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9月15日在濟南啟動,文物保護和利用成為備受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活動啟動前夕,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在接受中國山東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探索讓文物在保護和利用中活起來方面,山東博物館做了諸多有益的嘗試。
今年正值山東博物館建館60周年之際,作為山東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肩負著展示山東地區璀璨的古代文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普及自然科普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是展示齊魯文明的重要窗口。
收藏:社會捐贈和政府投資徵集兩手抓
郭思克介紹說,山東博物館主要承擔收藏、研究和社會教育三大主要職能,這同時也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確定的三個職責。山東博物館新館自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會開放以來,就把藏品的收藏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
「建館之初,我們主要徵集文物展品,開館以後,也收藏了一些其他的展品。」郭思克說,作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除了收藏文物,還收藏了自然標本、近現代的藝術品等,從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
據郭思克介紹,山東博物館收藏的藏品主要來自兩個途徑,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捐贈。郭思克說,博物館新館建立以來,社會捐贈的藏品非常多,例如臺灣著名書法家劉國松先生,給山東博物館捐贈了自己不同時期創作的100件藝術作品,作為藏品永久收藏。著名國畫藝術家於希寧的後人將其40餘件精品畫作無償贈予山東博物館,定期或不定期向社會公眾展出。
「新館開館以來,山東博物館接收了社會捐贈的藝術品一千多件,許多藝術家和收藏家計劃把他們的創作、收藏捐給省博。」郭思克說,這些社會捐贈大大豐富了山東博物館的館藏。
來自社會的捐贈讓散落在民間的藝術品集中起來,而來自政府的撥款則從財政層面保障了館藏的徵集。郭思克說,從2008年開始,山東省財政每年拿出一部分錢徵集社會上流散的比較重要的文物,從最初的每年50萬元增加到後來每年100萬元,如今,每年有150萬元的徵集費。通過合理利用這些費用,目前為止已經徵集的文物收藏品將近1萬件。
在這些徵集來文物藏品中,比較突出的有木版年畫和魯繡。「山東是木版年畫的重要產地,除了濰坊的楊家埠之外,平度的曾家莊,濱州的惠民以及聊城,都有一些木版年畫。」郭思克說,山東博物館基本上把山東境內不同產地的木版年畫收集齊全,從清代到民國,包括近現代的,木版年畫數量達3000多件,成為山東博物館藏品的一項重要內容。
另一個通過徵集而來的藏品是魯繡。作為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通過徵集,山東博物館收藏了將近2000件精品魯繡,這些魯繡除了進行妥善的保護和管理,還供研究之用。為了傳承這項古老的刺繡工藝,山東博物館專門成立了魯繡研究中心,主要從事傳統魯繡技藝的挖掘與研究、魯繡技藝的傳承與開發等工作。
據郭思克介紹,山東博物館還收藏了幾百件山東籍書法家的作品,成為收藏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同時也為研究齊魯畫派作出了貢獻。
研究:主推東夷文化溯源工程和孔子文化展示工程
除了收藏,研究和展示作為博物館的另一個「天職」,也歷來為山東博物館所重視。自2013年開始,山東博物館啟動了兩項重大的科研工程,一個是東夷文化溯源工程,另一個是孔子文化展示工程。
眾所周知,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而在齊魯文化之前,還有一個起源於山東卻鮮為人知的文化——東夷文化。對於東夷文化的研究,已經有一些學者做了探索性的工作,這些工作在郭思克看來,還遠遠不夠。
記者了解到,考古研究證明,東夷文化從距今8300年前的後李文化開始,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前後跨越5000餘年,是以山東為發源地的中國古代文明,也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源頭。2014年1月,山東省文化廳決定實施「東夷文化溯源工程」,試圖破譯這項古老文化的密碼。
「我們不斷地考古文物和歷史傳說,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郭思克舉例說,省博近期舉辦的山東大汶口-龍山兩種文化的對比展覽,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不僅引起了省內的、國內的學者關注,甚至吸引了國外的一些專家學者專程參展。「這種對比展覽是第一次做,也是做了一個有益的嘗試。」
為了積極推進孔子文化展示工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以後,山東博物館在此前常設的孔子文化大展基礎上,積極醞釀調整,先後召開了兩次會議徵求專家意見。「近期我們要開一個展出方案的論證會,以期更好地調整和展示孔子文化。」郭思克說。
鎮館之寶:會「說話」的文明密碼
山東有著燦爛而悠久的歷史,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是其中兩顆璀璨的明珠,山東博物館擁有非常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遺存,這些豐富的館藏對於研究山東歷史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山東的考古文化比較特殊,跟其他地區不太一樣,山東的考古文化從新石器早期開始就沒有斷檔,是一環接一環一脈相承下來的。」郭思克說,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無疑是山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文化,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則是彩陶文化。
郭思克說,中國的彩陶文化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不同時期的彩陶文化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如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紅陶獸行壺,雖然是實用器,卻造型生動,不失藝術情趣,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中比較罕見,是一艱難的珍品,也是大汶口文化獨特的代表。
再比如龍山文化時期最負盛名的蛋殼黑陶杯,器壁胎薄如蛋殼,最薄處只有0.1-0.2毫米,其餘最厚的部位也不足0.5毫米,有「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的美譽,故被稱為「蛋殼陶」。「這樣的陶器製作水平,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在整個新石器時代文化裡面,蛋殼陶技術可能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郭思克說。
郭思克告訴記者,這些豐富的館藏對於研究山東歷史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在文字出現之前,山東這片大地上就已經誕生燦爛的文明,了解那時候的歷史只能通過研究這些藏品來獲取。此外,通過對山東歷史上各時期出土文物的研究,讓文物「說話」,從中能獲取非常多而且有價值的文明密碼,從而了解當時的文明和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就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何讓文物在保護與利用中「活起來」,也是山東博物館一直在探尋和思考的問題,並且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大篷車: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郭思克說,為了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山東博物館打破以往關起門來辦展覽的模式,與別的博物館合作,通過共享館藏資源的方式,豐富展覽內容。近期正在舉行的「起航——海上絲綢之路特展」便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我們從全國將近50家博物館借了將近400件展品,很多展品都是第一次展覽。」郭思克告訴記者,這樣的模式激活了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讓更多的珍貴藏品與世人見面。
另一個有益的嘗試,是山東博物館還打破了以往的比較單一的展示模式,展覽過程中不僅要展示文物本身,還展示文物的生產過程、生產工藝,除了讓大家看到文物之外,還可以親身體驗,從而增加了展覽與觀眾的互動,得到了學術界和老百姓很好的反響。
此外,除了在博物館這一固定的場地做展覽之外,山東博物館還探索不斷把展覽推出去,讓展覽走出去。「我們有一個大篷車,不斷地帶著展覽,帶著鑑寶的專家到農村、到工廠、到企業、到學校、到軍營,這幾年每年都要出去一百多次,讓文物走出博物館這個深宮,更加接近老百姓。」(記者 姜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