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進展丨研究揭示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示了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示了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
...發現宿主ANP32A·B蛋白是決定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必須關鍵...
【哈獸研在B型流感病毒感染種間限制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曉鈞團隊揭示了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發現宿主ANP32A·B蛋白是決定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必須關鍵因子。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哈獸研所研製出國內首例「豬圓環病毒疫苗」
日前,從哈獸研所傳出喜訊,由該所劉長明研究員研發的「豬圓環病毒2型(PCV2)滅活疫苗(LG株)」,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終於獲得成功,通過了農業部獸藥評審中心評審,獲得二類新獸藥證書。該疫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綜述A型流感病毒免疫逃逸I型幹擾素的分子機制
I型幹擾素是機體抵禦流感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因此I型幹擾素應答的精細調控對機體免疫防禦流感病毒感染具有關鍵的作用。A型流感病毒是引起人類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是季節性流行和偶發性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其抗原變異和種間傳播嚴重威脅著全球人類健康。此外,禽流感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家禽中流行的H5、H7和H9亞型。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T細胞共抑制受/配體被認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中T細胞耗竭的關鍵調節因素,據此原理誕生的卡控點免疫療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榜首,成為美國2016年啟動的「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巨細胞病毒(CMV)感染可引發一種強有力的免疫反應,包括刺激具有中和活性的抗體。最近的研究集中在闡明中和抗體在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描述中和抗體所針對的病毒抗原。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哈獸研研究有望阻斷新冠病毒水貂中傳播
日前,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開展水貂新冠病毒感染性、致病性和傳播性的系統實驗研究,為防控水貂新冠病毒提供理論依據,為儘快研發安全、有效疫苗,阻斷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傳播奠定基礎。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和廈門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介紹了新冠病毒在水貂呼吸道和肺臟高效複製,通過呼吸飛沫高效傳播,引起與人類新冠肺炎重症高度相似病理損傷的研究結果。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多種病毒感染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s41564-019-0385-x通過靶向傳播寨卡病毒的蚊子唾液中發現的蛋白質,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減少了小鼠中的寨卡病毒感染。
-
中國研究:流感合併新冠感染將令病毒更易入侵人體,複製量增加1萬倍
此外,流感合併新冠感染將導致人體細胞中新冠病毒複製增加1萬倍。該研究結果於上周三發表在未經同行評審的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org上。研究團隊對來自身體各個部位的一系列人體細胞進行了測試。除了甲型流感病毒,還包括其他病原體,如鼻病毒,仙臺病毒和腸病毒。其中進行測試的甲型流感病毒包括H1N1和H2N3。
-
樹鼩APOBEC3限制HBV複製及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雖然目前有HBV疫苗,但對慢性HBV感染仍無有效治療手段。HBV感染仍然是世界性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缺乏合適的HBV感染動物模型是研究發病機制和研發藥物及疫苗的瓶頸。樹鼩是靈長類動物親緣關係較近的新型實驗動物,有研究發現HBV可感染樹鼩,也能檢測到B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HBsAg和HBeAg)。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是實驗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ECTV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與天花病毒、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的親緣關係較近,但其宿主範圍較窄,只感染鼠類,而其它正痘病毒卻能同時感染人類和多種動物。
-
流感檢測技術有望提高~
眾所周知,醫務人員可以通過呼氣樣本中存在的一些生物標誌物來確定疾病,例如呼吸氣息中所含的丙酮是糖尿病的良好指針,而呼氣樣本中的一氧化氮也已經成為哮喘疾病檢測的重要生物標記物。 對於那些感染流感病毒的病人來說也是如此。
-
微生物所在病原菌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4月重申了耐藥問題的嚴重性:細菌耐藥已威脅到當代醫學成就,21世紀很可能進入後抗生素時代——普通的感染甚至是小的創傷即有可能造成死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2014年初揭牌成立了「病原微生物耐藥和耐藥基因組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專門從事耐藥微生物的基因組學、耐藥機制及傳播機制的研究。
-
哈獸研證實非瘟疫苗創製成功 但距離正式上市還有多遠?‖正業生物...
3月1日,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即在哈獸研網站發布消息「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公開宣布了這一成果,進一步證實了消息的真實性。筆者閱讀論文後發現,關於疫苗創製成功的消息與論文原文表達的意思基本一致,本身並沒有問題,所謂的「謠言」更多的是體現在群眾對信息的理解差異上。
-
客觀看2021B肝在研新藥進展,研發過程,多組合優化正研究中
小番健康介紹一下,以往或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藥物,它們之間具體有哪些區別,特別是與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等已獲批上市抗病毒藥物之間有哪些不同點。實際上,目前有一些是基於治療性疫苗研發B肝新藥的,但是這個方向目前還沒有1種藥物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