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更無私? 研究揭示由大腦區域決定

2020-11-2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3月20日報導 英媒稱,兩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友善之人的大腦中引發移情衝動的區域更活躍。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18日發表題為《為什麼有些人比別人更友善?問題全在腦子裡!》的文章稱,待人如己——正如老話所言。不過,儘管多數人聽過這句老話,但是有些人在生活中似乎更容易「感情用事」。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他們發現了有些人比別人更無私的原因。兩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友善之人的大腦中引發移情衝動的區域更活躍。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萊昂納多·克裡斯託夫-穆爾博士說:「我們的利他行為可能比過去認為的更根深蒂固。」

該校一個科學家小組最近的兩項研究對大腦中主管移情的區域進行了探索。結果揭示,可能有一條路徑使人們的行為不那麼自私甚至更加利他。

克裡斯託夫-穆爾博士說:「這可能是突破性的。」

科學家們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20個研究對象的大腦進行了掃描,並密切關注大腦的活動。

他們分析了與體驗疼痛和感情以及模仿他人有關聯的一組區域——杏仁體、體覺皮層和前腦島。

他們還研究了負責管理行為和控制衝動的前額皮質中的兩個區域。

研究對象還被要求玩「獨裁者」遊戲——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經常利用這種遊戲來研究決策行為。還給研究對象一定數量的現金——玩24局,每局給10美元——留著自己用或與陌生人分享。

科學家們將研究對象的贈予與大腦掃描結果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前額皮質最活躍者「最小氣」——平均每局只贈出1-3美元。而有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最慷慨,因其與體驗疼痛和感情及模仿他人有關的大腦區域最活躍。

這些研究對象將平均所獲獎金的75%都贈予出去。科學家們稱這種傾向為「親社會共鳴」,即鏡像衝動。他們認為,這種衝動是利他行為的推動力。

克裡斯託夫-穆爾博士說:「很可能大腦的這些區域遵循著神經的『為人準則』。」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一個人大腦中的灰質越多越無私
    科學家發現大腦內頂葉和顳葉結合處有更多灰質的人更無私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大腦內頂葉和顳葉結合處有更多灰質的人更無私。這項研究首次表明了大腦解剖、大腦活動和利他行為之間存在著聯繫。  為什麼有些人很自私,而有些人非常無私呢?以往的研究表明,性別、收入或教育等社會類別難以解釋利他行為的差異。
  • 喝茶能改善大腦區域功能,使人更聰明?
    ,喝茶除了有提神、降三高、改善心情和抗癌等諸多作用外,還可以促使大腦區域以更有效的方式相互聯繫,從而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使人更加聰明。相較於西方人喜歡喝咖啡,中國人更喜歡喝茶。這既是一種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同時茶的確有提神、降三高、改善心情和抗癌的功能。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讓神奇的東方樹葉更神奇了。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和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喝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有更好的大腦組織區域。由於大腦組織與認知功能有關,因而也使得喝茶者更聰明。
  • 有些動物的大腦為何丟了?
    它們似乎擁有一個精密的類大腦結構,由前腦、中腦和後腦構成,所有這些區域都擁有專門的神經網絡。這個化石的發現說明複雜大腦的歷史可追溯到5.2億年前。祖先或有神經細胞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弗蘭克-希爾斯表示,遠古時代的海綿也擁有神經細胞。在2010年發表於《大腦、行為和進化》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希爾斯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為海綿在隨後的進化中放棄了神經細胞。
  • 陳根:大腦研究,讓我們更懂音樂,更懂我們
    基於音樂對人和群體的影響,使得關於音樂如何激發快樂的機制,為什麼音樂可以成為一種有益的體驗的這一類問題,都持續地引發科學家對其的探索和研究。事實上,此前的影像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大腦獎賞中大腦活動的複雜模式,其中,快樂區域就是由音樂觸發的。
  • 為什麼有些動物沒有大腦?
    原文標題:有些動物的大腦為何丟了?浪費能量無作用據國外媒體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些極為簡單的動物已經成功「擺脫」它們的大腦,例如海綿,因為大腦對它們的存活沒有任何作用。巨型桶狀珊瑚,擺脫大腦似乎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海綿為何要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呢?首先,大腦會消耗大量能量。人類的大腦消耗20%的能量。海綿是動物家族的覓食高手。它們過濾海水,只吸取其中的營養物質。
  • 多巴胺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更成功
    於是有人開始研究「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更成功」,研究結果當然是五花八門。今天要分享的一種,卻是另闢蹊徑地從神經經濟學角度來解釋這一問題,「多巴胺」水平決定一個人的成功。但是,可不能把多巴胺水平高低與做事成功與否簡單劃等號,因為刷抖音、玩遊戲的時候其水平也高,把多巴胺用對地方,才是其決定一個人總是成功還是總是不怎麼成功的關鍵。而且,這是能夠藉助心智的力量做出改變的,即你也有機會變成那個總是成功的人。你是否注意到有些人在生活中似乎比其他人更成功?
  • 首次揭示大腦血清素系統至少由兩組血清素能神經元亞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Liqun Luo教授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腦幹中的一個被稱作中縫背核(dorsal raphe)的區域,這個區域含有哺乳動物大腦中最大密度的都通過釋放血清素傳遞信號的神經元(大約9000個)。
  • 最新發現獨特大腦區域 是人比猴子聰明的關鍵
    [導讀]最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額極前額皮質不存在於其它靈長目動物,它可控制處理多樣化任務和複雜思維,是人類比猴子聰明的關鍵所在。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人類與其它靈長目動物之間的差別不僅在於語言能力,最主要的是人類額極前額皮質使我們比其它靈長目動物更聰明。額極前額皮質是球芽甘藍大小的腦組織區域,它負責人類諸多活動,例如:完成多樣化任務以及思考人生的意義等。最新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儘管獮猴是人類最接近的物種之一,其腦組織仍與人類保持著差異性。
  • 男女大腦各區域「連接」大不同
    「連接圖」(左上)顯示,大腦左右半球間的「連接」明顯少於女性(左下);而男性大腦前後部的「連接」(右上)明顯多於女性(右下)  曾經有兩本很火的書詮釋了人們對兩性差異的困惑,一本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另一本是《為何男人不懂聆聽、女人停車很糟》。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首次揭示:慢性痛會損害大腦結構和功能
    因為,科學家最近發現,慢性疼痛會損害人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並在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跡,影響他們的睡眠、情緒,導致更重的焦慮和抑鬱,甚至會改變他們的性格特質。  最近,《人腦圖譜》上發表了一項來自上海科學家的成果,首次揭示了慢性痛的病因與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病理性改變有特異性關係。
  • 有些人睡眠少身體棒?研究證明這是基因決定的!(雙語)
    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每天睡眠時間很短,卻精神飽滿。為什麼有些人每天只需要睡4、5個小時?這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   科學家通過對一個家庭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可以使人在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的情況下得到充分休息的基因突變。這個家庭的成員每日睡眠時長低於平均水平。這是近幾個月來第二個針對這一問題的同類發現。
  • 你知道控制「自私」的大腦區域在哪兒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Leonardo Christov-Moore和同事進行了第一項研究,旨在識別與善解人意決策相關的腦部區域。該研究納入了20名參與者,在其進行任務時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進行腦部掃描。一個任務是在觀看視頻時,刺痛手;還有一個任務是觀看不同表情(如高興、悲傷、生氣)並模仿。
  • J Neurosci:研究揭示大腦結構發育過程
    2019年6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成的過程。人類的大腦由神經元組成。大腦皮層是大腦大部分功能的所在地,也是大腦的最大組成部分,它被分成無數的微柱。
  • 大腦中的特定區域與「幸福感」區域相關聯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0日發表的神經科學論文提出,即使會犧牲自我利益,有些人也會對他人慷慨大方,這是因為當人表現慷慨時,會激活大腦中的特定區域,而這些區域與產生幸福感的區域相互關聯。社會和文化推崇慷慨行為,但這種行為往往要求一個人為他人利益貢獻自己的資源,所以這很難用一般的經濟理論解釋。
  • 大腦中的神秘區域!科學家稱:對人的大腦進行電擊可恢復記憶
    你正在參加考試,卻記不起你所知道的答案就在你大腦的某個地方。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快速地對你前額葉皮層的某個區域進行掃描,可能會幫助你找到丟失的記憶。好吧,也許在這個階段,在實踐中使用這個比科學更像科幻小說,但是新的研究已經幫助神經科學家確定了我們大腦中檢索記憶的一個區域。
  • ROBO1基因被發現有助於大腦發育,某種程度決定個體數學能力
    德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種名為ROBO1的基因有助於大腦發育,這也能提高數學成績。研究表明,ROBO1基因控制著大腦的生長,而大腦的生長對數學能力的貢獻高達20%。許多人類特徵,比如智力,都是由基因和環境影響共同控制的,這使得預測變得非常困難。像智力這樣的特質很難界定,需要分解成具體的活動來研究。
  • 研究表明大腦像人的「功能性指紋」 或能預測神經與精神疾病
    識別、跟蹤和建模功能連接體可以揭示大腦信號如何導致行為的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某些神經精神疾病的高風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Fair和他的團隊系統地搜索他們的數據,通過掃描、研究和臨床人群等方式尋找大腦連接模式。傳統的繪製功能性連接體的技術每次只關注大腦的兩個區域,使用MRI數據來關聯每個區域的活動是如何相互變化的。
  • 我們的個性由左腦or右腦決定?
    首先我們先看一張圖片,裡面介紹了大腦不同部位的主要功能。由上圖可見,的確,我們大腦的不同部位執行不同的任務,但是這些解剖上的不對稱確實定義了我們的個性嗎?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富有創造力和藝術氣息的人的右半球更加發達,而有分析能力的邏輯人則更依賴於大腦的左側,但到目前為止,尚缺乏充分的證據。猶他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試圖通過將大腦分成7,000個區域並分析1000多個人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來回答這個問題,以確定大腦一側的網絡是否比另一側的網絡更強大。
  • 藥物上癮與大腦區域有關
    10月25日,星期四(健康日報新聞)——根據一項在老鼠身上所做的安菲他明上癮的試驗的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有一個特殊的大腦區域可能對藥物上癮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外部專家羅伯特歐爾博士說:「在老鼠中的這項研究與涉及到人類藥物上癮行為的新的結果匹配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