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於一體則平均,分開兩部分則多寡不均。不一則不合,合然後成體,不兩則不變,變然後有用。
從體的角度來說,乾36陽之中其實是包含12陰的,坤36陰之中其實是包含12陽的。從用的角度來說,如果坤36陰的屬性全部表露出來,那就無法表徵地是天之一部分的事實,因此,坤36陰裡面的12陽必須去掉,使得地缺少12陽,從而地必須向天借用12陽以全自己36陰的屬性。
那麼試問,地為什麼必須放棄12陽而天卻不放棄12陰呢?因為天包地,地本來就是天的一部分,宇宙自然運轉,只能從地先行改變而不可能從天開始改變。故此,天依然保持36數,而地只能保留24數。乾天36陽裡面的12陰是平均分布在36陽之中的,並非單獨存在著12陰,因此,乾天36依然保持陽之屬性。而地之純陰24則必須時刻向天分得12陽以成天、地變化,萬事萬物賴此以生成。此正所謂有缺方有成,地為了補全失去的12陽,就絕無完全靜止的可能性,此正是地靜極必動的根本原因。這也正是牛頓思考過的「宇宙第一推動力」。
趣味物理
《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易有太極」之前還有四個階段——「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之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混沌。混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胚腪(yun),觀察受精卵發育成胎兒的過程,可知《易緯·乾鑿度》的說法不謬。這種觀點在兩漢時期較為流行,如劉歆說:「太極中央元氣」;王充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太極。
《易緯·乾鑿度》提出的「先天五太」之說,其發展順序也未必如此一成不變。所謂「太極」,未嘗不可以總括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如果非得搞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這麼一種發展鏈條,則失卻了自然之奧妙。無論如何,「先天五太」應當是正確的宇宙觀,而現代天文學所堅持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則是錯誤的。因為宇宙絕無可能從奇點爆炸而形成宇宙萬物,宇宙之陰自始至終都在那裡,原來在那裡,現在依然在那裡,將來仍然會在那裡。
或曰,宇宙之陰到底在哪裡?答曰:它就在天四象——日、月、星、辰之一的「辰」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