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華為「最強備胎」:火熱量產14nm,高端光刻機成轉正攔路虎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黃昏時,中芯國際頭頂一圈光暈,這似乎是個吉兆

30秒快讀

1

先進位程的造芯工藝卡著中國公司的脖子,中芯國際作為國內唯一能夠提供14納米製程的晶圓代工企業,成為「最強備胎」,目前華為已有產品晶片轉由中芯國際代工。

2

《IT時報》記者實地走訪上海中芯國際,14nm晶片火熱量產,7nm工藝研發多時,但礙於高端光刻機缺位,研發進展滯緩。但就像中芯國際頭頂的光暈,二期產線火熱建設,此次事件被認為是中芯國際「轉正」的最好時機。

1999年,農田遍布的張江迎來一批特殊的拜訪者,時任上海市長徐匡迪帶著一群人來到這裡考察,其中就有後來被稱為「中國半導體教父」的張汝京。

儘管當時的張江阡陌縱橫,但在張汝京眼裡,這裡是發展中國半導體事業的絕佳試驗場,「世界晶片製造業的下一個中心將在上海。」

2000年,張汝京作為創始人的中芯國際落地張江,隨後來自晶片行業的上下遊企業集聚於此,包括晶片設計、光掩膜製造、封裝測試、設備供應、氣體供應等企業,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真正在這片土地生根。

20年後,張江已成為中國的「矽谷」 ;20年後,造芯卻成為中國的心事,先進位程的製造工藝更成為遏制中國公司發展的卡脖子技術。

圖源/中芯國際官網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下屬負責出口管制的產業安全局(BIS)發布通知,稱在美國境外為華為生產晶片的企業,只要使用了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就需要申請許可證。這意味著,華為很可能不能再通過臺積電量產自家海思設計的高階晶片,而臺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的頂尖企業,可以生產7nm(納米),甚至5nm的高端晶片。

危機之下,中芯國際作為國內唯一能夠提供14納米製程的晶圓代工企業,成為「最強備胎」,目前華為已有產品晶片轉由中芯國際代工。

近日,《IT時報》記者實地探訪上海中芯國際,發現中芯南方廠區在火熱量產14nm晶片的同時,也在抓緊建設二期產線;7nm工藝已研發多時,只是由於高端光刻機的缺位,研發進展不是很快。

01

「你看,這裡一片火熱」

和20年前相比,張江的變化翻天覆地,已從一個鄉村小鎮進階為一座現代科學城:不僅交通發達,而且商業繁榮,充滿著生活氣息,這點與那些只有工廠、生活配套設施缺少的高新開發區很不一樣。

5月19日,《IT時報》記者來到中芯國際,它同華虹宏力、日月光等「鄰居」已和諧地融入到這座科學城中。目前,中芯國際已經開始量產14nm晶片,並拿到一筆來自華為海思14nm手機晶片的訂單。

在14nm產線上工作的周豪(化名)告訴記者:「最近加班比較多,已經向客戶供應了8萬多批貨了;產線上也在招人,比如普工、助理工程師。」由於晶圓廠自動化程度較高,周豪的工作簡單且枯燥,只要把晶圓放置到設備上,其他的事交給設備即可。作為普工,他的底薪為3300元,算上加班費,每個月能掙七八千元。58同城上,一條中芯國際招聘信息顯示普工月工資在5500~7500元。

相比產線上普工的工作,宋傑(化名)的工作顯得高級些。在實驗室工作的他,每天要做的是根據研發人員發來的Case做實驗。「14nm產線設在中芯南方,去年下半年建成,今年開始量產;7~8nm的研發,也已經開展很久了。」宋傑說。

據了解,中芯南方由中芯國際、國家「大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及上海市「地方基金」(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合資的方式成立,為一座12英寸晶圓廠,能滿足14nm及以下先進技術節點的研發和量產計劃,14nm技術也可用於主流移動平臺、汽車、物聯網及雲計算。

宋傑還表示,受限於設備,中芯國際7~8nm的研發進展不是很快,做出來的成品沒那麼快,也沒那麼好,「同樣一道工序,臺積電只要一步就能完成,我們可能需要三四步」。高端光刻機的缺失,是其中最關鍵的問題,「除了光刻機,別的設備都能解決。」

早在3月,中芯國際對外公布已從荷蘭ASML公司購入了相關光刻機設備,但並非是最新的EUV極紫外光刻機。

5月15日,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將分別向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合計約合160億元人民幣)。

這個消息的釋放,把剛從疫情陰影裡走出來的中芯南方設備供應商的熱情重新點燃。一位冷卻設備供應商很看好與中芯南方的合作,他們已和中芯南方籤約了幾千萬元的生意。

「你看,這麼多的工人、這麼多的設備,一片火熱!國家很重視晶片行業,中芯南方效益會越來越好!」他看著正在修建的中芯南方二期產線,語氣間流露出興奮之色。

據了解,在中芯國際上海廠區保留地塊上,中芯南方將建設兩條月產能均為3.5萬片晶片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即SN1和SN2),生產技術水平以12英寸14納米為主。記者從員工、駐廠設備商等多個信源獲悉,中芯南方已完成一期建設,目前正在建設二期。

在中芯國際官網上,記者注意到,從今年年初到現在,中芯國際釋放出的職位明顯多於去年同期,特別是5月以來,增加了對生產運營類和業務支持類兩種崗位的需求,大部分都接受應屆生,比如生產線主管、設備工程師、工藝工程師、良率提升工程師、倉庫管理員、助理工程師等。這或許是中芯南方14納米新廠生產火熱的一個註腳。

02

華為的「危」 中芯國際的「機」

去年5月,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谷歌、偉創力、YouTube等美國本土公司對華為按下了暫停鍵,為此,華為通過「自研+去美化」的方式,開啟多種自救模式。

經過一年時間的調整,華為在「自研+去美化」上步步為營:先是在谷歌服務停供前推出自研的作業系統鴻蒙,其後在5G基站上不再使用美國零部件,再在Mate30、P40等高端機型上降低美國零部件含量,P40系列更是首次搭載HMS以替代谷歌GMS。

相比之下,新一輪的限制將是華為真正的至暗時刻。

和晶片設計不同,晶片生產的高投入不可能完全被一家公司所覆蓋,就目前而言,大多數晶片製造商依賴於KLA、LAM和AMAT等美國企業生產的設備。

中芯國際3月披露的公告顯示,其採購了美國公司LAM和AMAT的設備,且採購金額較大。除了中芯國際,包括臺積電在內的全球眾多晶圓代工廠都是這兩家廠商的客戶,他們在沉積、刻蝕、離子注入、CMP、勻膠顯影等領域技術領先,尤其先進位程設備,基本沒有廠商可以替代這兩家企業。

世紀證券一份研報顯示,在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方面,關鍵技術被歐美日壟斷,LAM和AMAT這兩家美國公司暫停供貨影響顯著,其中AMAT的產品幾乎包括除光刻機之外的全部半導體前端設備。而荷蘭的ASML是高端光刻機的全球第一,國內企業與其研發投入與技術實力差距甚遠。

目前華為晶片製造主要依賴於臺積電,美國限制升級,被解讀為有可能迫使臺積電對華為斷供,導致華為無晶片可用。

儘管這種猜測還可能有多種變數,但華為已經啟動B計劃。

此前有媒體稱,華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向中芯國際派駐工程師,幫助中芯國際解決其晶片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近期,華為已將中芯國際14nm工藝代工的麒麟710A晶片應用在榮耀Play 4T手機上。

中芯國際則被認為迎來最好時機。160億元的大基金二期加碼主要面向中芯國際14 納米及以下先進位程研發和產能,目前14納米產能已達6000 片/月,目標產能為每月3.5 萬片。而中芯國際最新發布的2020 年一季報顯示,一季度營收9.05億美元,同比增長35.3%,環比增長7.8%。此外,中芯國際決定將2020 年資本開支從 32 億美元上調至 43 億美元,增加的資本開支主要用於對上海300mm晶圓廠以及成熟工藝生產線的投資。

03

「轉正」的期待

然而,無論對華為還是中芯國際而言,依然有跨不過去的門檻。

與臺積電相比,中芯國際的工藝相對落後。現階段中芯國際的工藝還停留在14nm,這是臺積電4年前的技術,而臺積電7nm工藝已大範圍普及,幾乎是如今各品牌5G旗艦手機和主流晶片的標配。根據規劃,臺積電今年開始量產5nm,2022年開始3nm的規模量產,甚至已規劃好2nm。

圖源/臺積電官網

據了解,此次美國限制升級前,華為海思已加速將晶片產品轉至臺積電的7nm和5nm,只將14nm產品分散到中芯國際投片。但如果120天之後,無法使用臺積電的5nm工藝,華為的5G旗艦手機可能要面對工藝製程的競爭壓力。

最新消息是,5月21日,臺積電拿下了蘋果5nm處理器的全部訂單,下半年蘋果的多款5G版iPhone處理器將採用5nm工藝,而華為此前發布的14nm製程的榮耀Play 4T手機只是千元出頭的中低端手機。

產能也有較大差距。中芯國際目前14nm月產能僅2000 ~3000片,預計到年底擴大到1.5萬片,但這無法滿足華為的胃口。臺積電2019年財報顯示,華為為其一年貢獻了近350億新臺幣的營收。

更何況,中芯國際下一代製程何時能投產,才是「最強備胎」能否轉正的關鍵。

今年2月舉行的2019年四季度財報會議上,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首次公開了中芯國際N+1、N+2代FinFET工藝情況。相比於14nm,N+1工藝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 63%、SoC面積縮小55%,這意味著除了性能,N+1其他指標均與7nm工藝相似,之後的N+2工藝性能和成本都更高一些。梁孟松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下,N+1、N+2代工藝都不會使用EUV工藝,等到設備就緒之後,N+2之後的工藝才會轉向EUV光刻工藝。事實上,臺積電也是在第三代7nm工藝才開始引入EUV。

對此,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表示:「製程越小,工藝越高級,IC裡的線寬越小,就需要更高級的光刻機;儘管EUV技術對7nm製程不是必需的,但EUV技術的注入能提高良品率,效果好。」

2019財報會議上,中芯國際表示N+1工藝的研發進程穩定,已進入客戶導入及產品認證階段。之前該公司表示去年底試產了N+1工藝,今年底會有限量產N+1工藝。

14nm量產後,N+1、N+2研發項目更加值得期待。張國斌:「只要中芯國際的N+1、N+2工藝能做出產品來,就能代替臺積電為海思代工7nm晶片。」

中芯國際真正的考驗將是7nm以下。

多位採訪對象表示,7nm以下的製程少不了EUV技術,公開資料顯示,臺積電和三星的5nm晶片均採用了EUV技術。對此,中芯國際還未公開過是否有替代技術方案。

作者/IT時報記者 李玉洋

編輯/挨踢妹

排版/馮誠傑

圖片/李玉洋 Pixabay 網絡

相關焦點

  • ASML明年推2nm光刻機,國內光刻機停留在90nm,差距真大
    然而最近有消息稱美國要把晶片製造技術授權數量降低至10%,目的是讓臺積電和三星限制對華為麒麟晶片的代工生產,除此之外還阻撓ASML給國內企業出售高端光刻機,這兩條消息公布後,光刻機的曝光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設計晶片不是最高的制高點,光刻機才是晶片領域的真正制高點,沒有光刻機,設計出再好的晶片也等於白設計。
  • 華為招聘光刻工藝人才,2年內造出5nm光刻機?這個職位是幹什麼的
    要說華為這兩年的發展實在是太難了,因為自身實力不斷的壯大,結果遭到了美國的強力打壓。很多高端科技不再供應華為,形勢所迫的華為沒辦法只能自己來。去年被列入實體名單之後,華為將自己的多個備胎計劃抬到前臺,雖然也需要一段時間培養,好在華為還有後手的。
  • 光刻機!中科院的下一個科研任務清單加上它,意味著什麼?
    「計劃已經轉正,卻再次遭受打擊,晶片製造的核心設備之一:光刻機出了問題。因為目前全世界能批量生產高端光刻機的廠家只有三家!他們分別是荷蘭的ASML,日本的尼康以及佳能。尼康和佳能主要是在中低端領域,目前光是ASML公司一家就佔據全球光刻機市場的85%,並且拿走了大多數利潤。
  • 兵進光刻機,中國晶片血勇突圍戰 - 光刻機,ASML,華為,臺積電,中芯...
    四、中芯國際,買一臺EUV光刻機好難還好華為意識到了這一點,IT之家之前也報導,華為正積極將14nm晶片訂單轉交給大陸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圖自:中芯國際官網中芯國際2019年已經成功實現第一代14納米FinFET工藝量產。2020年1月14日,中芯南方廠投產國內首條14nm生產線,月產能可達到3.5萬片。
  • 90nm國產光刻機對比5nm ASML光刻機,差距很大
    (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眾所周知全球最大的兩個晶片代工廠是三星和臺積電,雖說臺積電和三星如果斷供,像華為麒麟高端晶片可能就會癱瘓,但三星和臺積電也沒有自己的光刻機,只能跟荷蘭ASML公司購買。
  • 華為的第四場戰役:光刻機!
    近段時間以來,關於華為要上馬做光刻機的消息,傳的沸沸揚揚。第一個消息,華為在網上公開發布了光刻工藝工程師的職位,很多國內廠家也接到大量配套產品的詢價。第二個消息,華為全國瘋狂挖人,此前國內唯一有能力造光刻機的上海微電子甚至打電話到高層投訴。
  • 最困難時刻,中國成功獲得一臺ASML高端光刻機
    對於華為這一次所受到的打壓和制裁,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種技術的缺失,導致卡脖子。直白的說來就是忽略了製造這個環節。但如今的中國已經覺醒了,這些半導體企業也已經看清了現狀,紛紛致力於產業鏈的自主打造。像這一次美國的做法可以說是一點也不留情啊。直接把供應鏈給切斷了,這就意味著華為沒有辦法繼續去研發和生產高端手機。
  • 中科院突然宣布,晶片設計突破2nm,量產卻受制於光刻機
    目前華為已經能夠設計出高端的7nm甚至是5nm晶片了,在這上面早就追上了那些老牌晶片巨頭,而華為海思最近更是名列全球半導體公司前十強。 光刻機的限制 誠然,這部分人說出了目前國內晶片技術面臨的最大難題,那就是缺少高端光刻機的支持。光刻機是生產晶片時必備的機器,沒有光刻機就無法生產出晶片,甚至是高端晶片需要更高端光刻機的支持。
  • 距離頂尖光刻機技術我們還差了什麼,需要多長的時間呢?
    因為華為被打壓的事件,讓很多企業也是開始注重技術的研發,而不再單純地靠著交錢使用國外的技術,而之所以華為晶片斷供就是因為我們國家自己無法製造光刻機,還是要依靠西方技術的,而我們現在掌握的晶片製造最先進的也只是14nm,和現在主流臺積電、三星的5nm相比還差的太多。
  • 麒麟晶片將斷供,華為應對措施不是尖端光刻機,石墨烯晶片來救場
    我們都知道,臺積電將在九月15號之前完成華為麒麟晶片的所有訂單,兩大巨頭的合作也將終止,他們曾相互促進,相互成就,而如今在華為面臨如此境遇之時,臺積電斷供也是迫不得已,臺積電現能唯一能為老友華為做的,便是加班加點儘量多的生產麒麟晶片,即便如此,短時間生產的晶片對於華為手機的長期需求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最艱難的路,還得所有的華為人自己去走
  • 中科院正式確認,晶片設計突破2nm,但光刻機才是關鍵
    臺積電目前也只能5nm工藝製程生產,中芯國際也只能14nm的製程工藝,中科院突然發力,突破2nm技術這給我們的中國科技帶來春天。雖然我們在晶片突破了2nm技術,但是晶片能夠得到量產還有最大的因素那就是光刻機設備。
  • 中科院與華為舉行座談,將光刻機等「卡脖子」問題作為科研任務
    YlsEETC-電子工程專輯白春禮在發布會上還指出,中科院要瞄準關鍵的基礎材料、關鍵核心的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的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
  • 光刻機技術真會一直憋屈?
    光刻機技術真的會一直憋屈?】因為華為被晶片制裁,臺積電宣布9月14號之後斷供華為高端晶片,乍聽這個消息,感覺到擔憂的同時,更感覺到窩火,但是我們只能將這種憋屈放在心裡。因為我們現在確實在半導體領域,一些技術確實受到了制約。
  • ASML都要推出2nm晶片光刻機了,我們的光刻機卻還在90nm水平!
    ,對於臺積電應該是有所了解,他們和三星由於能夠生產製造高精端晶片,從而被稱之為晶片生產巨頭,如今在晶片的生產工藝上,他們已經達到7nm,並且今年上半年還要上線5nm,而反觀我們大陸的晶片生產企業中芯國際,在生產工藝方面,也只是在2019年12月,剛剛能夠量產14nm工藝的晶片,這種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 中科院突然宣布晶片設計突破2nm 但批量生產受到光刻機的限制
    為了鞏固半導體在美國的地位,美國限制了晶片的出口,開始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發展進行追逐和阻擊。在美國的圍攻下,中國的科技發展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國已經掌握了2nm晶片的技術,但由於缺乏生產2nm晶片的光刻機,我們無法生產這種晶片。準確地說,世界上還沒有研製出精度為2nm的光刻機。光刻機是製作晶片的必備設備,但目前最先進的光刻機只有5nm的精度。事實上,中國公司在晶片技術方面並不比外國公司差。例如,華為可以設計高端7nm晶片,甚至5nm晶片。
  • 光刻機是什麼?為什麼荷蘭的最流弊
    光刻機,被稱為現代光學工業之花,製造難度非常大,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製造。其售價高達7000萬美金。用於生產晶片的光刻機是中國在半導體設備製造上最大的短板,國內晶圓廠所需的高端光刻機完全依賴進口。
  • 事關晶片的兩個好消息,光刻機和蝕刻機突破,高通蘋果或被限制
    根據相關報導,中微半導體公司在最近打破技術限制,成功實現量產5nm蝕刻機,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國晶片製造士氣,畢竟這是國產自主高端蝕刻機首次走上國際舞臺,並且已經驗證通過臺積電的運行測試,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投放到實際生產線中,這次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中微半導體要來真的值得一提的是
  • 光刻機是誰發明的_中國光刻機與荷蘭差距
    目前,全球最頂尖的光刻機生產商是荷蘭ASML、Nikon、Canon和上海微電子(SMEE),其中ASML實力最強,因此全球多數國家都願意去這家公司進口光刻機,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正在阻撓中國進口荷蘭光刻機,而頗有壓力的荷蘭政府也搖擺不定,目前,三方正在僵持。
  • 中芯國際缺少EUV光刻機,拿什麼生產7nm工藝?此人是關鍵
    目前5nm晶片生產工藝,臺積電和三星今年就要開始量產,中國的晶片製造工藝還一直處於追趕的狀態。中芯國際作為我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自去年年底已經量產14納米工藝,該工藝帶來了1%的營收,760萬美元的收入,可謂是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據了解,中芯國際的12nm的改進版和已經量產的14nm工藝技術,兩者都是該公司是第一代Fin FET工藝。
  •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造出高端光刻機,到底有多難?
    其中最讓仍感到氣憤和激動地就是針對華為的操作,作為中國本土的電子通訊巨頭,華為一直以來都致力於自行研發晶片,但是卻在研發的關鍵時期被美國死死地卡住了脖子,美國想要以此來逼迫華為就範。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華為能夠自行研發5納米的晶片架構,但是還是會被美國卡脖子呢?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光刻機的技術水平不夠。那麼製造高端光刻機有多難,為何中國造不出?有工程師表示:一個零件都要打磨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