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雙孢菇標準化種植技術
雙孢蘑菇又叫白蘑菇,是一種草腐真菌,也是常見的食用菌種之一,其肉質肥厚,菌肉白而結實,菌肉肥嫩,含有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種胺基酸,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種微量元素,此外還含有大量維生素。雙孢菇含有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其中的色氨酸和賴氨酸在一般植物蛋白中是缺乏的。雙孢菇對植物蛋白有增補作用 [1] [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由於它的營養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稱。雙孢菇所含的蘑菇多糖和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具有預防癌症、提神消化、降低血壓及防治壞血病等功效。雙孢菇栽培範圍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在我國栽培數量最多,年產鮮菇約4億千克,年出口的蘑菇罐頭、蘑菇乾片、鹽漬蘑菇及速凍蘑菇等均居世界首位 [2] 。現將雙孢菇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 培養料配方
配方 1:稻草(幹)50%,牛糞(幹)44%,石膏1.5%,石灰 2%,菜籽餅 2.5%。配方 2:麥秸(幹)52%,雞糞(幹)30%,棉籽殼 15%,石膏 2%,石灰1%。以上兩種配方,根據當地原料情況任意選擇一種。
2 建堆發酵
將稻草或麥秸切成 15~25cm長的段,並加水溼潤,建堆時先鋪一層寬 2.1~2.5m、厚 20cm的草,長度不限,再鋪厚 5cm左右的一層糞,如上述一層草一層糞進行鋪設。從第 4 層開始,加入石膏,建成寬2.1~2.5m、高 1.5m、長度適宜的發酵堆。建好堆後,把散亂的草加到頂部。為使料堆通氣性好,在料堆的中部每隔 1m插入 1 個竹筒,或事先埋好豎立的木棍,建好料堆後拔出,以利透氣、發酵均勻。建料堆時一邊堆一邊澆水,做到底層不澆水、中層少澆水、上層多澆水,當料邊有水溢出時,停止澆水。將建好的料堆用草簾覆蓋,利於保溼、升溫。下雨前覆蓋塑料薄膜以遮擋雨水,以防雨淋造成養分流失。4d後,料堆內部溫度升至 65~75℃,第1 次翻堆的時間是在建料堆後的第 5 天,隨後間隔5d、4d、4d、3d、3d各翻 1 次堆。翻堆時,將原來料堆中部的料翻到外邊,將表面的料翻到料堆中部,將下層的料翻至上層,這樣內外、上下翻動拌松。建料堆和第 1 次翻堆的時候要加入充足的水,第2次翻堆時適當加些水,第 3 次翻堆時,依據培養料的乾濕程度決定是否加水,此時培養料的含水量控制在用手握緊指縫間有幾滴水滴下為宜。在第 2 次翻堆時要加入石膏,第3 次翻堆時加入石灰調節培養料的pH至 7.5~8.0。
3 播種及播種後管理
菇棚內建床寬為 1.2~1.3m的栽培畦。培養料發酵結束後,將料堆放到菇棚內,按畦床將培養料鋪平抖松。播種前,培養料的含水量控制在用手握緊指縫間有水印呈似滴非滴的狀態為宜。用 75%的酒精擦洗菌種瓶,將菌种放入乾淨、消過毒的盆內,使其呈粒狀,再均勻撒播到畦床上,將菌種和培養料混勻輕輕拍壓料面。播種溫度低於 28℃,從播種到覆土前為發菌期。將覆土晾乾、搗碎、過篩,取米粒至花生米粒大小的土粒,與石灰、草木灰等輔助混合後,進行消毒殺蟲。把處理好的土均勻覆蓋到料床表面,厚度在 3~4cm。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 80%~90%,溫度保持在 22~24℃。當菌絲長到距覆土表面 1cm時,加大通風量,溫度保持在 14~16℃之間,讓菌絲橫向長成菇蕾。
4 出菇管理
覆土保持潮溼,含水量接近飽和,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 85%~95%,菇房溫度保持在 14~16℃。當菇床上出現子實體原基後,溫度控制在 16℃以下,要停止噴水,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 85%以上,關小通風口,減少通風量。當床面長出黃豆粒大小的幼菇時,逐漸敞大通風口,加大通風換氣量。隨著菇體數量增加和逐漸變大,逐漸加大噴水量,使覆土層保持最大的含水量。為避免死菇現象發生,噴水時水霧要細、勻、勤、輕,氣溫高的時候要在早晨或晚上噴水,氣溫低的時候要在中午噴水,陰雨天時少噴水或不噴水,為使落在菇蓋上的水分儘快蒸發,噴水過後要及時通風,通風時間達到30min,防止發生病害而影響雙孢菇的商品外觀。經過這樣的管理,7d左右雙孢菇即可進入採收階段。
5 採收
銷售期間若雙孢菇膜不裂開,雙孢菇越大市場越看好,價格也越高;當用雙孢菇加工罐頭時,菇直徑在1.5cm以上則菇越小市場越看好,價格越高。採收時必須依據銷售市場的需求,決定採菇的大小。採雙孢菇的時候,用手輕輕捏住雙孢菇的菇蓋,旋轉取出;為避免雙孢菇腳上的覆土染在菇蓋或菇柄上,影響商品外觀,要邊採菇邊切除帶覆土的菇腳。雙孢菇出菇具有分潮的特性,採畢一潮菇後到下一潮出現一般有 4~7d的間歇期。採菇後,清除殘留在床面上的老根和死菇,用溼土補平床面上的孔洞,停水養菌。當下潮菇長到黃豆粒大小時,需要噴 1 次重水,加強管理,再採收下一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