風險增加。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對理解同樣以竹子為食的大熊貓面臨的威脅具有參考意義。  大竹狐猴分布在馬達加斯加,是地球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大竹狐猴體型與家貓相似,卻和大熊貓一樣,以竹子為食。
  • 歐洲氣溫數據偏斜度的變化可能表徵氣候突變
    連結:doi: 10.1029/2020GL089794瑞典研究者發現歐洲地面站點氣溫在1985年到1991年之間發生非常明顯的偏斜度變化,可能是氣候突變的一個獨特表徵 摘要歐洲多個地點的年平均氣溫的儀器記錄可以追溯到17世紀和18世紀。
  • 全新世的氣候突變
    認識到冰期氣候的不穩定性是古氣候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  末次冰盛期之後處於冰消期,北美的勞倫泰冰蓋,北歐的斯堪的那維亞冰蓋相繼瓦解。但是,就在氣候已回暖到接近現代的情況下,又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氣候波動,稱為「新仙女木」事件。以北大西洋北部為中心,氣候迅速變冷。但是寒冷僅持續了1千年左右,又快速變暖,所以稱為氣候突變。溫度變化的幅度達到了冰期-間冰期旋迴的3/4。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然而,由於缺乏具同等解析度的古氣候精確年代記錄,因此,要確定格陵蘭的DO事件是否與其它地方的氣候突變同時發生仍屬不易。Ellen Corrick和同事彙編了來自63個已發布的、描述末次冰川氣候的解析度高且年代精確的洞穴堆積物記錄數據,其所涉區域跨越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至南半球的亞熱帶。
  • 近40年北極升溫速度與末次冰期氣候突變相當
    Change)發表題為《以過去視角看當代的北極氣候突變》(Past Perspectives on the Present Era of Abrupt Arctic Climate Change)的文章,指出北極地區目前正經歷著一場氣候突變事件,當代北極升溫速率與末次冰期的氣候突變相當。
  • 四千年前的氣候突變與古文明的衰落(上)
    四千年前的氣候突變  近十年來,古氣候學中有一個蓬勃發展的方向,這就是氣候突變的研究。有人把小冰期排作全新世的第0次冷期。全新世中的最暖時期稱為大暖期,約發生於第5次冷期及第3次冷期之間(距今約8000~3000年前)。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一些人提出,智人更好的技術能力可能使我們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可能吃的食物更多樣化,或者比其他人類更擅長跑步。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
  •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 《後天》中的氣候突變會不會發生?歷史上有前車之鑑
    儘管《後天》中的內容是戲劇性的虛構,可一些人也不會一笑了之,比較擔憂氣候突變所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會不會真的發生。這樣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眾多古氣候資料顯示,歷史上曾出現了多次氣候突變事件,比如末次冰消期(大約128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
  • 極暖新北極氣候形成,海水泛濫?復活的遠古病菌威脅人類?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科學家發現過去30年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升高了10℃!而且前幾天西伯利亞永久凍土消融解封了4萬年前的洞熊標本,這一切都跟極暖新北極的氣候形成有關。那麼新北極究竟「新」在何處?
  • 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大11國:吐瓦魯或沉沒
    北京時間12月9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導,由於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乾旱缺水等不利因素正在威脅著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可能會造成一些國家的消失。近日,11個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國家的政府官員會聚一堂,共謀自救方案,呼籲全球共同對抗氣候變化。
  • 科學家獲重大突破,復活了猛獁象突變基因,它能重現地球嗎?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大約在4000年前,一小群猛獁象在西伯利亞海岸偏遠的北極避難所Wrangel島上滅絕,這可能是地球上猛獁象最後的消失點,而科學家們在「復活」猛獁象突變基因之後,進行研究表明,在這些猛獁象滅絕之前,它們遭受到了一系列遺傳缺陷的困擾,這些遺傳缺陷可能阻礙了它們的發育,繁殖和嗅覺能力。
  • 氣候變暖如何影響傳染病的傳播空間和方式,進而威脅獅子的生存?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不可忽略的事實。氣候變暖不僅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乾旱、熱浪、持續性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的增加,還嚴重影響了一大批野生動物的生存。北極熊、北極狐、企鵝、灰狼、蟾蜍、鮭魚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動物學家發現,就算是稱霸草原的獅子,也未能免於氣候變暖帶來的威脅。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該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深夜發表於《自然》雜誌,預測了未來幾十年何時何地可能發生嚴重的生態破壞,並表明第一波浪潮或許已經發生。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氣候變暖,永久凍土層復甦的病毒十分可怕,這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近日有科學家公布了一個令人類擔憂的事實,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永久凍土帶逐漸復甦,其釋放出來的病毒十分可怕,這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什麼是永久凍土帶呢?這就表明了凍土解凍可能會導致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當然這並不是凍土層解凍給人類帶來的最大威脅。
  • 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大11國:吐瓦魯或沉沒(圖)
    北京時間12月9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導,由於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乾旱缺水等不利因素正在威脅著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可能會造成一些國家的消失。近日,11個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國家的政府官員會聚一堂,共謀自救方案,呼籲全球共同對抗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阿德利企鵝棲息地
    然而受氣候變化影響,它們正瀕臨滅絕。阿德利企鵝在南極洲已經生活了近45000年。幾千年的氣候變化中帶來了冰川擴張和海冰浮動,它們努力適應了這些變化,依然生機勃勃。然而,美國德拉瓦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21世紀罕見的氣候變化會對南極大陸上的不少棲息地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