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馴化動物,為什麼馬需要釘「馬掌」,而牛卻不需要?

2021-01-11 大臉科學視野

馬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自從人類馴化馬匹後,除了肉、奶方面的提供,它也成了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不過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類為大多數馴養的馬都釘上了「馬掌」,而同樣被馴化的牛卻沒有釘「牛掌」。

同樣都是人類進化過程的好幫手,為什麼大多數馴化的馬被釘上了「馬掌」,而牛卻沒有擁有「牛掌的資格」?釘馬掌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就這幾個問題簡單地探討一下。

釘馬掌是怎樣的一項活動?

所謂釘馬掌,就是在馬蹄上釘上一個U型金屬(往往是鐵),這塊金屬就被稱為馬掌或馬蹄鐵。據史料記載,馬掌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被發明出來,大概在五代前後傳入我國。有很多人覺得,釘馬掌是件很殘酷的事情,馬會因此感到非常疼痛。

其實並不是。為了保護四肢的末端,多年的進化讓大多數物種都長出了指甲,馬當然也不例外。整個馬蹄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充滿血管與神經的活體角質和普通的角質層。後者沒有神經,呈 「深V」形狀包裹在活體角質得外面,起到保護的作用。

這就是馬兒的「指甲」,釘馬掌的師傅也會選擇它作為釘馬掌的地方。因此,不會傷到馬兒的活體角質,更不會感受到疼痛,頂多算得上馬兒的一次「美甲」。釘馬掌也算得上是個技術活,如果掛得好,經久耐用;弄不好輕則馬掌脫落,重則可能導致馬匹變瘸。

因此,對於釘馬掌的師傅的技術要求極高。在釘之前,不僅要清理馬蹄的汙穢,幫馬兒修剪指甲,還要找到合適的部位,掌握合適的分寸,既不會傷到活體角質,又要保持馬掌的穩定。

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

就像人類穿鞋一樣,釘馬掌最主要的作用也是用來保護馬蹄的。其實,我們發現自然環境下生存的野馬並沒有釘馬掌,依然生活狀態良好。這其實是因為它們大部分時間都無需急速飛奔或者背負重物。即使面臨天敵追趕,也能避開亂石較多的地面以免傷害馬蹄。

而被人類馴養的馬,起初都是用來幹活的。當年歐洲城池裡以及原野上有很多石頭,馬兒踩上去加上騎士和盔甲的重量,會使馬蹄過分延展出現開裂的情況,進而簇生馬蹄疾病。為延長馬匹的使用壽命,鐵掌便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另外,馬蹄的角質是會不斷生長的。野馬在長期的運動和奔跑中,由於腳掌與地面的摩擦,外圍的角質層會不斷地磨損再重新長出,因此不釘馬掌也不會受到影響。而人工飼養的馬兒,由於受到馬場地局限,奔跑地本性早已受到限制,活動量也沒法和野馬相比,馬蹄的程度自然存在差異。

而在釘馬掌之前,師傅都會事先修建馬掌,並將其磨平。既防止「指甲」過長發生馬蹄開裂,滋生細菌,也很好地避免了馬蹄因磨損不均勻出現重心不穩,在走路時摔倒的情況。

其實並不是每匹馬都會擁有馬掌,由於專業釘馬掌的成本很高,在沒有特殊作用的情況下,大多只是修剪一下而已。總而言之,馬掌就像一雙鞋,保護著馬蹄,避免受到傷害。

為什麼牛不需要「牛掌」?

在歷史長河中,為人類工作的動物不少數,比如牛。為何它們的腳掌沒有被釘上「牛掌」呢?

首先,生理構造決定命運。牛是偶蹄目動物,每隻腳上都有兩個發育完全的腳趾,其它三個腳趾位於後方,不負責行走。它們本身就是依靠分瓣分散體重,一旦釘掌後果可想而知。

馬是奇蹄目動物,每隻腳上只有一個完全發育的腳趾,其它四趾全都退化,縮在這一根腳趾後面了。這種構造讓馬能輕鬆跑出50km的時速,因此釘上鐵掌也不會影響太多。

其次,兩種動物的分工不同。在人類社會,牛被定義為」力量型選手「,多在田地裡拉犁耕地,生活環境有是相對柔軟的泥土,對牛蹄幾乎不會造成什麼傷害。頂多修下趾甲。而馬是「速度型選手」,除了長途跋涉還要承擔重物,自然承受不起如此繁重的勞動。因此造就了兩種動物不同的待遇。

總而言之,牛和馬生理構造的不同以及功能的差異,才讓它們在釘掌這件事上有了不同的待遇。而現代社會,隨著馬兒功能的弱化,釘馬掌反而有可能成為對馬兒不必要的傷害。你覺得是嗎?

往期回顧:

斑馬體格健壯,外表也很酷炫,為什麼沒有被人類馴化為坐騎?

南極磷蝦為啥叫「海洋糧食」?每年被吃2億噸,至今為何沒滅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家馬需要釘「馬掌」,而野馬則不需要?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確實馴養的馬大多數需要釘馬掌,而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野馬是不需要的,當然野馬也沒有人幫忙釘馬掌。那麼為什麼馴養的馬需要釘馬掌,而野馬卻不需要呢?釘馬掌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幾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釘馬掌?
  • 為什麼馬需要釘馬掌,而牛不需要?
    牛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下的偶蹄目,而馬則屬於真獸亞綱下的奇蹄目,馬之所以需要釘馬掌正是因為它屬於奇蹄目動物。人類之所以為馬兒的馬蹄安裝上馬掌,是因為人類馴化了馬兒之後,需要依靠馬兒馱運重物,充當交通工具。
  • 為什麼要給馬釘上馬掌,鐵釘牢牢釘在馬蹄上,馬不疼嗎?
    無論是家馬、還是戰馬,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製作出了金屬或者皮革質的「馬掌」,鑲嵌在馬蹄下方,給馬釘上馬掌的作用是什麼呢?馬蹄的結構馬隸屬於奇蹄目,而我們常見的牛則屬於偶蹄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的主要區別,在於奇蹄目的動物主要以蹄部的第三趾進行負重,其它趾部均退化或者消失,蹄的趾數為單數,在趾的末端具有鞘狀蹄。
  • 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鐵釘釘在馬掌上,馬不疼嗎?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需要給馬釘馬掌。其次,如果馬蹄處藏汙納垢,滋生細菌,這肯定會導致馬蹄處發炎,所以需要給馬釘馬掌。馬在古代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常需要負重前行,路面的情況又十分複雜,如果不釘馬掌,路面的尖銳石頭或凸起很可能會對馬掌造成損害,釘馬掌一是為了防磨損,二是為了保護馬掌,並且還可以防止滋生細菌。
  • 人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而野馬卻不需要?釘在馬蹄上,馬不疼嗎?
    馬掌就是馬蹄鐵,這個詞已經演化成對一種特定形狀的形容詞,足見它歷史的悠久!對於馬蹄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羅馬,那時羅馬人就開始給偶蹄類牲畜釘上蹄鐵!為什麼要給牲畜釘上蹄鐵?釘的時候這種鞋牲畜不痛嗎?為什麼野馬野牛不需要?估計這是大家都思考過的問題!
  • 為什麼給牛釘掌視情況而釘,而馬必須要釘掌?
    在人類歷史上,馬和牛都是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朋友」,不過這兩者之間充當的角色不一樣,馬實則是一種交通工具,而牛是一種勞力。換句話說,馬靠四條腿為人類提供服務。這些馬匹又和野生的馬匹不一樣,野生的馬匹一天有多大的活動量自己說了算,但是給人類效勞的馬匹可不同,往往需要長途跋涉,甚至還要託運重物前行,所以這麼大的活動量對於馬蹄來說磨損是非常嚴重的。時間長了,很可能造成馬蹄出血、損傷,嚴重的還很可能造成終生殘廢。所以,人類就想到了為其釘馬掌,這樣可以起到保護馬蹄的作用。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馬蹄釘馬掌就是這個道理。
  • 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野馬卻不需要?釘在馬蹄上,馬不疼嗎?
    根據歷史文獻顯示,早在古羅馬時期,人類就已經給馴化的馬釘馬掌了,因為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古羅馬遺址中,我們就找到了很多馬蹄鐵。而到了現在,釘馬掌這個職業已經很少見了,一般也只有一些賽馬場以及牧馬人才會接觸到釘馬掌。歷史發展到現在,我們不禁思考:人們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馬釘了馬掌之後不疼嗎?
  • 人類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而野馬卻不需要,這樣馬不疼嗎?
    大型單蹄(腳趾為奇數)食草動物,在史前就被人類所馴化,常用來馱畜、挽畜和乘騎,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古時候馬作為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農業、戰爭上,都為人類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成語「汗馬功勞」就能深刻地體會到人類馴化馬的作用有多大。不過古時候平常人的家裡根本不可能有馬,馬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十分金貴,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就跟現在的跑車一樣。
  • 同樣是家畜,馬要「釘馬掌」,牛和驢為什麼不用釘掌
    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馬是用「中拇指」飛奔的奇特種群,並且人和馬全是罕見的,可以把自己坑死的種群,人們常常說望山跑死馬。生物界能跑馬拉松比賽的生物並不是很多,馬是當中之一。牛的體力也很強,非洲草原上的野牛成群結隊遷移的場景十分壯闊。
  • 狼能夠被馴化,為什麼鬣狗無法被馴化?
    雖然現在的狗很溫順,但曾經狗也是對人類有威脅的兇猛動物,目前世界上的狗都是從狼馴化而來的,而狼生性兇猛,喜歡團體作戰,對人類威脅較大。和狼一樣,鬣狗也生性兇猛,喜歡聚集在一起狩獵,那麼人類為什麼不馴化鬣狗,而馴化狼呢?這其實涉及到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食物問題,一個是生活習慣。
  • 既然有人那麼喜歡吃野味,中國人的祖先為何不多馴化些野生動物?
    大象的力氣比馬、牛都要大,而且大象還聰明,按照道理來說,人類應該馴化大象為自己幹活,而不是馴化馬和牛,可是為什麼選擇了馬和牛,而放棄了大象呢?因為大象的生長周期太漫長了。在東南亞地區,人們雖然役使亞洲象為自己幹活,但是,大象其實從未被馴化,因為長期以來,人們都是從野外獲得野象進行訓練,而不是花17年的時間,等待一頭小象慢慢長大。古代打仗,也運用到大象,但是,這些大象大部分同樣也是從野外獲得的。
  • 馬蹄不釘鐵掌, 後果到底有多嚴重?
    給馬釘鐵掌,也叫馬碲鐵。是在馬掌下面用釘子釘上一塊蹄形的鐵質保護層。
  • 人類馴化動物,使其為人類服務,為何不馴化飛行動物為坐騎?
    毫無疑問,人類馴化動物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些動物被馴化,為人類生產食物和衣物,比如奶牛、母雞和綿羊,還有一些動物本身就成為了人類的食物,比如家豬。另一些動物則被馴化,為人類從事更高級的工作。牛幫助人類耕作、馬成為人類的坐騎、由狼馴化而來的狗則幫助人類狩獵和看家護院。
  • 牛、馬、駱駝都是怎麼睡覺的?是站著嗎?
    一般情況下,有著相同食性的動物的睡覺方式大都是相同的,比如獅子和老虎都喜歡趴在地上呼呼大睡,而食草動物大都是站著睡覺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牛、馬、駱駝雖然都是食草動物,但是它們的睡覺方式並不全都是站著的。那麼,這三種食草是如何睡覺的呢?都有什麼特點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同樣都是馬,為什麼斑馬不能騎?看到斑馬習性:打擾了
    馬是古代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對馬有過幻想,畢竟騎匹馬還是非常威風的。經常看動物世界的小夥伴,一定知道斑馬這個物種,黑白相間,非常好看,比普通的馬好看多了。但是,為什麼斑馬不能騎乘呢?並且沒有人去馴化斑馬呢?下面來帶大家看一看。
  • 為什麼馬不能像人類一樣躺著睡覺,牛卻可以?看完漲知識了
    馬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常見動物,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交通工具到競技觀賞,馬的馴化過程長達數千年,然而我們只知道馬都是豢養在馬圈裡的,卻從沒有留意過他們是怎麼睡覺的。養過馬的朋友都知道,馬其實是站著睡覺的,很多朋友可能覺得好奇,站著怎麼睡得著呢?
  • 至今也無法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你知道幾個呢
    自古以來,人類總是會去馴服一些動物,包括現在的豬,狗,牛,羊,都是以前古人所馴化的動物。直到今天,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馴化,但是你知道嗎,直到今天,也有些動物是很難被人類馴化的。科學家們對馴服動物的定義為,一,不是很挑食。二,相對較短的生長期。三,性格比較溫順。
  • 跑得快,抗病強的斑馬,為什麼沒有被人類馴化?
    動物的馴化 動物永不為奴,除非包吃包住。然而人類也不做虧本的買賣,想讓我們包吃包住可以,要先說明自己能為人類提供些什麼。 如果動物會說話,那麼雞鴨等家禽會說:「我們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蛋白質來源。」,人類一聽覺得這個可以有,於是留下了它們。
  • 10個冷知識:人類至今只馴化了14種動物,還能繼續馴化其他動物嗎
    10個冷知識:人類至今只馴化了14種動物,還能繼續馴化其他動物嗎 魔方 蝸牛 07.蝸牛的排便部位不在尾部 絕大多數動物的排便位置都是在尾部
  •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我們為何不馴化大熊貓?好吃的豬肉哪裡來?
    儘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馴化了至少3種以上的農作物,但是,這裡卻沒有一種動物被馴化。眾所周知,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擁有大量的野生動物資源,如犀牛、斑馬、長頸鹿、獅子、非洲象等等,為什麼沒有一種動物被馴化呢? 美洲的動植物馴化是最晚的,在大約距今4000年前,美洲才出現農業,土豆、玉米、番薯都是在美洲被馴化的,美洲的印第安人還馴化了羊駝和豚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