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壓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我們甚至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壓力,比如拖到最後一分鐘、批評自己太懶、說自己沒有自控力,以此來激勵自己。
或者,我們會通過對別人施加壓力來敦促他人,比如調高辦公室的溫度,或在家裡繃著一張臉。
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壓力其實更消耗意志力。
面對長期壓力,很多人主要是沉溺於垃圾食品,你看看公司裡,是不是很多女士的辦公桌上放著各種各樣的小食品,抽屜裡是不是擠滿了巧克力、咖啡袋,而男士菸民則是變本加厲地抽菸,尤其是公司裡新任務考核指標公布時,公司吸引區男士比平時突然多起來。
壓力過大導致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和身體吸收能量,有人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人肥胖概率更高。研究人員還發現,睡眠過少會導致無法控制衝動和無法集中注意力,這和注意力缺陷與多動症很類似。兒童多動症的概率急劇攀升很可能和這種睡眠習慣有關,因為兒童往往受成人睡眠習慣的影響,而且兒童需要更多的睡眠。
壓力讓我們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自控力則需要我們的大腦有更廣闊的視野。
如果我們想更好地應對挑戰,就需要更有效地管理壓力、照顧自己。
首先,我們可以適度早起,解決最困難的事。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早晨的意志力最強,然後意志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早起後我們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把一天中最難做的事優先安排,這樣在最清醒的時間完成最最困難的事。
當然,早起最好不要超過5點鐘,因為5點鐘之前人的身體還處於恢復狀態,勉強早起,反而影響整個一天的工作狀態。
如果按照最早5天起床,那麼成年人至少保證6-8小時睡眠,晚上最遲不要超過23點就要入眠。
即使平均睡眠7小時,早上5點起床,前一晚最遲也不宜超過22點入眠。
其次,完成比完美更實用。
有壓力的任務,有的要求高,自己完全不可能完成,那就乾脆另找賽道,換其他公作去做。避免為了一項工作,丟掉了身體本錢。但大部分工作,屬於我們跳一跳就可以達到的目標。先提綱挈領,了解任務的真正目標,然後快速在腦海裡理順做事步驟,再按照緊急而重要的順序標準,一件件完成整個任務中的各個子任務。
最後,還要注意安排好周圍環境。
我在趕稿子時,首先確保吃飽飯,飲水適量,書桌只放電腦,手機,電腦是打開文稿,準備所有需要的素材,包括圖片網站都一起打開,手機裡面準備好語音輸入法,以便快速大量輸入文字。甚至有時候室外施工噪音太大,我會戴上頭戴式隔音耳機,以保證全力以赴快速寫稿。
如果同一類事情經常出現類似的壓力,那麼就要思考,是不是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那就要制定一個補全能力的規劃了。
比如我寫作的時候,經常主題思想已經有了,綱要結構也列好了,但是往往就在關鍵的部分無從下筆。後來我反思了幾次,發現這是自己的閱讀量不夠。素材積累欠缺。於是我無論再忙,每天都要看幾十頁的書籍,主要是收集素材,觸發靈感,為我的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的來源。
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我發現我在寫文章的時候,頭腦裡的思路就源源不斷迸發出來。這樣大大提高了我的寫作速度,寫作壓力也不像以前那麼大了。
總之,應對壓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考慮綜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