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靶向轉錄因子修飾為白血病治療找到新希望!

2020-12-05 生物谷

2016年3月31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最新研究,他們發現了對抗急性髓系白血病(ΑΜL)的一個新線索,這項研究或為更加有效地治療AML開啟新的方向。

AML通常起源於骨髓,該疾病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過度產生存在損傷的白血病細胞。眾所周知,未成熟的祖細胞分化形成具有功能的白細胞是調節機體免疫的重要過程,而該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叫做GCN5的酶能夠抑制髓系祖細胞內一種叫做C/EBPa的轉錄因子,這會阻止未成熟的髓系祖細胞向粒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最終導致健康白細胞的形成過程受到破壞。粒細胞佔機體白細胞總數的大約70%,是最主要的白細胞類型。

通過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發現 C/EBPa的活性抑制是受到乙醯化修飾介導的,GCN5能夠將乙醯基團添加到C/EBPa蛋白上,降低C/EBPa與DNA的結合能力,進而改變細胞內C/EBPa的轉錄活性。

文章作者表示,由於AML是一種進展很快的癌症類型,診斷之後及早治療能夠增加病人生存的機會,目前治療AML的主流方法還是化療,但同時也存在藥物副作用等問題,而發現這條分子通路為靶向GCN5介導的C/EBPa乙醯化達到治療白血病的目的提供了新的線索。這項研究從基礎層面為AML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或許可以幫助減輕病人痛苦並提高治癒率。他們還將繼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有效的GCN5抑制劑用於AML治療。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038/ncomms10968 

Acetylation of C/EBPα inhibits its granulopoietic function

Deepak Bararia Hui Si Kwok Robert S. Welner Akihiko Numata Menyhárt B. Sárosi Henry Yang Sheena Wee Sebastian Tschuri Debleena Ray Oliver Weigert Elena Levantini Alexander K. Ebralidze Jayantha Gunaratne Daniel G. Tenen

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alpha (C/EBPα) is an essent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for myeloid lineage commitment.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acetylation of C/EBPα at lysine residues K298 and K302, mediated at least in part by 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5 (GCN5), impairs C/EBPα DNA-binding ability and modulates C/EBPα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Acetylated C/EBPα is enriched in human myeloid leukaemia cell lines an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ML) samples, and downregulated upo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mediated granulocytic differentiation of 32Dcl3 cells. C/EBPα mutants that mimic acetylation failed to induce granulocytic differentiation in C/EBPα-dependent assays, in both cell lines and in primary hematopoietic cells. Our data uncover GCN5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C/EBPα and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EBPα acetylation in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相關焦點

  • 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子遺傳學改變和靶向治療新進展
    ETP-ALL預後差與治療反應差、誘導治療失敗、無病生存期短相關。不同研究小組近期通過新一代序列分析等技術分析了ETP-ALL的分子遺傳學改變,大致發現了以下遺傳學特點:(1)ETP-ALL常見三種信號通路基因突變,包括造血發育、RAS和(或)細胞因子受體/JAK-STAT信號轉導以及組蛋白修飾信號通路等。
  • Cancer Research:白血病靶向治療新策略 小分子抑制劑將有大用途
    CBP/p300的抑制劑分子,這種抑制劑分子或可在未來用於白血病的臨床治療。 組蛋白乙醯轉移酶CBP/p300能夠參與復發性白血病相關的染色體易位,同時也是細胞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調控因子,因此靶向CBP/p300的抑制劑分子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特異性的強力抑制劑分子--I-CBP112,這種抑制劑能夠靶向CBP/p300的bromodomain。
  • 基因組所急性白血病轉錄組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發現,與以往研究中轉錄因子PU.1在t(8;21)和t(15;17)急性白血病中「抑癌基因」的作用相反,PU.1在MLL白血病中高表達,並證實了PU.1在小鼠MLL白血病模型中具有誘發和維持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
  • 轉錄因子HIF1α研究新進展
    缺氧將激發腫瘤血管新生、增加耐藥性、增強轉移能力等系列適應性應答反應;轉錄因子HIF1α 在其中發揮中心作用,並因此成為備受關注的潛在抗癌靶點。已確定70個以上與血管生成、腫瘤耐藥及侵襲轉移等惡性行為相關的基因受HIF1α 調控,而環境氧濃度則靈敏地調節其氧依賴性降解(ODD)結構域的泛素化、進而決定HIF1α 經蛋白酶體降解的速度和程度。
  • 【科技前沿】Protein & Cell綜述:前列腺癌中先鋒轉錄因子FOXA1的...
    在前列腺癌中的最新研究,並基於這些發現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賴氨酸特異性脫甲基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 LSD1)介導的甲基化已被確定為調節FOXA1活性並具有作為靶向FOXA1通路的臨床治療潛力的另一種機制。LSD1被稱為轉錄阻遏物,可以使甲基化的H3K4me1 / me2脫甲基。除了其阻遏物功能外,LSD1還作為AR信號的共激活因子參與前列腺癌的治療。
  • Nat Commun:揭秘轉錄因子「勘察」細胞基因組的分子機制
    2019年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轉錄因子(TFs)是一種能調節基因表達的特殊蛋白,其能在完整的基因組中搜索並結合特殊區域來調節基因的表達;我們都知道,轉錄因子不僅能結合特殊的DNA序列,還能非特異性結合任何DNA鏈。
  • 周德敏團隊找到惡性腦膠質瘤治療新途徑——基因靶向治療
    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教授團隊在國家「973」項目的支持下,建立了「基於基因密碼子擴展的蛋白質標記」新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實現腺相關病毒(AAV)活病毒的非天然胺基酸定點標記及靶向修飾,這一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解決了活病毒難以任意定點標記的世界性難題,極有希望催生新一代的靶向基因治療藥物。
  • 科學網—找到突變與疾病中間的「那座橋」
    但是考慮到MDS患者有共同的特徵,即無效造血及一系或多系病態造血,「因此,我們推斷MDS患者造血幹細胞/前體細胞可能存在共同的異常通路,針對這條共同通路的靶向治療有望使大多數MDS患者獲益,」。肖志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研究團隊首先通過轉錄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分析,在帶有不同基因突變的MDS患者的骨髓細胞中,發現了HIF1A是共同作用分子。
  • 未來精準治療白血病的衛士——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
    Ding等通過對8例AML患者治療前和復發後全基因組測序(WGS)基因突變譜的比較,發現與復發相關的主要有2種克隆,一種是AML本身就有的克隆,包含多種突變基因。一種是治療後又新產生的亞克隆,這種克隆包含著新的突變基因。AML患者中原始產生的白血病克隆不單單只有1 種,而是多種。化療可以消滅某些AML克隆,但無法消滅導致復發的AML克隆。
  • NAT COMMUN:諾獎CRISPR技術體內靶向癌細胞
    導語:FO靶向方法可能為選擇性消除癌細胞開闢了新的視野。 儘管我們已經在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但癌症仍然每年在全球範圍內造成900多萬人的死亡。事實上,關於癌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和分子疾病機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
  • 新鮮轉錄因子資料庫出爐啦
    轉錄因子(TFs)作為關鍵的調節因子,在生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識別TFs靶向調控關係是揭示TFs功能及其對基因表達調控的關鍵步驟,因此今天小編就要向大家介紹一篇今年八月發表在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IF: 7.051)雜誌上的關於人類轉錄因子調控及其靶點的資料庫:hTFtarget。
  • Nature:RNA 修飾研究有助表觀轉錄組學進一步發展
    2004 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 in Israel)的腫瘤學家 Gideon Rechavi 等人將當時能夠找到的所有人類基因組 DNA 序列與對應的 mRNA 進行了比對。他們希望找到 mRNA 序列裡的腺嘌呤(adenosine, A)轉換成次黃嘌呤(inosine, I)的信號。
  • 靶向藥Devimistat獲批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緩解率近半
    雖然已有多個新靶向藥獲批,但AML患者的總體治療選擇仍然有限,亟需更多更好的新療法。▌Devimistat:「餓死」癌細胞Devimistat(CPI-613)可選擇性靶向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三羧酸(TCA)循環,從而選擇性地作用於癌細胞。TCA是腫瘤細胞存活和增殖不可或缺的過程。
  • FOX轉錄因子突變方式詮釋前列腺癌治療新靶點
    DOI: 10.1038/s41586-019-1347-4FOXA1是轉錄因子FOX家族中的一員。在人類基因組中有50個FOX基因,FOX轉錄因子在生物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起到調節作用。搞清楚基因突變方式對尋找癌症治療方式以及理解不同患者對治療有著不同反應有著重要的意義。密西根大學分子和細胞病理學研究生Abhijit Parolia表示:「我們發現相同的基因可以通過三種不同的方式轉化為致癌基因。一種方式就是在細胞核內快速移動;另一種方式是與染色質緊密結合;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無限擴大。」研究人員發現FOXA1以這三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突變,從而誘發前列腺癌。
  • Nat Chem Biol:利用轉錄因子誘餌激活沉默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2019年1月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鏈黴菌中引誘抑制沉默基因表達的阻遏分子離開,從而成功地揭示出幾個大型的處於沉默狀態的基因簇產生新的天然產物。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因此,靶向精氨酸代謝藥物與其他癌症治療方式聯合在腫瘤的有效治療上是有前景的。
  • 葛均波團隊Natrue子刊發文: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為心...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葛均波院士團隊在Natrue子刊發文指出了心血管病治療的新思路: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葛均波等表示,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組織特異性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設計或尋找組織特異性病理靶標上。據悉,大量研究顯示,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與心血管病、癌症等關係密切。
  • 美國批准精準治療藥物,通過靶向基因變異「擊退」白血病
    近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種靶向治療新藥,用於治療有FLT3基因變異的成人復發性或難治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 研究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課題組和丁健院士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對乳腺癌治療不敏感的機制。相關研究已在線發表於《癌症細胞》。 HDAC抑制劑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但其治療實體腫瘤效果不佳,且因機制不明,尚無合理的用藥策略,極大限制其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成為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該研究以乳腺癌/三陰乳腺癌為切入點,首次揭示細胞因子受體家族成員白血病抑制因子受體(LIFR)的反饋激活,是介導HDAC抑制劑治療實體瘤不敏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