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細菌纖維素的性質和應用

2020-12-07 紡織導報

詳解細菌纖維素的性質和應用

發表時間:2018/5/29

細菌纖維素(Bacterial cellulose,簡稱BC)是由微生物發酵合成的多孔性網狀納米級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因其由細菌合成而命名為細菌纖維素。它由獨特的絲狀纖維組成,纖維直徑在0.01~0.10μm 之間,比植物纖維素(10μm)小2~3 個數量級,每一絲狀纖維由一定數量的超微纖維組成網狀結構,與植物纖維素的主要差別在於其不含有半纖維素、木質素等。作為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細菌纖維素已應用於紡織、醫用材料、食品等各個領域,現已成為國際的研究熱點。



細菌纖維素的性質


高持水性和高透氣性

細菌纖維素為三維網狀結構,中間形成很多「孔道」,並且分子內存有大量的親水基團,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氣、透水和持水性能。根據外界條件的不同,它能吸收比自身乾重大60~700 倍的水分。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由於細菌纖維素是由微生物代謝產生的,因此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此外,因為細菌纖維素是一種純度較高的纖維素,更易與纖維素降解酶發生作用,同時在酸性及微生物存在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直接降解,所以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高化學純度和高結晶度

細菌纖維素是一種純度較高的纖維素,與植物纖維素相比不含木質素、果膠、半纖維素和其他細胞壁成分,纖維素含量高達95%以上,提純過程簡單。細菌纖維素的結晶度高達95%以上,高於天然植物纖維。


高抗張強度和彈性模量

細菌纖維素楊氏模量測量值高達15GPa,但理論值是其10倍,這一性能滿足了其作為醫用組織器官、醫用敷料及其他產品的基本要求。


生物合成時具有可調控性

生物合成細菌纖維素時具有可調控性,可以改變菌體的生長空間,改變微纖絲的分布進而得到理想的模型形狀。同時,當採用不同培養條件時,可以製備出形狀、大小、厚度和性質各不相同的細菌纖維素。



細菌纖維素的應用


紡織材料

細菌纖維素的分子結構類似於植物纖維素,並具有優於植物纖維素的高拉伸強度、高的孔隙率和納米纖維狀結構等獨特性質,因此可改善原產品的不足或者製備出性能更優的紡織品。利用細菌纖維素代替植物纖維素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工業廢棄物,減少汙染,而且可以縮短纖維素的生長周期,提高纖維素產量,實現纖維素的工業化生產。



醫用材料

細菌纖維素具有高持水性、透氣性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較好的力學性能,在醫用敷料產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研究顯示:其做繃帶、紗布和創可貼等,可減少對傷口的刺激,有效緩解疼痛,加快傷口癒合等優良性質。由於其本身無抗菌效果,也可以通過複合技術對細菌纖維素進行修飾,賦予其良好的抗菌性能,使其在醫用敷料方面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此外,由於細菌纖維素具有獨特的纖維網狀結構、高孔隙率、高機械強度和高彈性模量等性質,其也是上皮細胞生長的理想支架和人造皮膚、動脈靜脈血管、骨組織支架的理想替代材料。



電磁性材料

因纖維素高反射率、彈性和尺寸穩定性使其適合作為信息顯示的媒介,如用細菌纖維素製作「電子紙」進而製成電子液晶屏,可以潛在地用於電子傳感器、信息儲存、電子屏蔽塗層及防偽等領域。此外,細菌纖維素的納米結構、高孔隙率也使其適合作為基質製備吸附和運輸性能的質子導電膜和有機發光二極體,可應用於生物傳感器、生物燃料電池等領域。



其他

除了用作高附加值的醫用材料、多功能紡織品、功能性食品和電磁性材料,細菌纖維素在環境工業領域,如應用細菌纖維素膜吸附或者過濾去除廢水中的諸多重金屬離子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顯著成效。由於其高楊氏模量及形狀維持能力,將來也可以用在建材方面,增加穩定性。



(來源:紡織導報)

相關焦點

  • 納米纖維素的改性及應用
    纖維素經酸解後可得到粒徑為納米級別的棒狀晶體——納米纖維素,它相比普通纖維素有諸多優點,如機械強度高、比表面積大、高的楊氏模量、有較強的親水性等,作為納米複合材料領域的增強劑應用於諸多領域。 纖維素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有機材料,其年產量超過7.5×1010t,它廣泛分布在高等植物中,除此之外還存在於海洋動物、藻類、細菌、真菌及無脊椎動物中。
  • 羧甲基纖維素有哪些性質?
    羧甲基纖維素的性質是什麼?羧甲基纖維素也因它代替度的不同其性質隨之不同,代替度又名醚化度,即表示三個OH羥基中的H被CH2COONa取代的平均數。當纖維素環上的三個羥基具有0.4個羥基時,當纖維素基環上的三個羥基有0.4的羥基中的H被羧甲基代替時,就可在水中溶解了,此時稱0.4代替度或稱為中代替度(代替度0.4~1.2)。羧甲基纖維素的性質:(1)白色粉末狀(或粗大顆粒,纖維狀),無味,無害,易溶於水,形成透明粘稠狀,溶液為中性或弱鹼性,具有良好的分散和結合力。
  • 納米纖維素及其在環保領域的應用
    納米纖維素的優異性質納米纖維素的優異性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納米纖維素來源於天然纖維素,保留了天然纖維素的結晶結構,因此,納米纖維素具有天然纖維素優良的機械強度、耐溶劑性、熱穩定性等性質。(4)納米纖維素來源於地球上最多的可再生生物質材料——纖維素,且製備分離方法相對環保綠色(以水為介質),因此,相對其它納米材料不僅具有廉價優勢,且可降解回收。納米纖維素的應用納米纖維素優異的性質使其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和青睞。
  • 纖維素酶在中藥成分提取中的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細菌,目前僅有少數學者研究。王玢等從黃海深海海底篩選出一株產低溫纖維素酶的海洋適冷細菌(MB1),所產纖維素酶既能水解羧甲基纖維素,又能降解微晶纖維素,且有澱粉酶活。曾胤新等分離出產纖維素酶的極區低溫海洋細菌,同時產蛋白酶!澱粉酶和瓊脂酶。由於海洋細菌極具多樣性,對其廣泛深入研究,有希望獲得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產纖維素酶的菌株。
  • 納米纖維素的製備-ATS納米纖維素均質機的應用
    納米纖維素(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簡稱NCC)的直徑一般為1~100nm,長几十至幾百納米的超細纖維。其具有非常多的優異性能,比如粒徑小、比表面積大、高強度、高硬度、密度小等,而且其表面含有大量的極性基團,非常容易進行表面改性,使其表面電位升高,從而導致在基體或溶液中的穩定性增加。
  • 椰子果肉其實細菌纖維素
    椰果是細菌產生的,學名應該叫做細菌纖維素我們平常見到的、吃到的椰果並不是並不是並不是椰子裡的果肉,而是用細菌在培養液中發酵,分泌出來的細菌纖維素,化學成分跟植物裡的纖維素一樣,只是純度很高,多糖聚合度也高。
  • 細菌纖維素生物材料變身電磁屏蔽材料
    石墨烯(Graphene, GR)是由碳原子以sp 2 雜化軌道構成的六邊形蜂巢晶格結構的二維單層片狀材料,特殊的納米結構使其具有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其優異的導電性能掀起了石墨烯納米複合電磁屏蔽材料研究的熱潮。但石墨烯納米填料在聚合物基體中易團聚,分散性不好,進而影響複合材料的整體性能。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聚合物基體和製備工藝,提高石墨烯納米複合電磁屏蔽材料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 問答丨藍細菌的細胞壁有纖維素嗎?
    答:有,藍細菌的細胞壁含有纖維素。藍細菌舊稱藍藻,舊版教材使用的是藍藻,新版教材使用的是藍細菌。藍細菌具有藻藍素和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是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 1.革蘭氏陰性菌與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與革蘭氏陽性菌是細菌的兩大種類,用革蘭氏染色並處理後,菌體呈現紅色的為革蘭氏陰性菌,菌體呈現紫色的為革蘭氏陽性菌[1],藍細菌細胞壁與革蘭氏陰性菌的化學成分相似。圖1:革蘭氏染色[5]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可分為內壁層和外壁層。
  • Energy Mater: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的分層氮摻雜多孔碳納米纖維作為高速鋰離子電池的陽極
    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通過碳化和活化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BC-PANI),製備摻雜的層狀碳納米纖維LIB陽極,詳細討論了衍生的碳結構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質
  • 纖維素酶的基本介紹
    纖維素酶(英文:cellulase)是酶的一種,在分解纖維素時起生物催化作用。是可以將纖維素分解成寡糖或單糖的蛋白質。纖維素酶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細菌、真菌、動物體內等都能產生纖維素酶。一般用於生產的纖維素酶來自於真菌,比較典型的有木黴屬(Trichoderma)、麴黴屬(Aspergillus)和青黴屬(Penicillium)。產生纖維素酶的菌種容易退化,導致產酶能力降低。細菌產纖維素酶的產量較少,主要是葡聚糖內切酶,大多數對結晶纖維素無降解活性,且所產生的酶多是胞內酶或吸附在細胞壁上,不分泌到培養液中,增加了提取純化的難度,因此對細菌的研究較少。
  • 化學所在纖維素基固態螢光材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纖維素是自然界儲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具有來源廣、儲量巨大、可再生、可完全生物降解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和化工原材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軍課題組近年來在纖維素的均相化學反應以及纖維素功能化新材料的設計合成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
  • 俞書宏院士:受「藕斷絲連」啟發纖維狀螺旋水凝膠細菌纖維素纖維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藕斷絲連」,這表明了纖維的獨特結構和機械性能。蓮花纖維的這種出色的韌性有利於蓮花抗倒伏和脫落,並與其規則的螺旋微觀結構有關。【科研摘要】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報告了一種仿生荷花纖維模擬螺旋結構水凝膠細菌纖維素纖維,具有高強度,高韌性,高拉伸性和能量耗散性,被稱為仿生水凝膠纖維(BHF)。
  • 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和甲基纖維素MC的區別
    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和甲基纖維素MC有什麼區別呢?因此,小編在此總結了些知識回答兩者之間的差異。HPMC是羥丙基甲基纖維素。這是一種非離子纖維素混合醚,由鹼化後的精製棉製成,使用環氧丙烷和氯甲烷作為醚化劑,經過一系列反應製得,取代度通常為1.2至2.0,其性質因甲氧基含量和羥丙基含量之比而異。MC是甲基纖維素。經精製棉鹼處理後,以氯化甲烷為醚化劑,經過一系列反應後製成纖維素醚,一般取代度為1.62.0,溶解度隨取代度而變化,屬於非離子型纖維素醚。
  • 瑞士EMPA科學家開發纖維素傷口敷料,採用肽類物質殺滅細菌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保持傷口沒有有害細菌至關重要,必須定期重新塗抹抗菌藥膏,以拆掉繃帶。然而,一種新的傷口敷料,據稱可以自己持續殺滅細菌。這種實驗性敷料由瑞士聯邦材料測試與開發研究所(EMPA)的科學家們開發,採用主要由植物提取的纖維素纖維製成的薄膜形式。每根纖維的直徑不到一微米。
  • 細菌纖維素@聚吡咯-單壁碳納米管導電膜的製備與表徵
    摘  要:為了獲得柔性高電導率導電材料,以細菌纖維素(BC)、吡咯(Py)和單壁碳納米管(SWCNTs)為原料,在不添加任何黏合劑的情況下,通過簡單的原位氧化聚合和真空過濾法製備了細菌纖維素@聚吡咯-單壁碳納米管(BC@PPy-SWCNTs)新型導電膜。
  • 你知道什麼是纖維素酶嗎?
    纖維素酶是一種複合酶,一般認為其至少包含了三種組分,分別是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1酶和CX酶會將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葡萄糖苷酶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纖維素在這三種組分的共同作用下被水解為葡萄糖,進而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營養,當然也可為人類所用。
  • 中國林科院木工所承擔的「納米纖維素綠色製備和高值化應用技術...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0日訊 11月14日,國家林草局科技司在福州組織專家對中國林科院木工所承擔的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重大項目「納米纖維素綠色製備和高值化應用技術研究」進行現場查定和驗收。國家林草局科技司一級巡視員厲建祝、驗收專家組和項目組成員參加會議。
  • 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水溶液黏度特性
  • 細菌+酵母=?
    比如201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電氣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Timothy Lu就利用大腸桿菌,生成了嵌入如金納米線等材料中的生物膜。然而,這些膜非常小且薄,難以被投入到大多數的大規模應用場景中。 紅茶菌是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菌和酵母的混合物,這些混合物被簡稱為SCOBY,意為「細菌和酵母的共生培養」(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通常含有一種細菌和一種以上的酵母菌。
  •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出替代ABS和PLA的纖維素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項目成功地用纖維素替代常用於3D列印的普通塑料。據悉,研究工作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可再生和可生物降解的替代品,用於常用的ABS和PLA列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