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自從人類馴化馬匹後,除了肉、奶方面的提供,它也成了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不過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類為大多數馴養的馬都釘上了「馬掌」,而同樣被馴化的牛卻沒有釘「牛掌」。
同樣都是人類進化過程的好幫手,為什麼大多數馴化的馬被釘上了「馬掌」,而牛卻沒有擁有「牛掌的資格」?釘馬掌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就這幾個問題簡單地探討一下。
釘馬掌是怎樣的一項活動?
所謂釘馬掌,就是在馬蹄上釘上一個U型金屬(往往是鐵),這塊金屬就被稱為馬掌或馬蹄鐵。據史料記載,馬掌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被發明出來,大概在五代前後傳入我國。有很多人覺得,釘馬掌是件很殘酷的事情,馬會因此感到非常疼痛。
其實並不是。為了保護四肢的末端,多年的進化讓大多數物種都長出了指甲,馬當然也不例外。整個馬蹄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充滿血管與神經的活體角質和普通的角質層。後者沒有神經,呈 「深V」形狀包裹在活體角質得外面,起到保護的作用。
這就是馬兒的「指甲」,釘馬掌的師傅也會選擇它作為釘馬掌的地方。因此,不會傷到馬兒的活體角質,更不會感受到疼痛,頂多算得上馬兒的一次「美甲」。釘馬掌也算得上是個技術活,如果掛得好,經久耐用;弄不好輕則馬掌脫落,重則可能導致馬匹變瘸。
因此,對於釘馬掌的師傅的技術要求極高。在釘之前,不僅要清理馬蹄的汙穢,幫馬兒修剪指甲,還要找到合適的部位,掌握合適的分寸,既不會傷到活體角質,又要保持馬掌的穩定。
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
就像人類穿鞋一樣,釘馬掌最主要的作用也是用來保護馬蹄的。其實,我們發現自然環境下生存的野馬並沒有釘馬掌,依然生活狀態良好。這其實是因為它們大部分時間都無需急速飛奔或者背負重物。即使面臨天敵追趕,也能避開亂石較多的地面以免傷害馬蹄。
而被人類馴養的馬,起初都是用來幹活的。當年歐洲城池裡以及原野上有很多石頭,馬兒踩上去加上騎士和盔甲的重量,會使馬蹄過分延展出現開裂的情況,進而簇生馬蹄疾病。為延長馬匹的使用壽命,鐵掌便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另外,馬蹄的角質是會不斷生長的。野馬在長期的運動和奔跑中,由於腳掌與地面的摩擦,外圍的角質層會不斷地磨損再重新長出,因此不釘馬掌也不會受到影響。而人工飼養的馬兒,由於受到馬場地局限,奔跑地本性早已受到限制,活動量也沒法和野馬相比,馬蹄的程度自然存在差異。
而在釘馬掌之前,師傅都會事先修建馬掌,並將其磨平。既防止「指甲」過長發生馬蹄開裂,滋生細菌,也很好地避免了馬蹄因磨損不均勻出現重心不穩,在走路時摔倒的情況。
其實並不是每匹馬都會擁有馬掌,由於專業釘馬掌的成本很高,在沒有特殊作用的情況下,大多只是修剪一下而已。總而言之,馬掌就像一雙鞋,保護著馬蹄,避免受到傷害。
為什麼牛不需要「牛掌」?
在歷史長河中,為人類工作的動物不少數,比如牛。為何它們的腳掌沒有被釘上「牛掌」呢?
首先,生理構造決定命運。牛是偶蹄目動物,每隻腳上都有兩個發育完全的腳趾,其它三個腳趾位於後方,不負責行走。它們本身就是依靠分瓣分散體重,一旦釘掌後果可想而知。
馬是奇蹄目動物,每隻腳上只有一個完全發育的腳趾,其它四趾全都退化,縮在這一根腳趾後面了。這種構造讓馬能輕鬆跑出50km的時速,因此釘上鐵掌也不會影響太多。
其次,兩種動物的分工不同。在人類社會,牛被定義為」力量型選手「,多在田地裡拉犁耕地,生活環境有是相對柔軟的泥土,對牛蹄幾乎不會造成什麼傷害。頂多修下趾甲。而馬是「速度型選手」,除了長途跋涉還要承擔重物,自然承受不起如此繁重的勞動。因此造就了兩種動物不同的待遇。
總而言之,牛和馬生理構造的不同以及功能的差異,才讓它們在釘掌這件事上有了不同的待遇。而現代社會,隨著馬兒功能的弱化,釘馬掌反而有可能成為對馬兒不必要的傷害。你覺得是嗎?
往期回顧:
斑馬體格健壯,外表也很酷炫,為什麼沒有被人類馴化為坐騎?
南極磷蝦為啥叫「海洋糧食」?每年被吃2億噸,至今為何沒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