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獵聘(ID:liepinwang),作者:小歐姐,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知乎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為什麼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但還是越來越內卷呢?
乍一看,的確不合常理,勞動力減少,人力應該更稀缺,為什麼工作還是這麼難找呢?
一、勞動力少,不等於就業容易
要想搞清楚勞動力和就業之間的關係,我們首先要知道,通常我們所說的勞動力,到底指的是什麼?
在《經濟學原理》(第7版)中,對勞動力的定義,是這樣的:
勞動力=就業者人數+失業者人數
也就是說,單從統計數字上看,很多種情況,都能夠產生「勞動力減少」這樣的整體效果。
以「勞動力數量減少1000」為例,就可能包括:
1. 就業者數量減少500,失業者數量減少500
2. 就業者數量增加500,失業者數量減少1500
3. 就業者數量減少1500,失業者數量增加500
4. 就業者數量減少1000,失業者數量沒變化
5. 就業者數量沒變化,失業者數量減少1000
……
當然,計算勞動力和就業、失業等指標,是一個很複雜很系統的工作,不是可以通過這麼簡單粗暴的加減就得到結論的,但從上述這些情況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勞動力整體數量的多少,和個體就業是否容易,並不是一碼事,也沒有必然聯繫。
在塔勒布的《非對稱風險》一書中,他曾指出,生活中,我們常常將「集合概率」與「時間概率」搞混,從而出現感覺上的偏差,甚至決策上的失誤。
比如,銀行的理財產品所宣傳的收益率,我們很難拿到,因為這種收益率,計算的是眾多投資者在一定時間內的「集合概率」,而不是某一個個體投資者在一年內的收益情況。
當我們在討論就業、失業時,與其關注整體勞動力數量的多少,不如去思考,我們可能會被誰替代,又有什麼解決辦法。
二、我們可能被誰替代
在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中,曾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工業發展迅猛,大有挑戰美國的勢頭。
剛起步不久的英特爾公司,內存業務也受到日本競爭對手的巨大衝擊,被「搶走」了不少生意。
PK成功的日本公司一片狂歡,以致於他們沒能冷靜地想明白一件事:放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的內存業務,正是英特爾主動做出的選擇,美國人只是用棄子求勢的方式,將精力集中在了更高端、更有價值的領域。
這個故事,從資本和企業運營的角度來看,當然是英特爾一次聰明的戰略舉措。
但,我們如果將目光放在個體身上,就能看到,那些原本在英特爾從事內存生產的基層員工,無疑是被幾千公裡外、成本更加低廉的日本工人替代、內卷了。
而在經濟發展和全球貿易下,這樣的替代,從未停止過。
經濟學家麥可·波特指出,對一個國家來說,最有益的做法,是著重生產該國最擅長的商品,其餘的則通過貿易取得。共享生產,是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趨勢。
因此,當日本的成本低於歐美時,歐美的工人,會被日本內卷;
當中國的成本低於日本時,日本工人又會被中國勞動力所替代;
現在,當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工人崛起時,我們感受到被衝擊,是再正常不過的歷史進程。
當然,再廉價的勞動力,也無法永遠保有競爭優勢,因為,87%的製造業工作甚至大量「白領」崗位,都將被機器取代。
內捲化,既不是剛剛開始,也不會馬上停止,它不是由於社會成員之間的互相競爭而起,而更像是一股席捲世界的浪潮,洶湧而來。
三、招聘難和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存在?
與「勞動力少但就業難」一樣,「求職的人多但合適的人少」,恐怕是讓所有招聘方的都感到困擾的另一對兒矛盾。
之前一個客戶就曾感嘆:無論媒體上說就業形勢多麼難,我依然覺得,真正的人才,十分稀缺。
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從不斷內卷的漩渦中擺脫出來,變為被企業重視的人才呢?
1. 讓自己變得「不好被定義」
日本NHK拍攝的紀錄片《人事、會計聚集地——中國》,講述了一家日企陸續將工作轉向中國大連的過程。
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公司就將人事、財務,甚至繁瑣的總務工作,都外包給了大連團隊,而後者的成本,還不到日本的1/7。
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步驟,就是「制定標準化工作手冊」:無論再繁瑣的工作,只要可以拆解為標準化流程,就可以轉移給別人,甚至由機器替代。
在德勤公司出具的2019年人力資源報告中,曾將所有工作劃分為三種類型:
標準崗位:用特定、較少的技能就能夠完成工作,重複性、標準化程度高。
複合崗位:需要同時使用軟性和硬性技能完成工作。
超級崗位:將多個傳統崗位的工作和職責結合,應用技術來強化和拓寬工作範圍,涉及更多複雜的領域、技術和人類專有技能。
當越來越多的標準工作,被輕易內卷甚至碾壓後,讓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多元、更綜合,更不容易被定義,才有可能勝任複合崗位甚至超級崗位。
2. 擴大目標職業範圍,看到更多可能性
之前,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90年出生的女程式設計師,在日復一日的996中,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存在感的零部件,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之後,她用有限的業餘時間,開始接觸「整理師」這個領域,並在一年半之後,成功轉型為全職整理師,靠幫別人歸納、收拾房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從高速運轉、快速消耗的領域,到歲月靜好、慢慢積累的行業,她用自己的方式,擺脫了內卷,回歸內心的平靜。
雖然這只是一個偶然轉型成功的例子,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越來越白熱化的競爭,正是由於只將目光聚焦在熟悉、有限的選擇上,而忽視了更多隱藏的可能性。
正如上面提到的超級崗位,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我們沒聽過、沒想到的崗位出現,具備更開放的思維,更高的包容度,去適應更多可能的職位,也是我們不得不學會的技能。
與其將來被動適應新的崗位,不如主動擺脫局限,嘗試探索。
3. 學歷、經歷,都不如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在熱播的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職場人反思。
海歸選手瞿澤林,因為英語口語不佳,一上來並不被導師們看好。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卻接連拿下了第一集的冠軍、第二集的最佳辯手。
更關鍵的是,當其他實習生都感嘆任務重、壓力大、時間不夠用時,他卻總能第一個交作業、天天第一個下班。
而另一位選手,雖然把自己「卷」到了極致——通宵沒睡,在公司查資料、做準備,結果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雖然這只是一檔綜藝節目,但這些職場新人的表現,其實正是我們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每當我們討論內卷時,我們總會去討論996、007,關注如何更加努力、更加拼命,卻很少停下來想一想,這種「別人加班所以我就要通宵」的內卷,是不是由於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本質造成的呢?
正如瞿澤林在節目中的回答,他在完成項目時,考慮並不是要體現自己的專業和知識,只想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
而這一點,正是最本質的問題,也是所有工作的意義所在。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就曾指出:外部,才是產生價值的地方。要想將自己從一團亂麻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就要問自己:別人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一件事是否有價值,從來不取決於做它的人有多麼拼命,而只取決於它對別人是否有意義。
四、結尾
內卷的一大特點就是「耗能」,如果我們不顧一切地陷入這個漩渦裡跟著轉,唯一的結局,就是和大家一起,越轉越快,消耗越來越大,所得越來越少。
而如果能時不時地停下來想一想,別人在瘋狂做的事,是不是也是自己應當做、想要做的,還是壓根就不需要做的?
對抗內卷,思考比行動更重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獵聘(ID:liepinwang),作者:小歐姐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