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山東博物館郭思克館長:讓文物走出去活起來

2020-12-04 中國山東網

  「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9月15日在濟南啟動,文物保護和利用成為備受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活動啟動前夕,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在接受中國山東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探索讓文物在保護和利用中活起來方面,山東博物館做了諸多有益的嘗試。

  今年正值山東博物館建館60周年之際,作為山東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肩負著展示山東地區璀璨的古代文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普及自然科普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是展示齊魯文明的重要窗口。

  收藏:社會捐贈和政府投資徵集兩手抓

  郭思克介紹說,山東博物館主要承擔收藏、研究和社會教育三大主要職能,這同時也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確定的三個職責。山東博物館新館自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會開放以來,就把藏品的收藏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

  「建館之初,我們主要徵集文物展品,開館以後,也收藏了一些其他的展品。」郭思克說,作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除了收藏文物,還收藏了自然標本、近現代的藝術品等,從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

  據郭思克介紹,山東博物館收藏的藏品主要來自兩個途徑,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捐贈。郭思克說,博物館新館建立以來,社會捐贈的藏品非常多,例如臺灣著名書法家劉國松先生,給山東博物館捐贈了自己不同時期創作的100件藝術作品,作為藏品永久收藏。著名國畫藝術家於希寧的後人將其40餘件精品畫作無償贈予山東博物館,定期或不定期向社會公眾展出。

  「新館開館以來,山東博物館接收了社會捐贈的藝術品一千多件,許多藝術家和收藏家計劃把他們的創作、收藏捐給省博。」郭思克說,這些社會捐贈大大豐富了山東博物館的館藏。

  來自社會的捐贈讓散落在民間的藝術品集中起來,而來自政府的撥款則從財政層面保障了館藏的徵集。郭思克說,從2008年開始,山東省財政每年拿出一部分錢徵集社會上流散的比較重要的文物,從最初的每年50萬元增加到後來每年100萬元,如今,每年有150萬元的徵集費。通過合理利用這些費用,目前為止已經徵集的文物收藏品將近1萬件。

  在這些徵集來文物藏品中,比較突出的有木版年畫和魯繡。「山東是木版年畫的重要產地,除了濰坊的楊家埠之外,平度的曾家莊,濱州的惠民以及聊城,都有一些木版年畫。」郭思克說,山東博物館基本上把山東境內不同產地的木版年畫收集齊全,從清代到民國,包括近現代的,木版年畫數量達3000多件,成為山東博物館藏品的一項重要內容。

  另一個通過徵集而來的藏品是魯繡。作為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通過徵集,山東博物館收藏了將近2000件精品魯繡,這些魯繡除了進行妥善的保護和管理,還供研究之用。為了傳承這項古老的刺繡工藝,山東博物館專門成立了魯繡研究中心,主要從事傳統魯繡技藝的挖掘與研究、魯繡技藝的傳承與開發等工作。

  據郭思克介紹,山東博物館還收藏了幾百件山東籍書法家的作品,成為收藏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同時也為研究齊魯畫派作出了貢獻。

  研究:主推東夷文化溯源工程和孔子文化展示工程

  除了收藏,研究和展示作為博物館的另一個「天職」,也歷來為山東博物館所重視。自2013年開始,山東博物館啟動了兩項重大的科研工程,一個是東夷文化溯源工程,另一個是孔子文化展示工程。

  眾所周知,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而在齊魯文化之前,還有一個起源於山東卻鮮為人知的文化——東夷文化。對於東夷文化的研究,已經有一些學者做了探索性的工作,這些工作在郭思克看來,還遠遠不夠。

  記者了解到,考古研究證明,東夷文化從距今8300年前的後李文化開始,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前後跨越5000餘年,是以山東為發源地的中國古代文明,也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源頭。2014年1月,山東省文化廳決定實施「東夷文化溯源工程」,試圖破譯這項古老文化的密碼。

  「我們不斷地考古文物和歷史傳說,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郭思克舉例說,省博近期舉辦的山東大汶口-龍山兩種文化的對比展覽,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不僅引起了省內的、國內的學者關注,甚至吸引了國外的一些專家學者專程參展。「這種對比展覽是第一次做,也是做了一個有益的嘗試。」

  為了積極推進孔子文化展示工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以後,山東博物館在此前常設的孔子文化大展基礎上,積極醞釀調整,先後召開了兩次會議徵求專家意見。「近期我們要開一個展出方案的論證會,以期更好地調整和展示孔子文化。」郭思克說。

  鎮館之寶:會「說話」的文明密碼

  山東有著燦爛而悠久的歷史,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是其中兩顆璀璨的明珠,山東博物館擁有非常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遺存,這些豐富的館藏對於研究山東歷史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山東的考古文化比較特殊,跟其他地區不太一樣,山東的考古文化從新石器早期開始就沒有斷檔,是一環接一環一脈相承下來的。」郭思克說,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無疑是山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文化,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則是彩陶文化。

  郭思克說,中國的彩陶文化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不同時期的彩陶文化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如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紅陶獸行壺,雖然是實用器,卻造型生動,不失藝術情趣,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中比較罕見,是一艱難的珍品,也是大汶口文化獨特的代表。

  再比如龍山文化時期最負盛名的蛋殼黑陶杯,器壁胎薄如蛋殼,最薄處只有0.1-0.2毫米,其餘最厚的部位也不足0.5毫米,有「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的美譽,故被稱為「蛋殼陶」。「這樣的陶器製作水平,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在整個新石器時代文化裡面,蛋殼陶技術可能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郭思克說。

  郭思克告訴記者,這些豐富的館藏對於研究山東歷史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在文字出現之前,山東這片大地上就已經誕生燦爛的文明,了解那時候的歷史只能通過研究這些藏品來獲取。此外,通過對山東歷史上各時期出土文物的研究,讓文物「說話」,從中能獲取非常多而且有價值的文明密碼,從而了解當時的文明和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就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何讓文物在保護與利用中「活起來」,也是山東博物館一直在探尋和思考的問題,並且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大篷車: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郭思克說,為了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山東博物館打破以往關起門來辦展覽的模式,與別的博物館合作,通過共享館藏資源的方式,豐富展覽內容。近期正在舉行的「起航——海上絲綢之路特展」便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我們從全國將近50家博物館借了將近400件展品,很多展品都是第一次展覽。」郭思克告訴記者,這樣的模式激活了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讓更多的珍貴藏品與世人見面。

  另一個有益的嘗試,是山東博物館還打破了以往的比較單一的展示模式,展覽過程中不僅要展示文物本身,還展示文物的生產過程、生產工藝,除了讓大家看到文物之外,還可以親身體驗,從而增加了展覽與觀眾的互動,得到了學術界和老百姓很好的反響。

  此外,除了在博物館這一固定的場地做展覽之外,山東博物館還探索不斷把展覽推出去,讓展覽走出去。「我們有一個大篷車,不斷地帶著展覽,帶著鑑寶的專家到農村、到工廠、到企業、到學校、到軍營,這幾年每年都要出去一百多次,讓文物走出博物館這個深宮,更加接近老百姓。」(記者 姜瑞麗)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
    星雲大師一行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圖片來源:資料圖)星雲大師與山東博物館人員合影(圖片來源:資料圖)2014年6月8日上午九時許,星雲大師來到山東博物館,觀看了由山東博物館和汶上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
  • 濟寧市汶上縣:佛教文物啟程赴山東博物館展覽
    原標題:汶上佛教文物啟程赴山東博物館展覽  6月3日上午9時,搭載著寶相寺珍貴佛教文物的車隊,在工作人員和武裝警察的護送下緩緩駛出汶上,正式啟程奔赴山東博物館,開始為期3個月的對外文物交流。來自齊魯電視臺、濟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全程進行了拍攝,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現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蚌埠市美術館館長。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蘭亭班、景德鎮陶瓷大學進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季永館長歲尾年初,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的微信朋友圈好消息不斷,首先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蚌埠市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目前博物館的最高等級;其次,蚌埠市博物館的10件藏品參加了「1420
  • 山東博物館3件寶貝入選《國家寶藏》第二季!猜猜是啥
    ,創造性實踐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精神,被多家中央媒體認定為「開啟了2018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 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右)從南京博物院龔良院長手中接過國寶印信
  • 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原標題: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1月8日,《空靈之約——中國沉香文化展》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由山東博物館和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常務館長黃毅、中國沉香保育委員會主任鄧翀介紹了此次展覽的概況。
  •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右)為硯雕大師吳笠谷(左)頒發收藏證書 應妮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 由著名硯雕大師吳笠谷設計製作的「中華飛天第一硯」和「中華潛海第一硯」隨著《中華硯文化展》22日在山東博物館首次展出。
  •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國家博物館開展 孔子博物館館長:從內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今天,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舉辦以孔子文化為內容的展覽,同時也是孔府舊藏珍貴文物的首次集中外出展示。據介紹,本次展覽共展出包括「孔子燕居圖」、「杏壇講學圖」、「清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畫琺瑯五供」等精品文物240餘件(套),700餘件,通過文物的形式集中展現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
  • 山東仨寶貝要上《國家寶藏》第二季!猜猜它們會是誰?
    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該節目第二季繼續由央視和故宮強強聯手,全新加入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八大博物館(院),將繼續講述中國故事、讓國寶活起來。啟動儀式現場,單霽翔院長感慨萬千:「通過《國家寶藏》第一季,九大博物館都捷報頻傳,年輕觀眾迅速增長。它不但改變了觀眾欣賞綜藝的一種態度和感受,而且改變了博物館的思維方式。」
  • 山東博物館承接2015年「環球自然日」全球總決賽
    山東博物館承接2015年「環球自然日」全球總決賽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14年07月29日09:11 山東代表團18組隊伍通過表演和展覽的形式,圍繞今年環球自然日「適者生存:應變、不變與可持續發展」這一年度主題,用獨特的視角和高超的表現能力,在202組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一等獎3組,二等獎4組,三等獎10組的好成績。其中展覽作品《鳥類魔術師——雷鳥》、兒童劇《家園》、《沙高駝為峰》3組作品獲得一等獎。
  • 眾多珍藏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壓軸大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12月27日,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孔子博物館協辦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舉辦以孔子文化為內容的展覽,也是孔子博物館開館之後參與的第一個對外合作交流項目。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名人輩出,今日記者採訪了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愛心公益模範,山東鄒平徐廷傑,出生於1970年,青陽鎮化莊村人,現任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負責講解,文物保護,修復,教學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碑刻拓片研發教學基地傳拓老師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今日成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金瑞國,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倪國勝,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副處長榮瑞峰,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及全省71家文博機構負責人,支持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事業的特邀嘉賓及會員代表100餘人出席會議。
  • 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調任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
    今日(11月6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已調往上海大學博物館任館長。紅星新聞記者發現,9月25日,上海大學確實在網絡上發布了擬聘人員公示,其中提到了李明斌。 隨後,李明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並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他確實已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走馬上任,擔任館長。
  • 傳播中國文化「芳香」的法國博物館館長
    &nbsp&nbsp&nbsp&nbsp易凱2015年出任賽努奇博物館第七任館長,而他的學術研究和工作始終沒有離開過中國藝術。他上世紀90年代進入羅浮宮學院學習亞洲藝術史,後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習中文,「此後自然開始偏向中國藝術」。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山東博物館甲骨收藏達10588片 卜骨記錄三百頭牛祭祖場面超越...
    記者今日從山東博物館召開的「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保護整理與研究座談會」上獲悉,山東博物館是中國大陸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單位之一,收藏數量10588片,僅次於國家圖書館(34512件)和故宮(22463件)。在此次研究項目中,發現約有10例新見字形以及一批非常珍貴的新材料。
  • 孔子博物館正式恢復開放
    孔子博物館正式恢復開放 2020年03月31日20:49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蔡珂珂 胡士忠 相旺
  • 每座博物館都需要一位「單館長」
    2015年,舉辦「石渠寶笈特展」,「故宮跑」因此成為當年熱詞;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豆瓣評分高達9.3分;2017年,文創產品銷售達到15億元人民幣;2018年,推出《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2019年,成功舉辦「上元燈會」,這是故宮第一次大規模夜間開放……故宮走出的每一步,都出人意料,又讓人歡喜。讓將近600歲的故宮貼上「萌」字,這是一個多大的跨越。
  • 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是老子
    原標題: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是老子   孔子問禮老子   江南時報訊 (記者 程嵐嵐) 你知道全世界最最牛X的博物館館長是誰麼?提示一下:是他最先提出了「文物不能孤立的去研究,必須要還原於它的共生環境」的理論;他曾經寫過一本書,被《紐約時報》評為全世界十大著作之首,排名比《聖經》還靠前;他是第一個可以通過聽聲音去辨別和田玉真假的高手高高手,他的弟子繼承並將這一理論發揚光大……   一代文物鑑定專家   昨天,南京國學研究會副會長王濤告訴記者,全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其實是一個大家平時絕對想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