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型納米顆粒可引發對人畜共患冠狀病毒的交叉反應性免疫

2021-01-19 科學網

鑲嵌型納米顆粒可引發對人畜共患冠狀病毒的交叉反應性免疫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23:4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Pamela J. Bjorkman課題組發現,鑲嵌型納米顆粒可引發對人畜共患冠狀病毒的交叉反應性免疫。2021年1月12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製作了具有SARS-CoV-2受體結合結構域(RBD)或與SARS-CoV-2 RBD共同展示的動物同型納米顆粒,並將它們與對人類構成威脅的動物β冠狀病毒的RBD結合在一起(鑲嵌型納米顆粒; 4-8個不同的RBD) 。RBD納米顆粒而非可溶性抗原可在小鼠中引發交叉反應性結合以及中和反應。與同型SARS-CoV-2–RBD納米顆粒或COVID-19人體恢復血漿免疫接種的血清相比,鑲嵌型RBD納米顆粒可產生對異源RBD具有更好的交叉反應識別抗體。

此外,與同型SARS-CoV-2–RBD納米顆粒免疫後的血清相比,初次接種鑲嵌型RBD免疫小鼠的血清中和異源假型冠狀病毒的效果相同或更好,這表明共展示不會導致針對特定RBD的免疫原性損失。鑲嵌型RBD-納米顆粒的單次免疫提供了一種潛在的策略,該策略可以同時保護SARS-CoV-2和新興的人畜共患冠狀病毒。

據悉,目前迫切需要提供針對SARS-CoV-2和SARS相關人畜共患型冠狀病毒的防護。

附:英文原文

Title: Mosaic nanoparticles elicit cross-reactive immune responses to zoonotic coronaviruses in mice

Author: Alexander A. Cohen, Priyanthi N. P. Gnanapragasam, Yu E. Lee, Pauline R. Hoffman, Susan Ou, Leesa M. Kakutani, Jennifer R. Keeffe, Hung-Jen Wu, Mark Howarth, Anthony P. West, Christopher O. Barnes, Michel C. Nussenzweig, Pamela J. Bjorkman

Issue&Volume: 2021/01/12

Abstract: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 and SARS-related emergent zoonotic coronaviruses is urgently needed. We made homotypic nanoparticles displaying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 of SARS-CoV-2 or co-displaying SARS-CoV-2 RBD along with RBDs from animal betacoronaviruses that represent threats to humans (mosaic nanoparticles; 4-8 distinct RBDs). Mice immunized with RBD-nanoparticles, but not soluble antigen, elicited cross-reactive binding and neutralization responses. Mosaic-RBD-nanoparticles elicited antibodies with superior cross-reactive recognition of heterologous RBDs compared to sera from immunizations with homotypic SARS-CoV-2–RBD-nanoparticles or COVID-19 convalescent human plasmas. Moreover, sera from mosaic-RBD–immunized mice neutralized heterologous pseudotyped coronaviruses equivalently or better after priming than sera from homotypic SARS-CoV-2–RBD-nanoparticle immunizations, demonstrating no immunogenicity loss against particular RBDs resulting from co-display. A single immunization with mosaic-RBD-nanoparticles provides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simultaneously protect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zoonotic coronaviruses.

DOI: 10.1126/science.abf684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1/11/science.abf684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通過HR亞基與鐵蛋白納米顆粒的結合,中和抗體的滴度進一步提高。此外,我們還評估了RBD / HR嵌合鐵蛋白納米顆粒的免疫原性。發現RBD納米顆粒疫苗和RBD / HR納米顆粒疫苗均能夠保護遭到病毒攻擊的小鼠免受SARS-CoV-2感染。針對抗體依賴性增強效應(ADE)的分析表明,納米顆粒疫苗引發的病毒特異性抗體不具有ADE。
  • ...​​​SARS-CoV-2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點擊播放 GIF 0.1M戳藍色字「預防界」關注我們喲中山大學張輝研究小組發現,基於SARS-CoV-2受體結合結構域(RBD)和七肽重複序列(HR)的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2020年11月25日,《免疫》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通過將自組裝的24聚鐵蛋白與SARS-CoV-2突刺(S)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和/或七肽重複(HR)亞基共價綴合,研究人員開發了納米顆粒疫苗。與單體疫苗相比,納米顆粒疫苗引發了更強大的中和抗體和細胞免疫應答。
  • 《科學》:納米粒子免疫技術可以預防多種冠狀病毒
    《科學》:納米粒子免疫技術可以預防多種冠狀病毒  CHEN • 2021-01-14 12:01:51 來源:前瞻網 E1805G0
  • SARS-CoV-2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SARS-CoV-2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0 中山大學張輝研究小組發現,基於SARS-CoV-2受體結合結構域(RBD
  • 被人類活動損害的生態系統中,人畜共患病宿主動物增加了70%
    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增加了老鼠、蝙蝠和其他藏匿疾病的動物的數量,這些人畜共患疾病可能導致新冠等大流行病。美國凱裡生態系統研究所的Richard Ostfeld和巴德學院的Felicia Keesing在《自然》雜誌的一篇評論中說:「新冠大流行喚醒了世界對人畜共患疾病對人類的威脅。」他們說:「這種認識帶來了一種廣泛的誤解,即野生動物是人畜共患疾病的最大源頭。」「(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修正:最大的人畜共患威脅出現在那些自然區域已經變成農田、牧場和城市地區。
  • 納米技術助1型糖尿病早診早治
    提高成像質量減少免疫攻擊「納米技術可在1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多種治療手段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成像的準確性、增強成像效果,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並減少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的依賴性。」翁建平教授介紹。糖尿病可以分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統攻擊胰島細胞,導致其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中。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隨後將不同比例的RBD和HR與Ferritin共孵育,在普通緩衝液環境下迅速組裝形成含有RBD或RBD/HR的納米顆粒。再通過分子篩分離和超濾濃縮,最終產生納米顆粒疫苗。為了驗證納米顆粒疫苗的有效性,團隊在三種動物模型中進行了不同疫苗的Prime/Boost兩次免疫。
  • 「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可引發10倍強的免疫反應
    科學家說,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試驗性的冠狀病毒候選疫苗,比目前正在研究的其他疫苗更有效。更重要的是,它還引發了一種強烈的在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在老鼠身上測試了新的納米顆粒疫苗。結果顯示,這種注射產生的中和抗體比那些自然產生的要多十倍。更重要的是,即使接種疫苗的劑量降低了五倍,這種情況也會發生。
  • 一些健康人體內竟存在著SARS-CoV-2反應性的T...
    2020年7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夏裡特醫學院和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一些健康的人具有能夠識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免疫細胞。針對這一點的原因可能在於以前感染引發「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下稱普通感冒冠狀病毒)。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來源: 納米人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6-28   今日/總瀏覽:1/4067 免疫療法是利用免疫系統調節功能來治療腫瘤等疾病的一種醫學手段,因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過程是無害的,但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如對某些具有遺傳易感性的人而言,它可能會導致疾病。 目前,分子擬態現已成為一種可考證的機制,這種機制可能會導致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風溼熱。 Caspi 想知道她的實驗老鼠是否會出現了類似的狀況,但是這些動物從未接觸過傳染性病原體,那麼病原體是從哪裡來的呢?
  • 深圳科研團隊研發出腫瘤免疫新療法 細胞膜可偽裝成納米顆粒
    &nbsp&nbsp&nbsp&nbsp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蔡林濤團隊構建了自然殺傷(NK)細胞膜偽裝納米顆粒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 又一批潛在人畜共患流感病毒被發現!科學家對歐洲養豬場1.8萬多個樣本進行監測
    幾株病毒分離株對人抗病毒MxA蛋白具有耐藥性,這成為了人畜共患傳播和穩定引入人群的先決條件。在swIAV中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抗原變異,幾個H1pdm譜系在抗原上不同於目前在豬中共傳播的季節性人類H1pdm。因此,歐洲豬群是新出現的具有人畜共患和可能具有大流行前潛力的IAV毒株的宿主。豬是源自人類、豬或鳥類的流感病毒複製和重組的理想「混合容器」。
  • 人畜共通傳染病:大自然的自我防禦
    所以,我的觀點是,好比胡蜂和蛇的毒液,外來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宿主也是一樣。因這些傳染病或致病原深藏在野外。它是大自然的防禦武器,當我們越過臨界線,大自然便會釋放它,我們所謂的新病原體。因此當我們達到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極限時,這些病原體—這些新病原體,是新型病原體將被釋放出來。故這取決於我們的行動。大量的研究表示,病原體在複合穩定,且不受幹擾的生態系統中,處於純粹的平衡狀態。
  • 中山大學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可顯著增強保護性免疫響應
    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
  • 【分析】測量單個自旋交叉納米顆粒的熱磁滯回曲線
    自旋交叉配合物(SCO)是近年來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熱點之一。
  • 人體內的這種細胞在免疫反應中扮演什麼角色,對冠狀病毒有什麼作用
    一些數據表明,之前沒有接觸過SARS-CoV-2的人中有20-50%有識別SARS-CoV-2多肽的T細胞,這些T細胞可能是近期感染一種或多種季節性人類冠狀病毒的結果。然而,尚不清楚這些交叉反應性T細胞是否真的能提供針對SARS-CoV-2感染和疾病的保護。
  • SARS-CoV-2蛋白納米顆粒疫苗可激發有效的中和抗體反應
    SARS-CoV-2蛋白納米顆粒疫苗可激發有效的中和抗體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6:30:59 美國華盛頓大學Neil P.
  • 未感染新冠者也存在相應抗體,且對這些人保護力更強
    人類冠狀病毒229E、NL63、OC43和HKU1在世界各地普遍感染,考慮到它們與新冠病毒的親緣關係較近,兩者之間可能會發生免疫交叉反應,從而對SARS-CoV-2提供一些保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交叉反應性IgG抗體在另外一組未感染SARS-CoV-2的兒童和青少年(1至16歲)中更為普遍——這48名受試者中至少有21人
  • 研究表明,納米海綿可以吸引冠狀病毒遠離肺細胞
    SARS-CoV-2病毒導致了這場全球大流行,目前已經奪去了近45萬人的生命,並感染了800多萬人。但是,也許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適應對抗幾乎任何病毒,比如流感甚至伊波拉病毒。 這項技術由非常小的納米大小的聚合物滴組成——本質上是柔軟的生物友好塑料——覆蓋在活肺細胞和免疫細胞膜的碎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