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街道冷清,因為近視,我不得不戴上眼鏡開車。
朋友在極星2的副駕看著立交橋迷離的燈帶。
路過廣州塔底下,他轉過頭問我。
「田文,你忘記一個人要多久?」
我疑惑,但還是回了。
「得看是誰。」
他接著問,「你喜歡的人。」
我打趣,「那我記都記不過來。」
他瞥我一眼,沒再繼續。良久,他說:「我覺得成熟的男人就應該是一座碼頭,把風浪藏在皮囊下,然後豎起一座燈塔。」
實在是油膩。
但他下車後,我在極星2的車廂裡,看著燒烤攤老闆迎客的熱情,又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我學和聽回來的準則是為人要低調。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不過沒人告訴我這是一個優質的結果而非實現的方法。
於是我夾在本性的張揚和需要低調的框框裡活了20年。
所以每次遇見頂著低調標籤的所有人,我都會特別感興趣地觀察一輪。也終於在我躺在極星2裡發呆的這一刻有了結論。
成熟才是低調的良藥。
你幾乎沒辦法反駁我這個觀點。或者我再直白一點講,成熟的人都像一座冰山,在那一角的下面有多大多長,你永遠看不見。
所有人都在說極星這個品牌崇尚極簡,善用設計表達自己造車的觀點,試圖解說車身上勾勒的每一條線。
偏,都片面了。
這也只是結果,是極星貫徹在每一款產品上的呈現。
成熟,才應該是極星最重要的標籤。最明顯的像純電動的極星2,它是目前你能買到的最成熟的電動車。(不是我說的,《Top Gear》的評價,但我相當認同)
極星2的成熟,來自全面。
把它比作冰山的話,也就是水底下的冰山足夠大(有數據證明,冰山的一角只佔總體積的12.6%,也就是說冰山越大,這一角也就越小)。
所以極簡,僅僅是表象。
根據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極簡是極星2表達自己的一種行為。對品控和豪華的拿捏與積累,才是極星2給所有電動車做出的榜樣。
而性能,是Polestar的DNA(不少人說極星2的潛在買家不在意駕控,這部分買家對價格的敏感程度極高,我:?)。
成熟的人散發出的氣質,以他為原點方圓幾米都能嗅到。
這種沉穩像磁鐵,或強或弱地吸引著你的目光。目光裡藏著的,都是想看看成熟的人跟自己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也就是深藏不露的感覺,無論是看的人還是持有者,都很爽。
解讀極星2的成熟氣場,必須從設計出發。因為在極星2身上,有且僅有一種設計,它是個完整的思路體系。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
好的設計並不拘泥於流派。
去年斯德哥爾摩設計周,設了Born Classic獎項—— 最具「經典相」的新品。獲獎的是一面鏡子。
邊緣使用環保回收材料,造型耐人尋味。
據說是當有人站在這面鏡子面前時,就會時刻被提醒,對地球負有的責任。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我們幾乎聽到耳朵起繭。但曾經也確實是北歐,甚至所有極簡主義設計的不二原則。
設計是Polestar品牌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而它呈現出了對設計——「More is more」的理解。
這和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孟菲斯設計的怪趣不一樣。
Polestar「More is more」的理念與環保主義息息相關,代表了生活品質和環保責任不妥協的設計態度。
翻譯一下就是「環保、品質互助共存」 。
高品質的物質生活,不一定需要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
「美得有態度,美得有責任」。是我在極星2身上感受到的力量。像一幅畫,畫出了創新和心情才算得上有靈魂。
黑槐木+源於潛水服面料的 WeaveTech 高性能內飾材質,全車無動物製品成分,儘可能少的粘合切割等等,讓極星2在風格依舊簡約的前提下,通過發掘環保節能材料,給出了更有分量,對人類負責的設計。
這不就是成熟,進階版的極簡主義,帶著先鋒的使命。
可先鋒總是要承受「破風」(自行車比賽裡,破風手負責給衝線手開路提速)之重。
極星自成一派的設計完整且可延續。
說到底,這還是理念和格局與常規品牌拉開了距離。以性能的聯想慣例,它完全可以張揚,但從工廠到銷售車輛,極星都被克制「充斥」。
刻意用簡單的形式呈現所有蘊含力量的功夫。
是低調。
低調是成熟最被人吹捧的一種展現形式。
我也很渴望享受這種感覺。
哪天來個人分析一下我,我其實不是看起來這樣像膚淺,我可能會開心得辦個晚宴。
這種俗稱「扮豬吃老虎」的例子在極星2身上有絕佳的展現。
燈。
極星2的雷神之錘車頭燈正兒八經的會點魔法。
矩陣LED模組,學名叫Pixel矩陣式LED前大燈。
得益於對每顆LED燈的精確控制,加上一系列智能感知能力,Pixel矩陣式LED燈的效果就是:前面沒車的地方,才是遠光(包括對向)。
和普通自適應遠光系統開叉避開車輛的做法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Pixel矩陣式LED燈能夠覆蓋到前方車輛跟前,不會出現線性照明空白。
並且極星2的雷神之錘每個燈組有84顆LED,合計168顆LED。
可理解成168個探照燈在智能協作。通過自動遠近光燈的調節、照射方向和高度調節,Pixel矩陣式前大燈可以識別多達5輛前方車輛,並以極高精度切斷直面它們的光束。
這不也就是成熟的體現,「我能但是我不這麼做」。
和諧又安全的駕駛環境靠科技解決比靠人其實方便得多。
先說一個很有分量的成績,極星2是浙江國際賽車場圈速排名第一的純電動車(總排名37)。
汽車剛被造出來的時候為的是代步。
駕駛樂趣是一個重要的衍生品。就跟寫字的筆轉得好也是樂趣本質上是一樣的。
追蹤一輛車的駕駛樂趣,尤其是純電動車的駕駛樂趣,車架,底盤,調教,三個部分的組合搭配起決定性因素。
也就是說這是一道乘法題。
極星2斯堪地那維亞的內飾風格確實清冷,鏤空的電子檔杆像自己口袋裡的發令槍,座椅材質的摩擦係數很大,座椅舒服卻也很好地固定了身體。
思路絕妙。
無框後視鏡的設計在體積上減少了30%,但我的眼睛能完全停留在玻璃上。
價值 42,000的性能套件(1、Brembo 四活塞剎車系統配備 375x35mm 透氣打孔盤 2、20 英寸鋁合金鍛造輪轂 3、hlins DFV (雙流閥)減震器確保減震器液持續雙向流動,在壓縮和回彈時體現相同特性 4、瑞典金安全帶與氣門嘴帽)一部分負責挑逗欲望,另一部分負責給欲望提供保障。
綜上所有,都是為駕駛準備的「行囊」。
而與駕駛無關的種種(比如上文提到的燈)都有科技來掌控。
能掌控駕駛以外功能的頂級科技產品必須具備氣質。也就是回到設計的層面和功能結合,聚焦體驗,減少非必要裝飾元素。
「減少用戶的思考」就是頂級科技產品最核心的功能。
由此渲染出來的氣質自然跟傳統汽車拓寬了差距,所謂的科技感,得從骨子裡來。
時間回到那天晚上,後來我在回家的路上,踩了一腳電門,被牢牢按在了靠背上。
那一刻,我眼裡只有前方,我甚至忘了我需要導航,但就是那一刻,我就是想開著極星2在街上遊蕩。
遊蕩到天亮,遊蕩到我把我對它的惜愛完全釋放。
因為,除了駕駛,在極星2的駕駛席上,我什麼都不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