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繁衍有很多種形式。最普遍的當屬「一夫一妻」制,大約有90%的鳥類是這種模式繁衍,一雌一雄自由戀愛,築巢產卵共同哺育後代,甚至終生廝守。也有「一妻多夫」,如水雉類,或者「一夫多妻」,如蜂鳥。
「巢寄生」,是鳥類繁衍中的特殊情形,生父母只生不養,養父母傾心代為哺育。杜鵑、非洲維達雀、牛鸝等是巢寄生模式的典型代表。今天我們以杜鵑為例,說說這種巢寄生現象。
杜鵑的這種寄生現象,古人早在《詩經》中就已有記載:"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成語「鳩佔鵲巢」即來源於此。這裡的鳩不是指鳩鴿類的斑鳩,而是指杜鵑,古稱鳲(shi,一聲)鳩。
【原創圖片】 黒翅雀鵯(右)餵養杜鵑寶寶(左)
雌雄杜鵑交配後,雌鳥通常會產2-10枚卵,它在每一個代養巢裡只放1-2枚。所以,杜鵑媽媽最少要找一個、最多要找十個寄生巢。它們通常會選擇大尾鶯、黒翅雀鵯、斑扇尾鶲和某些種類的雀,作為養父母,來代養它們的孩子。
【原創圖片】 斑扇尾鶲在孵蛋
雌杜鵑進入產卵期後,就開始在領地周邊尋找合適的寄生家庭。趁目標家庭不注意,飛進人家的巢裡,5-10秒鐘就可以產下一枚卵,產卵後,有時會把代養家庭同等數量的卵叼出去摔碎。杜鵑卵的外形和大小,與寄生家庭的卵幾乎可以亂真。杜鵑的卵孵化期比寄生家庭的時間短,雛鳥會先出殼。出殼後的杜鵑寶寶眼睛都沒睜開,就會本能地把鳥巢裡別的正在孵化中的蛋拱出巢摔碎,它自己就成為代養家庭的獨生寶寶,以獨霸養父母找來的食物。杜鵑是中型鳥,代養父母都是小型鳥類,因此杜鵑的雛鳥會比養父母的體型大很多。20多天的哺育期,小小隻的養父母風裡來雨裡去,不知道要找多少食物,才能填飽那個嗷嗷待哺的巨無霸孩子的大胃。想想就心酸。
【原創圖片】 斑扇尾鶲(右)和它的杜鵑孩子(左)
從表面上看,杜鵑家庭不但寄養了自己家的孩子,還殺害了養父母的親生孩子,是不折不扣的「恩將仇報」,而養父母則是「以德報怨」。但從自然界生物鏈的角度來講,這也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最起碼,從兩方的種群數量來看,在自然界中都種群無危,且長期保持著生態的平衡。
可能因為杜鵑的出生帶有「原罪」,所以它們長大後都是「抓害蟲能手」。因為體型比較大,食量也大,對飛蛾這種一般鳥吃不下去的害蟲,也是能夠得心應手。
【原創圖片】 杜鵑寶寶快要把親鳥都吞下去了
萬物生長,道法自然。願大自然萬物和諧,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