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顏色的形成,主要取決於茶葉中的茶黃素和茶紅素以及茶褐素。最主要是茶黃素。茶黃素是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的氧化產物。茶黃素進一步氧化就形成茶紅素。茶黃素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在高溫下,它在茶湯中呈游離狀態。當溫度降低時,它們就開始扎堆,溫度越低,扎堆就越大,就會形成乳酪一樣的東西,與茶湯分層。
茶湯「冷後渾」的實質是茶湯冷卻後出現淺褐色或橙色乳狀的渾濁現象。「冷後渾」的專業學名叫「茶乳酪」。其形成原因是茶黃素、茶紅素跟化學性質比較穩定而微帶苦味的咖啡鹼形成的絡合物。當在高溫(接近100℃)時,各自呈游離狀態,溶於熱水,但隨溫度降低,它們締合形成絡合物。隨締合反應的不斷加大,茶湯由清轉渾,表現出膠體特徵,粒徑繼續增大,便會產生凝聚作用。茶湯冷卻後常有乳狀物析出,使茶湯呈橙黃色或咖啡色,這就是茶湯的「冷後渾」
現象。
簡單地說,就是茶湯中的茶黃素、茶紅素、咖啡鹼在低溫環境下會締結在一起形成難以溶解的物質,溫度升高便會溶解,變成游離狀態,茶湯重新變得透亮。
茶湯出現「冷後渾」現象是茶葉品質好的標準之一,說明茶葉內的多酚類物質含量高。紅茶出現「冷後渾」現象會多些,這與紅茶的工藝和原料有關。象滇紅、利川紅等紅茶易產生「冷後渾」現象,但正山小種與金駿眉並不容易出現「冷後渾」,與原料和地域性有關。另外,普洱生茶、熟茶,甚至綠茶也會出現「冷後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