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26子,為何沒人為了太子位,不擇手段構陷太子呢?

2021-01-13 騰訊網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圍繞著皇權的爭奪,弒父殺兄更是屢見不鮮,最出名的當屬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了。李世民殺死自己的兄弟,逼父親退位。不知道李世民在夜深人靜時是否想過李淵對他的好呢?

然而,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卻魂歸大地,可見在權力爭奪中,失敗者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

雖然也曾出現過讓皇帝李成器這樣把太子之位讓給自己弟弟李隆基的美談,但畢竟是少數。

不過話說回來,爭奪太子之位風險是很大的,嚴格說起來,這和造反的結局差不了多少,失敗者面臨的將是不可挽回的災難,從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完全可以看出來。

那麼話說回來,朱元璋的兒子有26個兒子,為什麼沒有人敢與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嗎?

在很多人眼裡,皇子越多,那麼爭鬥會越發厲害,生在皇室當中,就是一種悲哀。更何況太子仁愛,這種性格對於國家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在太子期間,會讓很多皇子兄弟不服,認為太子過於軟弱。

然而這裡面有個前提,那就是朱元璋對朱標是非常的信任和寵愛。這一點從歷史上看也是不多見的。

有人說了,既然選擇了太子,那麼肯定是因為喜歡,既然是自己的接班人,那麼肯定要信任。其實不然,皇帝和太子這是一對非常微妙的關係。

很多太子坐了幾十年,到頭來也是一場空,這種例子是比比皆是。

朱標作為嫡長子自然受到朱元璋的寵愛,建國後他就理所當然的做了太子。要說別的皇子有沒有意見,不能說沒有,只不過造化弄人,誰讓人家是老大呢。

之所以無人敢與朱標爭奪太子之位,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無外乎就是兩條。

第一,朱元璋對朱標信任,沒有換太子的打算。

其實這一點非常關鍵。很多王朝裡,之所以很多皇子敢於爭奪太子,是因為本身皇帝對太子就心存不滿,給了其他皇子可乘之機。

很多人喜歡拿這件事和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先不說兩位皇帝的能力如何,至少在對太子的信任上,康熙要差不少。

當然了,這裡面也有很多原因,誰也不可能無限制的信任,這要看對方所作所為是否值得信任。

不過也正是皇帝和太子之間微妙的關係,導致其他皇子有了異心。

第二,朱標能力,嫡長子並非都是能人,這個道理誰都明白。晉朝的時候竟然為了遵循嫡長子繼承制,明明自己老大智商有問題,也要一條道走到黑。

但是朱標卻不同。雖然他相對柔弱,至少與朱棣相比,性格完全不同。但朱標能力是非常強的,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大臣們對他非常認可。

在諸多皇子中,朱標的影響也很大,對他弟弟們都很好,大家也都受過他的恩惠。

也正是基於這兩點,導致一眾皇子,只能心甘情願的接受這個事實。至於朱棣造反,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相關焦點

  • 困擾康熙幾十年的「朱三太子」,不是楊起隆朱慈炯,是崇禎另一子
    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之後,認為朱三太子要麼是楊起隆,要麼就根本沒這個人。其實電視劇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可全信。歷史上楊起隆確有其人,他也確實曾起兵反清,但是他只是詐稱自己是朱三太子以此來加強號召力而已,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歷史上冒充朱三太子的人很多,康熙時期就多達十幾人,但真正的朱三太子不是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
  • 滿清殺了真正的「朱三太子」,為何不敢承認?
    所以,滿清政府於是採取了無論抓到任何自稱為皇子的人,無論真假,一律冠以「假冒」之名,以誅殺冒名頂替者的藉口,為自己掃除障礙。雖然滿清統治者一直對外宣稱,明朝滅亡後,朱三太子失蹤,但事實上,朱三太子在垂暮之年被滿清凌遲而死,其家人也全部被滿清處死,為了掩蓋真相,滿清統治者拒不承認自己抓到的是真正的朱三太子,反而污衊稱朱三太子為假冒之人。
  • 讓清朝3個皇帝飽受折磨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他很可能不是人
    雖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起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政權」,但它最終還是沒能像當年的南宋一樣,能偏安一隅長達一百多年,而是僅僅在十多年後,就宣告滅亡了。儘管如此,明朝的殘餘勢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仍然在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其中就有一個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順治、康熙和雍正。
  • 朱三太子有何實力可以攪得大清康雍乾三代帝王都不得安寧?
    想反清就得有號召力有領頭人,這時候大家就開始思念前明政權,而前明政權最有號召力的就是崇禎的第三子朱三太子。因此來說朱三太子在當時就是一塊金字招牌,不代表他有著多強的實力,更多的是號召力。下面就來詳細的說一說關於朱三太子的號召力有多麼大。
  • 真假太子之謎:一個神秘敵人,折磨了大清80年
    重審的結果是,陳四因「鳩黨搶奪」被判斬立決,他的雜技班子中有70餘人遭流放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原任湖廣總督、巡撫、雲貴總督、陝西巡撫等多名封疆大吏因「縱容滋蔓」「溺職」等罪名遭到降職查辦。一起小小的搶劫案件,為何會最終造成一人處死,數十人流放,並終結了多名封疆大吏的政治前途呢?說起來,僅僅是因為這起案件戳中了康熙的夢魘。
  • 虎毒不食子,巫蠱事件,漢武帝為何殺掉自己的兒子,太子劉據?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在位後期發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巫蠱為一種巫術。當時人認為使巫師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於地下,詛咒所怨者,被詛咒者即有災難。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姦,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
  • 大明皇室輩分的二十字世系:強迫症晚期患者明太祖朱元璋的傑作
    朱死後,其子朱顒炔襲封伊王。當時有一位讀者在評論中質疑筆者,說朱元璋的孫子不是「高」字輩麼,怎麼變成「顒」字輩了呢?筆者為此特地解釋說朱顒炔是朱,而並非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本以為這樣解釋應該很清楚了,結果還是有人繼續質疑筆者是否理解原來的提問者是什麼意思。筆者想了很久,突然領悟到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每一個兒子,都有自己這一房子孫的字輩世系。
  • 康熙誅殺的崇禎三太子到底是何人?朱慈煥為何躲藏64年才被發現?
    但是64年之後,也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九月份,康熙帝卻下令處死了一個被稱為三太子的人,這一事件也因此成為了明末清初的歷史懸案。被處死的這個人據說是朱由檢的三皇子朱慈煥,康熙處死他的時候他已經70多歲了,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經過去了64年。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他是如何逃過清朝搜查的?又為何在古稀之年引來殺身之禍,不得善終?
  • 為何會聯手斬殺花龍太子於龍宮!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成語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這個成語也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八仙過海這一傳說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那麼八仙過海是一個怎樣的傳說,這八仙又是哪八位神仙,他們為何要從風光旖旎的仙境走向茫茫大海,八仙過海這個傳說歷來流傳很廣,他們的名稱也有所差異。
  • 吳三桂和朱三太子什麼關係?他為何要藉此反清復明?努力洗白自己
    當年他為了奪取永鎮雲南的平西王爵位,不得不取得清廷的信任。於是他帶著大軍進入緬甸,迫使緬甸王將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給交了出來。吳三桂在滇池畔用弓弦絞殺了朱由榔。親手殺死了明朝的皇帝,他哪裡還有臉選擇復明的呢?一切都是為了利益而已。當年做漢奸,是為了保全自己,後來反清復明還是為了保全自己,吳三桂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是等到他打著朱三太子的名義起兵時,已經沒什麼人願意響應了。
  • 浙江一農民自稱朱三太子後人,拿出太子手牌作證,專家:有來頭!
    再者說,古代皇帝諸侯王哪個人沒有個三妻四妾、七子八孫的,中山靖王至劉備已為七代,劉備自稱是其後代中一支,誰人也無法反駁。不過也有例外,接下來說的這位可的確是皇室之脈,而且就是明朝末代皇帝的親兒子,朱慈煥。朱慈煥?這名字聽著陌生,可提起他的外號來,很多人便豁然開朗,「朱三太子」是朱慈煥在江湖中的稱號。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這一系列的政策還是沒辦法打消康熙帝心中的危機感,甚至整個危機感一直困擾了康熙皇帝大半人生。追根溯源,這個隱患其實就是一個人,只不過這個人身上所蘊含的號召力十分的龐大,他就是崇禎帝的兒子——朱三太子。歷史上講的朱三太子應該就是朱慈煥,不過也有人說應該是朱慈炯。到底是誰不重要,但是這個人物的存在讓大清統治漢人存在著極大不安全因素。
  • 朱三太子是真實存在的嗎?為何會引起一場風波呢?
    朱三太子是真實存在的嗎?依據朱三太子掀起「反清復明」的這股南明勢力來看的話,其實從他本身乃至這個團體來看,是不具備多少實力的,之所以「朱三太子」這個陰影能夠活在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噩夢當中,還是要從當時清朝整體的綜合實力和當時的國內環境來看待的!
  • 明「朱三太子」七十多歲被康熙凌遲處死,這位太子到底是真是假?
    而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則記錄了一條當時的傳聞:李自太子成撤離北京之後西行時,有人親眼看見太子「緋衣乘馬」隨往山西.....總而言之,自皇太子出宮後就沒了確切的消息,孰料幾個月後,南北兩地幾乎同時期出現了「太子」的蹤跡,於是天下被攪得風生水起。
  • 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朱三太子是怎麼暴露的?被康熙斬草除根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朝代,也是一個很有骨氣的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當明朝被清朝取代,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後,他的後代有沒有活下來呢?有的,但是他的下場也非常慘,那就是崇禎的第五子朱慈煥。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朱三太子是怎麼死的?
  • 朱元璋為避免宦官幹政 在宮門立碑刻有八個大字 為何後來被砸了
    其實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為避免內監禍國做了預防措施,他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很輕鬆的管理國家,曾建立一套堪稱完美的制度,其中有一項就是嚴禁內監參與政務,為此他還在宮門口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用來提醒子孫後代。但是他小看了內監的能力,而且他的提醒也被後代當成了耳旁風。
  • 「太子洗馬」究竟是什麼官?很多人把「洗」字讀錯了
    但其實這個字在這裡讀「xian」(三聲),這個職位也不是洗馬的,而是個許多人擠破腦袋也不一定當得了的官兒,這話怎麼說呢?行次一驛,其丞不知為何官,與之抗禮,且文公曰:「公職洗馬,日洗幾馬?」這是說啊,一次太子洗馬楊守陳請假回鄉,途徑驛站時,驛官不知太子洗馬是何職位,便問楊守陳當太子洗馬一天要為太子洗幾匹馬?要說這個職務的名字確實起在了大家吐槽的點上,比如明正統元年會試第一的劉定之就遇到了尷尬。
  • 狸貓換太子,真相是什麼?這件事情的原型,到底是誰?
    電視劇《少年包青天》的大案中,有一宗關係到皇家血脈的大案。這個故事被改編成各種形式傳唱,評劇、豫劇等,而且後來被拍成電視劇,成為了家家戶戶都知道的故事。可以說在當時應當是一場驚天動地的案件,讓人觸目驚心。歷史上是否真的有狸貓換太子這樁事?如果沒有,他的真相又是怎樣的?
  • 朱三太子到底是誰?為什麼有那麼大號召力,讓清朝如芒刺在背
    明朝的藩王遍布各地,因此清朝入關的初期,有了這些大明的後裔,也就有了抗清的旗幟,至少把反清復明的旗幟豎起來就可以拉起一批鐵桿粉絲去鬧革命了,所以最初的反清復明並沒有去考慮崇禎皇帝的太子。清朝最初運氣也不錯,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逼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又用劍砍了袁貴妃和女兒長平公主,與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同,崇禎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於是這三個兒子就活了下來,而李自成在得到皇三子和四子之後,並沒有殺他,而是好好養著,後來清兵入關,李自成也沒有殺掉皇四子,可能是想把燙手的山芋留給清朝吧。
  • 朱三太子晚年受審,康熙:你不是五歲就死了嗎?那就再凌遲一次
    會讓康熙如此痛恨呢?其實,這位老翁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擁有一個令康熙十分忌憚的身份,他便是明朝的朱三太子,崇禎帝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既然是老五,為何要叫三太子呢?這是因為崇禎帝有兩個兒子早就去世了,於是朱慈煥變成了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