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 李化 圖
乘坐軌道交通最早的班次到達小什字,然後步行到嘉濱路,上船前,先遙望嘉陵江水,然後再觀察躉船吃水位有無變化,上船後,船頭船尾溜達一圈,就能確定錨鏈調不調整、釋放長度多少……57歲的重慶人陳建,大半輩子都在跟船隻打交道,從以前的輪渡到現在的躉船,年輕小夥變為老水手,他不僅練就了一系列「水上技能」,也見證了水上交通的發展變遷。
12月15日,他在自己守護的躉船上,向記者分享了他在嘉陵江上的那些故事。
▲輪渡86號躉船
停泊的躉船,也需要時刻守護
從嘉濱路望向嘉陵江,江邊,寫有「輪渡86躉」的躉船,就是陳建工作的地方。
記者上到躉船採訪時發現,躉船上一共3人,這當中,就包括陳建和24歲的年輕小夥雷詩強。雷詩強才到船上不久,正在熟悉情況,陳建是全職老水手,船隻安全的重擔,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
▲每天,陳建都守護著輪渡86號躉
對於年齡,陳建毫不掩飾:老是老,但是咱們有經驗啊。別看躉船處於停泊狀態,但他們的工作可是時時刻刻,江中水勢起伏不定,還有風力擾動,要保持船位不變,就需要通過控制一系列的錨設備來實現,其中,錨鏈的收放就是重要一環。
雷詩強將陳建看作心目中的「大神」,他看過水漲水枯時,陳建對錨鏈的精準設置調整,只要陳建一來,不管水漲多高,船隻會越來越穩,箇中精髓,他還在慢慢領悟學習。
▲陳建講述他在嘉陵江上的那些故事
「拋多了,船不穩定,拋少了,一樣不安全。這個度嘛,就是幾十年船上生活的經驗總結,一兩句話也說不清,久了,自然就會了。」習慣了靜靜與嘉陵江、船隻打交道,陳建話語並不多。
塵封的機器,曾有「嘿咗」號子圍繞
錨鏈非常重,因此,收放的時候需要用到絞纜機。
雖然現在絞纜機都是自動化,但是,在這艘躉船的另一頭,記者還看到了需要手動操作的設備,雖然設備刷上了黑色油漆,但是,從其外觀來看,仍然可以看出年代感,尤其是手動推桿,更是老物件的代表。「這艘躉船30多年了,這個設備也一樣哦,沒有自動化絞纜機的時候,就是手動操作它。」陳建說。
▲陳建記憶裡,幾十年前,水手們推手動絞纜機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手動絞纜機如何操作?陳建還做了示範:「需要收放錨鏈的時候,船長就會過來,大喊一聲『大家聚到一起』,幾個年富力強的水手應聲過來,雙手放在手動絞纜機的杆子上,逆時針推著杆子前進。」因為船體不平,推著杆子前進時,如何不摔倒也成了技術要領,陳建說,把著力點放在杆子上,雙腳順著移動方向,才能平穩度過。
往往這個時候,還有「嘿咗嘿咗」的號子響起,加油鼓勁聲中,大家仿佛更有力量了。陳建對這樣的號子聲很回味,以手動絞纜機為開始,講起了更多故事。
▲年輕時的陳建在渡輪上工作
無雷達,夜晚行船靠的是聽聲看水
原來,這艘躉船是陳建第二個工作的地方,工作之初,他在重慶市客輪公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渡輪的舵手。他從小熟識水性,又是交通技校水手班出身,上世紀80年代,到客輪公司不久,就被安排到了駕駛室,跟隨老師傅一起,負責輪渡朝天門——長壽線路。
他記得,那個時候,輪渡已經有了臥鋪,二、三、四等艙都有床鋪,二等艙甚至還有個人盥洗室,不過,二等艙那時候的票價也不菲,得50元。「那個時候,我們一個月工資才10多元,坐一次二等艙要三個月的工資。」
現代船舶在航行時,都利用雷達、GPS來導航,然而,陳建介紹,那個時候,這些現代化設備應用並不廣泛,所以,執行操舵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行船時往往有經驗豐富的老水手帶路,而年輕的他們則主要貢獻良好的聽力、視力,以此來綜合判斷。
▲吃水刻度線記錄了船隻的歲月滄桑
如何綜合判斷?他舉例說,比如,看水要看三尺深,除了視力要好,看清水情,還要提前預判前方。又比如,要聽聲,船行至木洞至太洪崗,這一帶屬於峽谷地貌,就可以通過水聲來判斷,水深水淺傳回的聲響是不同的,夜晚航行中,除了聽水聲,還需要聽其他聲音,比如發動機和外界號聲。
嘉陵江上幾十年,船和他都在老去
陳建見識了輪渡的火紅,也見識了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隨著一座座跨江大橋建成,輪渡逐漸遠離大家視野,輪渡航線減少,公司許多人被分流到了其他崗位,他想要繼續發揮自己專長,於是,選擇來到了「輪渡86躉」。
「那個時候,想的就是如何穩住船,雖然躉船不開航,但是,同樣是在江上,作為船上的工作人員,我同樣要守護它的安全。」在陳建看來,渡輪和躉船,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雖然耐得住寂寞,但是,陳建覺得,躉船和他一樣,都在老去,他老了可以退休,但是「除了偶爾有觀光輪渡在此停泊之外,躉船已經失去了它的功能,有遊客想通過躉船看洪崖洞夜景,但是,考慮安全問題,躉船不對外開放。」
▲躉船偶有渡輪停靠
記者從該躉船所屬的重慶市儲渝江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了解到,「輪渡86躉」已有30餘年歷史,從下水到現在,一直停泊在嘉陵江邊,不曾離開。躉船上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船上隨便一處設備,比如照明的燈具外觀,都已經有30多年歷史。
▲船上的燈仍然是30年前的模樣
據介紹,曾經,這艘躉船是一艘加油船,最高峰時,船上有100多號員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沿江一帶多數船隻都會在這艘船前停泊。「我有印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是加煤,後來,才改為加油。」陳建說,最多時,這艘躉船一個月要為附近船隻提供1000-2000噸油。
躉船已經停了30餘年,它的未來去向將是哪裡?公司透露,他們正在謀劃躉船未來的去向,也在與有關職能部門溝通,打算根據相關要求,將船隻打造為遊覽休閒打卡點,變躉船為文創項目,相關方案已經遞交給了市國資委和渝中區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