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漏氣了,每天向外撒「黃金」,但NASA找不到這個洞

2020-09-05 歆琳科普

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俄羅斯、日本等16個國家在上世紀建造的用以人類在外太空長期居住和進行各種生命科學實驗的近地軌道飛行器。

1998年建成服役,自2000年開始空間站內就一直有太空人值守,採用的是輪班制度,到今天已經安全運行了20多年。

隨著空間站各個艙段和攜帶儀器的嚴重老化,預計將在2014年退役。不過在它即將謝幕的時候,又出現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空間站又漏氣了。

由於空間站所處的軌道高度大約在568公裡,這個地方只有非常少量的空氣分子,每兩個空氣分子的距離間隔至少在一公裡左右。

因此國際空間站可以說完全處在真空之內,艙內艙外的壓力相差1個大氣壓。艙內一直保持這個壓力是為了太空人能夠舒適的在艙內生活。

就像是待在地球表面一樣,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艙內環境控制以及生命支持系統會不定時的向艙內按照地球大氣的成分比例注入氮氣和氧氣。

不過艙內的空氣成分可並不這麼簡單,有因為太空人呼吸排出來的二氧化碳、以及各種電子設備和空氣反應生成的其他氣體、還有太空人放屁排出來的廢氣。

所以成分還是比較複雜的,因此只給艙內供氣肯定不行,有害氣體堆積的比例增大,也會危害太空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供氣的過程中,整個艙內的氣體還會進行過濾循環、以及排氣,以保證艙內氣體時刻滿足人員生存需求。

我們一直認為為了防止艙內空氣洩露發生氣壓降低,危機人員安全,空間站以及所有的載人飛船都會做到絕對的氣密性,不允許任何一點的空氣洩露。

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嚴格,因為任何太空飛行器都會攜帶大量的儀器,並且與艙外連接,因此都無法做到絕對的嚴密,只要漏氣符合標準就行了。

不過空間站已經運行了這麼久,各個部位老化不可避免,當然也無法保障空間站的漏氣不會超過規定的標準。

就在2019年9月的時候,NASA就檢測到了有意外空氣洩露的情況,不過不嚴重,每天漏氣的量也不過200克。並且估計這個漏氣的孔小於1毫米。

與之相比一名航天員每天要消耗的空氣量要達到10千克左右,所以說這個量並不大,而且距離安全閾值也很遠,並不會威脅到人員安全。

最主要的是,艙內艙外壓差不大,就是一個大氣壓而已,這種小孔漏氣並不會像電影中那樣,會迅速的擴大,破壞飛船結構,導致飛船解體。

這就是為什麼2019年就發現了漏氣,到今年的8月21號才開始調查漏氣點。

所以說飛船小孔漏氣並不可怕,太空人估計都習慣了。

不過這樣的漏氣也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我們在地球上空氣隨便呼吸,不收費,但是空間站就不一樣了,那裡的每一口空氣都是用火箭送上去的。

每次火箭的發射費用、大量的燃料、貨運飛船的建造這些費用相當的昂貴,向空間站運送一公斤的東西,比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要昂貴。

因此每天洩露200克的空氣其實就相當於把300克的黃金撒到了外太空。現在已經撒了一年多,NASA還是比較奢侈的。

除此之外,出於安全的考慮,漏氣的情況也不會放任不管。上個月的20日NASA就開始查找漏氣點。

初步判斷漏氣的艙段為美國這邊,判斷哪個艙段漏氣其實很簡單,把所有的艙段都隔離開來,儀器自然能檢測到哪個艙段會出現壓力異常變化。

但是想要在一個艙段中找到漏氣的點卻非常困難,猶如在大海撈針一樣。

8月21日,美國的三名太空人就在俄羅斯的艙段中待了近一個星期,但直到9月1日,NASA地面的控制中心依然沒有找到漏氣的位置。

所以說,現在看來想要通過傳感器分析漏氣點是不可能了,只能人為去聽、去找。

但是小於1毫米的孔肉眼很難分辨,再加上空間站內安裝了各種儀器,這個點很可能在某個儀器的背面,或者是某個隱蔽的角落。

想要找到它估計有點困難,未來的空間站估計要伴隨著緩慢的漏氣了。

總的來說,這次的漏氣無傷大雅,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

上圖是2018年8月29日,聯盟號MS-09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情形。

當時俄羅斯聯盟號MS-09飛船上出現了一個2毫米的洞。這個洞處在連接聯盟號和空間站的軌道艙上,太空人最後用環氧樹脂堵住了漏洞。

左圖:國際空間站聯盟號飛船上的一個洞。右圖:太空人用環氧樹脂做的補丁。最後判斷這是一個製造缺陷。

2004年國際空間站上的一條電纜發生破裂,也導致了空間站出現漏氣,最後更換電纜恢復了正常。

這些都是一些小事故,太空人可以自行處理。包括這次也一樣,並沒有明顯的氣壓下降問題,因此空間站中的太空人非常安全。

不過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因為飛船嚴重失壓導致太空人死於太空的災難,那是1971年的聯盟11號飛船,在於禮炮1號空間站成功對接返回的途中。

由於載人艙和軌道艙分離的時候震開了壓力閥,導致返回艙在一百多公裡的高空迅速失壓,三名太空人死於真空之中。

不過返回艙安全平穩著陸,地面上的人員滿懷欣喜的準備迎接三位英雄的歸來,但打開艙門的一瞬間發現三名太空人就像睡著了一樣。

最後通過屍檢分析才發現他們死於真空窒息。這次的教訓也讓所有的國家認識到,返回艙返回的時候,太空人一定要穿太空衣,以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生。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 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次漏氣不會威脅到太空人的安全。對於這種細微的漏氣現象,雖然很容易檢測到,但想找到源頭,目前卻沒有特別簡單有效的手段。適量漏氣有助於有害氣體排放楊宇光介紹說,無論是空間站還是載人飛船,其實是允許有一定空氣洩漏率的,這有助於排出有害氣體。
  • 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據測算,此次國際空間站大約每天洩漏220克空氣。楊宇光表示,這樣的洩漏率並沒有超出國際空間站的安全閾值。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的聲明所說,艙內空氣洩漏率只是「略高於標準」。通常1名太空人每天所需的空氣補給量約為6至10千克,相比之下,200多克空氣確實不算多。
  • 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 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據測算,此次國際空間站大約每天洩漏220克空氣。楊宇光表示,這樣的洩漏率並沒有超出國際空間站的安全閾值。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的聲明所說,艙內空氣洩漏率只是「略高於標準」。 通常1名太空人每天所需的空氣補給量約為6至10千克,相比之下,200多克空氣確實不算多。
  • 撒"黃金"!國際空間站漏氣長達一年,NASA終於想起這茬了?
    今年還沒有完全過去,在宇宙探索上技術的創新與創下的佳績,已經讓無數人產生了無限遐想,此前俄羅斯還傳出要推出國際空間站停留30天的太空旅遊項目。但探索宇宙怎麼可能會如此順利。了解過空間站的人應該都知道,長久以來空間站漏氣已經成了一個慣常現象,這次漏洞其實也早在一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了,只是之前NASA在忙其它業務,所以才一直拖到現在。畢竟已經是經常發生的事情,NASA沒有在一開始就重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直拖著不處理,如今看來,著實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
  • 國際空間站發生漏氣事件,每天損失220克空氣,後果嚴重嗎?
    在今年8月份時,NASA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正在發生輕微漏氣,每天大約流失220克空氣,但他們也表示此次漏氣的地方較小,對艙內的太空人或者,這是因為國際空間站非常龐大,一共有十幾個艙段,重約400噸,然而發生漏氣的點可能僅僅只有一個針孔大小。
  • 國際空間站正在漏氣!NASA想修復卻發現這太難了
    國際空間站正在漏氣!國際空間站作為太空中屬於人類的「小房子」,普通人是不能隨便前往的,只有太空人、科學家等才有機會去上面。太空中是沒有氧氣的,所以,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密封的結構,上面的人員在其中也都是通過人工製造氧氣來保障呼吸。
  • 國際空間站再漏氣,比預想還要糟糕,西方將目光看向中國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發言人表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艙再次被發現漏氣,發言人表示,目前情況對於國際空間站內的太空人的生命健康並不構成威脅。然而這個從1998年開始服役的空間站近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博士向媒體表示:「如果國際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是很有希望延長使用期。
  • 報告,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國際空間站加速漏氣,每天跑氣1.4公斤
    國際空間站的漏氣速度近幾個月來增長了四倍。因此,太空人在俄羅斯艙段兩度隔離,以確定漏氣位置。2019年9月發現國際空間站漏氣時,速度為每天270克。今年8月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實施了首次隔離,因為漏氣速度增加了一倍,達到了每天540克。9月,漏氣速度又漲了1.5倍,達到每天1.4公斤,所以對太空人實施了第二次隔離。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和空間站本身的安全未受到任何威脅。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飛行控制小組正與外國太空人一起進行情況分析。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NASA:國際空間站發生漏氣 但不會對太空人構成危險
    據外媒BGR報導,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這促使太空人在尋找源頭時對空間站的一半進行封鎖。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這次洩漏不會對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構成危險。國際空間站的各個模塊將被封鎖,而美國宇航局將測量每個區域的壓力,以確定洩漏的來源。
  • 國際空間站漏氣 後果嚴重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近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將集中在俄羅斯艙段三天,並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近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將集中在俄羅斯艙段三天,並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和美國艙段示意圖 | 國際空間站今年4月,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順利升空入軌,把2名俄羅斯太空人、1名美國太空人送抵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站任務,開展科研活動並對空間站進行維護。作為國際空間站的第63批科考組的成員,三人將在國際空間站駐守196天。
  • 國際空間站發生漏氣事件 查找漏氣源頭有多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8月20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查找漏氣原因。聲明中說:航天局及其國際夥伴2019年9月首次發現艙內空氣洩漏率略高於標準。同時,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國際空間站發生漏氣事件,查找漏氣源頭有多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8月20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查找漏氣原因。聲明中說:航天局及其國際夥伴2019年9月首次發現艙內空氣洩漏率略高於標準。同時,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縫縫補補才兩年國際空間站又漏氣了!NASA:一直在漏,只是這次有點多
    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篇博客文章中稱,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損失率已經超過了日常運行的正常水平。據報導,任務控制中心早在2019年9月首次注意到一些問題,但空氣洩漏的程度較為輕微,並沒有引起重視。NASA發言人丹·豪特表示,NASA在處理此次洩漏事件之前一直在監控情況,並將重點放在空間站的其它優先事項上。現在這個空氣洩漏的速率已經增加了,所以正在尋找是哪裡漏氣了。
  • 國際空間站一直漏氣,會不會偏離航向?不會,但會提早報廢
    那麼現實中的的國際空間站會因為漏氣改變航向嗎?答案並不會改變,但是會提早報廢太空站。據俄羅斯方面傳聞此次洩漏責任,可能在空間站的美國區域。 NASA稱,預計在下周末前可以完成檢測,即將能夠確定漏氣的具體位置。而空間站內美國和俄羅斯太空人,就會躲避到「星辰」號服務艙內這個周末,只可攜帶3人返回地球的「聯盟」號飛船也正在待命中。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據路透社莫斯科8月20日報導,當地時間周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表示,國際空間站的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度過,以尋找空間站內的漏氣源頭。
  • 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將在「星辰」艙內貼塑膠袋查找「漏氣」點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7日消息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轉播的太空人與地面間通話,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將在「漏氣」的俄羅斯「星辰」號服務層內貼塑膠袋,以便確定「氣洞」的位置。這樣就能看到,塑膠袋是否被吸過去,如果是,那裡就是」漏氣「點。國際空間站2019年9月曾查出有空氣少量洩漏。2020年8-9月份,在洩露速度擴大到5倍之後(從每天270克增加到1.4公斤),隊員們兩次關閉各艙段的艙門,以檢查其密封性,並在俄羅斯段中規避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