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大腦彈性時間感的原因

2020-09-27 新浪探索

  根據我們的主觀經驗,時間會有長和有短。最近的一項研究,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我們的時間感也許是我們所有經驗和行為的基礎,然而這卻是一種不穩定又主觀的感覺,會像手風琴一樣膨脹和收縮。情緒、音樂、周圍環境中的事件以及注意力的轉移,都會加速或放緩我們的時間感。當我們看到屏幕上的圖片時,我們會覺得憤怒的臉存在時間比無表情的臉更長,蜘蛛的存在時間比蝴蝶的更長,紅色的比藍色的更長。眼看著鍋裡煮水,水好像怎麼都不沸騰;而開心的時候,時間又過得飛快。

  上個月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三位研究人員對影響我們時間感的因素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見解。他們發現,有證據表明,時間感與幫助我們通過獎勵和懲罰進行學習的機制之間,存在聯繫。他們還證明,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大腦對下一個將發生事情的不斷更新的期望息息相關。

  「大家都知道,『開心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薩姆·格什曼說,「但背後真實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當你收穫比預期更多的快樂時,時光飛逝。」

  學習時間

  「時間」對大腦而言並不僅僅意味著一件事。不同的大腦區域依靠不同的神經機制來追蹤時間的流逝,而支配我們經驗的機制似乎會從這一種情況變成下一種情況。

  但是數十年的研究表明,神經遞質多巴胺在我們如何感知時間這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巴胺對我們在給定時間段內感知已經流逝的時間,有無數影響,而這些影響可能會引起混淆。有些研究發現,多巴胺的增加會加速動物的內部時鐘,從而導致動物高估時間的流逝;其他研究則發現多巴胺會壓縮事件,使事件看起來更短暫;還有的研究認為,根據具體情況,兩種影響都存在。

  多巴胺與時間感之間的聯繫十分有趣,部分原因在於該神經遞質以其在獎勵和強化學習過程中的功能而聞名。比如,當我們收穫意外的獎勵時——也就是出現預測誤差時,我們會感受到多巴胺的湧入,這會告訴我們未來繼續保持這樣的行為。

  多巴胺對時間感和學習過程是如此之重要,這絕非偶然。甲基苯丙胺等藥物,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會改變這兩個過程,也會改變多巴胺。而學習本身——行為與行為結果的關聯——需要及時地將一件事與另一件事聯繫起來。

  但是科學家仍沒有弄清楚強化學習和時間感在大腦中究竟是如何結合以及又在哪裡結合的。相反,「這兩個領域傳統上是完全獨立的,」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魏納說,「如果這兩個領域使用的是相同的神經遞質系統的話,也並沒有人問,』強化學習如何影響計時』,或反過來『時間如何影響強化學習』。」

  預測誤差的力量

  這篇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的論文作者為艾多·託倫、克里斯多福·阿伯格和羅尼·帕茲。研究參與者會在屏幕上看到兩個數字閃爍,通常是一個零接著一個零。第二個數字展示的時間長短不一。參與者需要回答,哪個數字持續時間更長。但有時候,第一個零之後,屏幕上也會隨機出現一個正整數或負整數,而不是又一個零:如果是正整數的話,參與者會得到現金獎勵,如果是負整數的話,現金就會被收走以作為懲罰。

  對於參與者而言,後果與對第二刺激持續時間的感知變化一致。當未預期但積極的事情發生時——研究人員稱其為「正預測誤差」,刺激持續時間似乎更長。負預測誤差帶來的令人不快的意外會使得經歷顯得更短暫。「基本上就是說,我們對結果的驚訝程度會系統地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維拉諾瓦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修·馬特爾說。

  研究團隊證明,這種模式是定量的,預測誤差越大,感知的時間失真度越高。他們創建的強化學習模型可以預測每個參與者在任務中的表現。研究參與者的腦部掃描也在被稱為核殼的區域跟蹤到這種效果。核殼區域涉及運動學習和其他功能。

  儘管需要進一步的實驗才能確定現有的精確機制(以及多巴胺的作用),但這項研究至少給學習模型和時間感知模型帶來了一些啟發。巴甫洛夫的流著口水的狗知道鈴鐺代表食物,也知道食物就在眼前。但是,該時間成分通常已降級到強化學習模型的外圍。獎勵的客觀時機通常被整合為變量,但新研究中強調的時間感知的主觀方面卻未參與其中。

  神經疲勞的作用

  現在是時候加入一些主觀性的因素了。如果人類根據信號延長或縮短他們的時間體驗,那麼這也可能會改變他們對某些特定行動和結果遠近的感知——這反過來可能會影響認識到這種關聯性的速度。與預測誤差相關的時間影響也提供了「準確代表當下所發生事情的強化學習模型所必須滿足的一個額外特徵,」加州理工學院前博士後研究員鮑恩·馮說。

  「對未來的建模人員或試圖加深對大腦理解的人員而言,在研究中把這兩個系統的相互作用也考慮在內是有難度的,」馬特爾說。格什曼和他的博士學生約翰·米哈伊爾一直在嘗試開發一個可以融合這些思想的學習模型,在該模型中,心理預期可以通過自適應地調節大腦中的時間流來得到改善。

  但是預測誤差並非塑造我們時間感的唯一因素。以上周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為例:反覆受到短暫刺激的參與者,在遇到稍微延長一點點的時間間隔時,往往會傾向於高估這段時長。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可能是因為對較短持續時間做出反應的神經元感到疲倦了,從而對調節到長持續時間的神經元如何感知後續刺激帶來更大影響。(同樣地,在反覆受到長刺激後,參與者也會低估間隔稍變短的持續時間。)

  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林正道說:「通過改變刺激表現的背景,我們實際上可以操縱參與者感知持續時間的方式。」對大腦活動的掃描圖片顯示,右側頂葉區域負責這種主觀的時間感。

  林正道的研究關注的大腦區域和機制與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們的關注點不同,但兩項研究均觀察到對時間感知的類似雙向影響。一方面,這說明大腦中的計時過程非常分散和多樣。但林正道也說,右側頂葉確實與核殼有功能和解剖上的聯繫,所以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會產生一種更內聚的時間感。使這些相互作用(或其他)成為可能的廣泛規則和計算或許是構成我們時間體驗的基礎,但在確定之前,科學家們仍只能看著時鐘,感受時間的流逝。(勻琳)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大腦彈性時間感的原因
    根據我們的主觀經驗,時間會有長和有短。最近的一項研究,解釋了其中的原因。他們發現,有證據表明,時間感與幫助我們通過獎勵和懲罰進行學習的機制之間,存在聯繫。他們還證明,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大腦對下一個將發生事情的不斷更新的期望息息相關。「大家都知道,『開心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薩姆·格什曼說,「但背後真實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當你收穫比預期更多的快樂時,時光飛逝。」
  • 大腦對時間的彈性感知,竟和強化學習中的獎勵有關
    原創 Cepelewicz 集智俱樂部導語日常經驗告訴我們,時間的流逝有時快有時慢,而最新的研究揭示了為什麼會是這樣。情緒、音樂、我們的周遭以及外界發生的事,都會影響我們的對時間的感受。當面對屏幕上的圖像時,我們看到憤怒的臉會感覺時間過得比看到中立的臉要更久,看到紅色比看到藍色更持久。你盯著的那壺水,似乎永遠都不會開,而歡樂的時光總是易逝的。上月《自然神經科學》的論文,來自以色列惠特曼研究院的三名科學家,發現了「什麼決定了我們大腦對時間的彈性感受」。
  • 新的研究揭示了大腦體驗時間的機制
    最近的發現開始解釋其中的原因。我們的時間感可能是我們所有經驗和行為的腳手架,但它是不穩定,像手風琴一樣擴張和收縮。情緒、音樂、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及我們注意力的轉移都有能力讓時間加速或減慢。當我們看到屏幕上的圖像時,我們認為憤怒的臉比中性的臉持續時間更長,蜘蛛的臉比蝴蝶的臉持續時間更長,紅色的臉比藍色的臉持續時間更長。
  • 普及版《時間簡史》第二作者新書《彈性》:你真的懂得開發你的大腦...
    不久,蘋果手機用戶每天花在「精靈寶可夢Go」上的時間就超過了在臉譜網、Snapchat、照片牆和推特網上的時間。更加誇張的是,這款遊戲上架的那段日子,人們在谷歌搜尋引擎上對「精靈寶可夢Go」這個關鍵詞的搜索量竟然超過了「色情」一詞。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研究稱大腦神經元控制時間快慢感 壓力大過得慢
    獼猴實驗揭示時間快慢的奧秘  大腦神經元影響對時間的感知  神經元越活躍,感覺時間越快  為什麼人在不同的場合對於時間的感覺不一樣?例如在快樂的情況下,人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則相反。  據英國媒體11月5日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關於大腦感受時間快慢的實驗結果表明,可以通過主觀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來影響人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科學家們指出,腎上腺素將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越快樂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由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組成 (亦有教科書將腸神經系統歸為自主神經系統)。此外,交感神經系統所釋放的信號也可影響基因轉錄水平的改變。6,男朋友,不要再吐槽我的儀式感了!近日,科學家證實婚禮、生日、遊行...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來源:腦友記BrainUp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康乃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如婚禮、生日、年度遊行等儀式如何在降低焦慮發揮作用。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學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改變了人類的大腦,即大腦神經自我表徵(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會在孤獨感侵蝕的時候發生改變[1]。
  • 「心理彈性」從何而來?
    到一段時間之後,除了極少數仍被負面情緒嚴重困擾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能恢復到正常的身心狀態。這就好像是一個橡膠球被外力擠壓變形,但隨後就能恢復原狀,人的心理也一樣,在遇到變故或逆境後,具備良好「心理彈性」的人會迅速恢復,回到正軌。
  • 吃核桃能激活大腦調節飽腹感和欲望的區域
    發表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中,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的一項大腦成像研究表明,核桃能激活大腦中的特定區域,而該區域正是負責調節飢餓感和渴望的重要區域。這項研究首次揭示出核桃對大腦產生的神經認知影響。
  • 科學家用地震算法追蹤大腦振動
    原標題:科學家用地震算法追蹤大腦振動   本報訊 你的大腦正在嗡嗡作響。分析這些自然振動或許有助於發現腫瘤和其他異常情況。如今,一種通常被用於研究地震的算法已經適應了這麼做。   身體不同部位的彈性是一種辨別是否出現某些問題的有用方法。
  • 揭示盲人「視覺」背後的大腦機制
    最近發表在《大腦》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視覺中心的正常、自發活動可以觸發盲人的視覺幻覺。 該研究所神經生物學系的Rafi Malach教授和他的團隊成員研究了大腦中自發的「靜止狀態」波動現象。這些神秘的緩慢波動,發生在整個大腦,遠低於意識閾值。儘管對這些自發波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它們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研究小組假設這些波動是自發行為的基礎。
  • 研究揭示由大腦區域決定
    參考消息網3月20日報導 英媒稱,兩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友善之人的大腦中引發移情衝動的區域更活躍。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18日發表題為《為什麼有些人比別人更友善?問題全在腦子裡!》的文章稱,待人如己——正如老話所言。
  • 《時間簡史》合著者列納德:如何擺脫社會不適應?請嘗試彈性思考
    現在大家需要的是一種混合型思維,需要分析類的或者邏輯性的更少了,而是到了另外一邊——彈性思維,去面對新問題。彈性思維與定式思維有多種區別。首先是思維的環境。這涉及我們構建問題層面,因為我們問問題的方式最後也是解決問題的路徑。阻止我們最後得出創新結論的一些障礙,就包括我們問問題方式,問問題的方式對創新有好處,也有壞處。
  • 大腦如何跨時間組織記憶?
    在這裡,我們回顧了有關記憶的組織方式的一些最新發現,這些發現顯示了空間活動中神經元活動的協調性「波動」的重要性以及連結記憶的編碼方式所依據的時間性質。 為此,本文所述的結果突出了海馬體(大腦的記憶中心)在形成和鞏固我們的記憶以及擴展我們的認同感方面的關鍵和可變的作用。
  • 原因竟是機體進食後大腦細胞...
    2020年3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大腦中揭示了一種特殊機制,其能促進機體在進食後飽腹感的產生,這些機制或主要涉及機體血糖水平上升所誘發的一系列反應。
  • 豎條紋顯瘦的錯覺如何「騙」過大腦? 上海科研團隊揭示背後腦神經...
    今天凌晨,一篇題為《隨著光流:真實光流運動向錯覺光流運動轉換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論文在《神經科學雜誌》期刊在線發表,主筆的上海科研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視覺錯覺現象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腦神經編碼機制的。  視覺錯覺有什麼用?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用來形容一個物體或者一件事情只有親眼看見了才相信它是真的。
  • 心理學家揭示人類大腦的奧秘
    展覽將魔術與心理學、視覺錯覺與科學推理、混亂與清晰相結合,探索感官錯覺的動機和原理,揭示人類大腦的奧秘——大腦的感知往往與雙眼的實際所見大相逕庭。圖為字母微生物展示。
  • 科學家解釋「時間感」隨年齡變化的原因
    許多人會注意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時間的感覺會發生變化。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日本科學家的研究證明,這並不是主觀的感覺。科學家發現,大腦中對時間敏感的神經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老,從而導致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