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社會裡,看到了中國內卷的未來

2020-12-07 手機鳳凰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獵聘(ID:liepinwang),作者:小歐姐,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知乎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為什麼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但還是越來越內卷呢?

乍一看,的確不合常理,勞動力減少,人力應該更稀缺,為什麼工作還是這麼難找呢?

一、勞動力少,不等於就業容易

要想搞清楚勞動力和就業之間的關係,我們首先要知道,通常我們所說的勞動力,到底指的是什麼?

在《經濟學原理》(第7版)中,對勞動力的定義,是這樣的:

勞動力=就業者人數+失業者人數

也就是說,單從統計數字上看,很多種情況,都能夠產生「勞動力減少」這樣的整體效果。

以「勞動力數量減少1000」為例,就可能包括:

1. 就業者數量減少500,失業者數量減少500

2. 就業者數量增加500,失業者數量減少1500

3. 就業者數量減少1500,失業者數量增加500

4. 就業者數量減少1000,失業者數量沒變化

5. 就業者數量沒變化,失業者數量減少1000

……

當然,計算勞動力和就業、失業等指標,是一個很複雜很系統的工作,不是可以通過這麼簡單粗暴的加減就得到結論的,但從上述這些情況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勞動力整體數量的多少,和個體就業是否容易,並不是一碼事,也沒有必然聯繫。

在塔勒布的《非對稱風險》一書中,他曾指出,生活中,我們常常將「集合概率」與「時間概率」搞混,從而出現感覺上的偏差,甚至決策上的失誤。

比如,銀行的理財產品所宣傳的收益率,我們很難拿到,因為這種收益率,計算的是眾多投資者在一定時間內的「集合概率」,而不是某一個個體投資者在一年內的收益情況。

當我們在討論就業、失業時,與其關注整體勞動力數量的多少,不如去思考,我們可能會被誰替代,又有什麼解決辦法。

二、我們可能被誰替代

在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中,曾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工業發展迅猛,大有挑戰美國的勢頭。

剛起步不久的英特爾公司,內存業務也受到日本競爭對手的巨大衝擊,被「搶走」了不少生意。

PK成功的日本公司一片狂歡,以致於他們沒能冷靜地想明白一件事:放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的內存業務,正是英特爾主動做出的選擇,美國人只是用棄子求勢的方式,將精力集中在了更高端、更有價值的領域。

這個故事,從資本和企業運營的角度來看,當然是英特爾一次聰明的戰略舉措。

但,我們如果將目光放在個體身上,就能看到,那些原本在英特爾從事內存生產的基層員工,無疑是被幾千公裡外、成本更加低廉的日本工人替代、內卷了。

而在經濟發展和全球貿易下,這樣的替代,從未停止過。

經濟學家麥可·波特指出,對一個國家來說,最有益的做法,是著重生產該國最擅長的商品,其餘的則通過貿易取得。共享生產,是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趨勢。

因此,當日本的成本低於歐美時,歐美的工人,會被日本內卷;

當中國的成本低於日本時,日本工人又會被中國勞動力所替代;

現在,當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工人崛起時,我們感受到被衝擊,是再正常不過的歷史進程。

當然,再廉價的勞動力,也無法永遠保有競爭優勢,因為,87%的製造業工作甚至大量「白領」崗位,都將被機器取代。

內捲化,既不是剛剛開始,也不會馬上停止,它不是由於社會成員之間的互相競爭而起,而更像是一股席捲世界的浪潮,洶湧而來。

三、招聘難和就業難,為什麼同時存在?

與「勞動力少但就業難」一樣,「求職的人多但合適的人少」,恐怕是讓所有招聘方的都感到困擾的另一對兒矛盾。

之前一個客戶就曾感嘆:無論媒體上說就業形勢多麼難,我依然覺得,真正的人才,十分稀缺。

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從不斷內卷的漩渦中擺脫出來,變為被企業重視的人才呢?

1. 讓自己變得「不好被定義」

日本NHK拍攝的紀錄片《人事、會計聚集地——中國》,講述了一家日企陸續將工作轉向中國大連的過程。

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公司就將人事、財務,甚至繁瑣的總務工作,都外包給了大連團隊,而後者的成本,還不到日本的1/7。

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步驟,就是「制定標準化工作手冊」:無論再繁瑣的工作,只要可以拆解為標準化流程,就可以轉移給別人,甚至由機器替代。

在德勤公司出具的2019年人力資源報告中,曾將所有工作劃分為三種類型:

標準崗位:用特定、較少的技能就能夠完成工作,重複性、標準化程度高。

複合崗位:需要同時使用軟性和硬性技能完成工作。

超級崗位:將多個傳統崗位的工作和職責結合,應用技術來強化和拓寬工作範圍,涉及更多複雜的領域、技術和人類專有技能。

當越來越多的標準工作,被輕易內卷甚至碾壓後,讓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多元、更綜合,更不容易被定義,才有可能勝任複合崗位甚至超級崗位。

2. 擴大目標職業範圍,看到更多可能性

之前,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90年出生的女程式設計師,在日復一日的996中,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存在感的零部件,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之後,她用有限的業餘時間,開始接觸「整理師」這個領域,並在一年半之後,成功轉型為全職整理師,靠幫別人歸納、收拾房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從高速運轉、快速消耗的領域,到歲月靜好、慢慢積累的行業,她用自己的方式,擺脫了內卷,回歸內心的平靜。

雖然這只是一個偶然轉型成功的例子,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越來越白熱化的競爭,正是由於只將目光聚焦在熟悉、有限的選擇上,而忽視了更多隱藏的可能性。

正如上面提到的超級崗位,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我們沒聽過、沒想到的崗位出現,具備更開放的思維,更高的包容度,去適應更多可能的職位,也是我們不得不學會的技能。

與其將來被動適應新的崗位,不如主動擺脫局限,嘗試探索。

3. 學歷、經歷,都不如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在熱播的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職場人反思。

海歸選手瞿澤林,因為英語口語不佳,一上來並不被導師們看好。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卻接連拿下了第一集的冠軍、第二集的最佳辯手。

更關鍵的是,當其他實習生都感嘆任務重、壓力大、時間不夠用時,他卻總能第一個交作業、天天第一個下班。

而另一位選手,雖然把自己「卷」到了極致——通宵沒睡,在公司查資料、做準備,結果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雖然這只是一檔綜藝節目,但這些職場新人的表現,其實正是我們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每當我們討論內卷時,我們總會去討論996、007,關注如何更加努力、更加拼命,卻很少停下來想一想,這種「別人加班所以我就要通宵」的內卷,是不是由於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本質造成的呢?

正如瞿澤林在節目中的回答,他在完成項目時,考慮並不是要體現自己的專業和知識,只想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

而這一點,正是最本質的問題,也是所有工作的意義所在。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就曾指出:外部,才是產生價值的地方。要想將自己從一團亂麻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就要問自己:別人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一件事是否有價值,從來不取決於做它的人有多麼拼命,而只取決於它對別人是否有意義。

四、結尾

內卷的一大特點就是「耗能」,如果我們不顧一切地陷入這個漩渦裡跟著轉,唯一的結局,就是和大家一起,越轉越快,消耗越來越大,所得越來越少。

而如果能時不時地停下來想一想,別人在瘋狂做的事,是不是也是自己應當做、想要做的,還是壓根就不需要做的?

對抗內卷,思考比行動更重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獵聘(ID:liepinwang),作者:小歐姐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相關焦點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在當下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中,內卷已經成為一個被泛化的詞彙,形成了所謂「萬物皆可內捲化」的現象。但是,輿論話語中對於內卷的使用,更多地只是一種「慘狀描述」。它集中表達了當前中國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的焦慮,但是缺乏問題背後的成因分析。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嚴飛:社會結構讓人不得不「內捲化」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新近出版《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在這本書中他試圖面向公眾,把社會學經典理論和變遷中的中國現實做嫁接。在他看來,「內捲化」在中國是不可避免的,在其背後是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 專訪|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這是一個習慣,他們寫報告或者研究申請,你也都看到那樣的軌跡,比較強調他為什麼覺得這個事情有趣。中國學生出來以後,在這方面有一點困難,他們的申請報告裡就寫說社會意義很重要。但是社會意義很重要的東西很多,再說這個社會意義重要的話題已經做過無數次了,能夠做出什麼新的東西?中國學生往往這方面講不太清楚,到最後那就不接地氣了,講的都是重複別人講過的這些主流話語。
  •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內捲化」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先來認識一組你我都熟悉的詞彙:農民工、外出打工、藍領、白領、精英、996、社畜、打工人、內卷…… 顯而易見,整個社會某一層級,已經對通過工作或勞動致富產生深度懷疑。不斷變化的不止是稱謂,更暴露出這一龐大社會群體,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自己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結構中的位置。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換言之,現代社會需要「勞動力」做到的,絕不是簡單的勞務付出,還需要擁有敏銳的專注力,需要「對工作負有義務」的職業精神,需要冷靜的、克己自製的工作倫理。只有這種理性的堅毅性格,才能擔負緊迫密集的工作強度。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中國人特殊的家庭倫理和勞動倫理之上。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內卷從幼兒園起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了。以前的家長還會為孩子認識了很多小動物,學會了幾個英文單詞,而沾沾自喜時。現在看來,不值一提,在海澱雞娃家長群裡,討論的都是從幼兒階段就衝擊ZZP(早早培)的兒童是如何學習的?家長之間又都交流什麼。焦慮無時無刻不再蔓延,會看到幼兒園的孩子們過上了5點放學,6點奧數,8點英語的日子,孩子連同家長一樣,也成了996甚至007。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高校擴招的20餘年,也是學歷貶值的20年,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學歷泡沫。 在職位數量一定的情況下,爭取職位的競爭對社會而言是一個零和博弈。所有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卻沒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這就是內卷。 高等教育領域的內卷,是一場消耗精力的死循環。
  • 內卷之下的打工人,沒心思生三胎
    我無意描繪一個悲觀的未來景象,事實上也沒有人能夠定義「未來的螺旋」。  就個體短暫的生命而言,即便能夠洞悉「大歷史」的趨勢,也無甚意義,歷史的一個猶豫、遲疑和轉彎,就跨過了普通人的一生。  從「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到內捲化的「很努力卻不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背後壓縮的不僅僅是個人發展的空間,還有社會群體的普遍精神狀態。
  • 思想界|「內卷」一詞為何贏得共鳴?
    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內卷」由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引入國內學術界之後,其核心理解就變成了「沒有發展的增長」,也就是單位勞動的邊際效用遞減。可以看出,這兩者對「內卷」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前者指向的是為何農耕社會出現了穩定的維持,沒有出現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後者指的則是競爭的白熱化。黃宗智本人在《當「內卷」席捲中國?!
  • 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 1 -社會學上的內捲化,如今的涵義已經非常廣泛,超出了原來學術上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各色社會話題的討論,獲得了廣大學生和社畜的共鳴。這是「內捲化」的外溢,內捲化如今已經成為一切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
  • 大學生「內卷」有多少種操作?
    不少大學生表示,「內卷」的熱度,不僅是大學生的一種自我調侃,也是大學生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如何破解「內卷」,也是每一個大學生需要完成的人生課題。  大學裡的「內卷」有多少種操作?  說起「內卷」,最早的「出處」是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說到這裡,肖知興拋出了自己的另外一層思考,當我們在追求標準答案時,是不是也在潛意識裡,形成了有關人生發展路徑以及成功的標準答案?如果我們能想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也有可能為「內卷」找到突破口?學生將在學習中面對「真實的中國」,系統化地學習中國哲學、中國歷史和中國經濟,了解中國的歷史坐標、現在的位置和未來的走向。
  • 2020,中國汽車內卷元年
    2020年過去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懷念它。但對中國車市而言,2020雖比往年苦,卻比年初想像中甜。這一年多多少少帶著些魔幻。好像一切都變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一去不返,眾泰、力帆、獵豹、華晨、銀翔、幻速、博郡、長江……或司法重整,或破產清算。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關鍵在於這些學者認識到亞洲和中國的這種小農經濟,它無法從中生長或者轉化成另外一種更高形態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說,一兩千年來一直在這樣一個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和效益遞減的過程當中,他們把這個經濟模式稱之為是一種「內捲化」的現象。但是「內捲化」還是令人很費解。 為什麼叫內卷?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這就是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個人被鎖死在一個低水平的狀態裡,在社會的某個圈層裡周而復始地循環,人生的躍遷可望不可及。01內捲化長時間停留在簡單的自我重複這種把自己鎖死在低水平狀態裡循環往復的狀態,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叫做「內捲化」。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這就是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個人被鎖死在一個低水平的狀態中,在社會的某個圈層裡周而復始地循環,人生的躍遷可望不可及。中學時代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村裡碰到一個放羊的小孩,小孩說他的生活就是放羊,生孩子,孩子長大後繼續放羊。這就是內捲化的一個例子,我們被困在這樣一個低層次的生活裡,不斷自我重複,這就像推磨的驢子,因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著磨。它感覺自己是一直在往前走,不斷進步不斷成長,但事實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轉。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內卷」,什麼意思呢?「內卷」一般用來表達在過度的競爭之下,人們相互內耗的情形。比如大學錄取的名額有限,家長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學,所以只能讓孩子拼命學習,報考校外培訓班,最終形成惡性競爭。
  • 一個值得去了解的流行詞:內卷,究竟是啥意思?
    經常瀏覽網文的你,一定經常看到「內卷」這個詞。內卷在2020年很火,入選了《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究竟是何義?何以成為了流行詞?帶著這些疑問,我專門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現在我把內卷的來龍去脈說給你聽。2020年內卷首先在大學生中,尤其是如清華北大這些知名高等學府的學生中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