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悶、頭暈、心跳加速是病毒感染症狀嗎?病毒會影響人們大腦嗎?在全民防範新冠病毒侵襲的時候,需要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加強機體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民通過熱線電話反映各種各樣的疑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神經內科教授汪昕通過「新冠中山談」,從神經內科專業角度為公眾解釋新冠肺炎的可能影響,以及提高神經心理免疫力的重要性。以下為汪昕的解讀。
新冠肺炎對神經系統的可能影響大腦是我們的神經中樞。血-腦之間有一種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由血進入腦的「屏障」存在,稱為血腦屏障。早在1885年有人發現,靜脈注射染料後,全身組織均被染色,但腦卻不染色。正是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可以保證腦的內環境的高度穩定性,以利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同時能阻止異物(如微生物、毒素等)的侵入。
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通常首先攻擊呼吸道的上皮細胞,已經有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表達、複製都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相關,除感染肺部外,也可能通過ACE2受體攻擊人體的心臟、食道、腎、膀胱和迴腸等器官。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如果血壓升高,控制不佳,可能導致中風、腦出血等腦血管病發生。
目前沒有報導新冠病毒破壞血腦屏障的證據。既往研究發現在5種已知可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中,有3種有實驗室研究提示具有神經侵襲性和嗜神經性。也有研究者在SARS的患者的屍檢大腦中檢測到SARS-CoV病毒的RNA,但是臨床上目前暫沒有報導新冠肺炎發展成腦炎的病例。
如果是新冠肺炎重症感染者,由於全身免疫力低下,其他病原菌,如細菌等可能趁虛而入,破壞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導致腦炎、腦膜炎的發生。這些重症患者常可能合併膿毒血症,化膿性感染等其他細菌性感染。繼發顱內感染後,出現頭痛、噴射性嘔吐、視力下降、肢體抽搐等表現。
也有一些重症感染者,可能出現炎症風暴。特別是有一些年輕人開始很輕,到7-8天後突然發生重大變化,可能除了肺,還累及心臟、大腦。炎症風暴是機體感染後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為了抵抗病毒,機體產生過多炎性細胞因子或趨化因子,溢出到循環中,導致全身性細胞因子風暴。患者出現持續性高燒、紅腫、腫脹、極度疲倦與噁心、抽搐。 一旦腦部中樞——腦幹受累,中樞神經系統直接作用於肺部,可能產生神經源性肺水腫,這個在危急重症裡才可能出現。
當然上面介紹的神經系統受影響,都是在感染重症患者中可能發生,即使受影響,也大多是新冠感染後的併發症。科學家們,醫師們還在不斷努力積累救治經驗,提高搶救成功率。由於常人有完整的血腦屏障和良好的自身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的侵襲。那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們自身的免疫力呢?
提高自身神經心理免疫力眾所周知,神經中樞接受外界信號,調控我們的症狀和行為。但是我們容易忽視的是,神經系統不僅通過遞質傳導調節我們的行為和喜怒哀樂,也通過神經環路調控我們的免疫力。所以不僅吃飽穿暖,還要重視和關注我們神經心理免疫力的提升。
我們接受外界的各種信號後,如新冠肺炎的各種報導、影像、圖片等等,大腦接受這些信息並傳輸,通過藍斑-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邊緣系統、額葉皮層等不同神經通路調節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接收到的各種刺激,通過感受器傳導到腦幹藍斑的上行纖維,引起興奮、警覺及緊張、焦慮等情緒反應。藍斑又激活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兒茶酚胺類物質釋放增多,過度激活出現高血壓、血黏度增加、血栓易於形成、耗氧增加、脂質過氧化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導致我們體會到各種身體不適,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部不適、噁心、腹瀉、頭痛、疲乏等症狀。
各種外界視聽,情緒刺激,也會作用在海馬和杏仁核,不僅產生焦慮、抑鬱、恐懼的情緒行為,也會導致行為異常、生長發育抑制、代謝改變等多種後果。我們會出現擔憂焦慮,頻繁刷屏查閱和疫情有關的信息,反覆過度清洗消毒、測量體溫,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等症狀。
更為重要的是,外界信息的過度刺激,會導致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長期大量增多,抑制機體免疫,導致免疫力低下。
因此,正確了解疾病知識,提高神經心理免疫力,可以在我們身體裡樹立一道無形卻巨大的屏障,幫助我們抵抗各種病原體的包圍和侵襲。
總之,新冠肺炎來襲,別慌,大家一定要正確應對。既往一些重大事件都會導致應激障礙。建議大家在正確的科學引導下,了解正確的疾病知識,建立對疾病正確認識,提升自己的神經心理免疫力。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目前的情況下,加強互相理解、溝通、包容非常重要。同時建議大家在疫情之中一定要重視自己乃至家人的情緒、心理、行為反應,及時傾訴,現在有多個心理團隊支持,心理熱線。通過正確了解疾病知識,保持平常心;積極做好預防工作,相信一切都會好轉;穩定情緒,關注當下現在該做的事;不斷提升自己的神經心理免疫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