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廣欣
鑑定對象:路德維希·葛蘭森《TENET信條電影原聲》
發行時間:9月3日
由於檔期問題,諾蘭的老搭檔漢斯·季默去為另一部科幻大片《沙丘》做配樂了,《信條》的配樂換成了瑞典作曲家路德維希·葛蘭森。配樂跟《信條》電影本身一樣飽受爭議,我雖然對電影無感,卻挺喜歡這張原聲帶。這張原聲帶處處緊扣「時間逆轉」的主題,哪怕脫離電影,也是一張很優秀的電子專輯。
跟季默為《星際穿越》《盜夢空間》所做的配樂一樣,《信條》的配樂也採用了交響樂+電子樂的搭配,但路德維希不僅大大增加了電子樂的比例,而且在旋律的處理上更加「不近人情」:他完全放棄了音樂的悅耳度,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做得「不好聽」。很多人都發現了,《信條》的音樂正放倒放都可以,與電影的迴文結構形成呼應。配樂中還大量使用近似於噪音的聲響,營造出末日降臨的感覺:第一首《塔林雨夜》開頭長達40秒的弦樂單音;《遇見尼爾》最後15秒是一段如同播放器失靈、持續加速的單音震動;《SATOR》持續全曲的低頻振蕩不斷壓迫聽眾耳膜,後段模擬出佩戴著呼吸器的呼吸聲更是加重了整首配樂的緊張感。從這個層面看來,這張原聲帶與電影的氣質非常匹配:前衛、硬核、甚至帶著一點精英主義的自娛自樂。
《信條》電影中有一句臺詞被許多影評引用:「不要嘗試理解,去感受它。」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電影原聲帶,而且音樂比電影更能直觀地傳達情緒。作為聽眾,我們不需要理解配樂到底用了哪些合成器、曲式結構如何對稱,只需要通過聆聽來感受逐漸失真的合成器音效、急促的鼓聲、悲愴的弦樂塑造出的不鏽鋼材質般的機械美感。(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
圖片 | 海報
責編 | 艾修煜
審籤 | 梁澤銘
實習生 | 陳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