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起底社交媒體:人為製造「反華網絡空間」

2021-01-18 參悟局


2019年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激進示威者將立法會和紫荊廣場的國旗換成黑色洋紫荊圖案旗,持續數小時用鐵籠車和硬物衝擊立法會大樓。玻璃牆、圍欄、電梯、消防、供電等系統損壞嚴重,滿目瘡痍……


這一日,東方之珠暗淡無光。

這就是前面的推文《溫柔的暴力》寫下的背景。

但是這條推文在推特上已經無跡可尋了。


8月19日,推特一紙聲明,936個帳號,統統「刪無赦」,另有20萬個帳號被關停。這些帳號為什麼會被刪除或關停?推特並沒有列出證據,但卻聲稱這些帳號被 「可靠證據證實」來自中國大陸或與中國大陸有關,並且都「不承認香港示威活動合理合法性」。


同一日臉書以同樣理由連封5個帳號、7個專題頁和3個群組。


三天後,8月22日,谷歌聲稱已於早些時候對210個油管(YouTube)頻道做了類似的關停處理。


四日之內,同樣的理由,同樣的做法,來自美國的三大社交媒體巨頭統一行動,背後意味著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三大巨頭關停的帳號都涉及什麼樣的具體內容。除了前文所示《溫柔的暴力》以外,推特及臉書在聲明中還列舉了一些被關停帳號的示例,比如這種:


▲這篇推文的圖片展示了激進示威者衝擊立法會,推文中表示,不希望看到香港出現暴力事件。


▲這條臉書呈現的是激進示威者使用汽油彈攻擊警署與警方對峙的事情,作者力挺阿Sir執法。


▲這條臉書用一組漫畫呈現「黃媒」報導裁剪事實的現象。


推特給出的刪號理由是:有「官方背景」,使用「殭屍帳號」及涉香港「假新聞」。臉書稱,自己的刪號理由參考了推特(based on a tip shared by Twitter);谷歌稱,刪號理由與推特和臉書聲明的一致(consistent with Facebook and Twitter)。


也就是說,在美國三大社交媒體巨頭眼中,這些都是「假新聞」!是「官方」使用「殭屍帳號」發布的。



2018年9月,牛津大學網際網路協會的兩位學者在論文中表示,經過他們的調查,推特上並沒有發現有自動化手段被用於散播有利於中方言論的跡象,反倒是有人利用機器人發帖在推特上大量製造反華言論。no evidence was found of pro-Chinese-state automation on Twitter. Automation on Twitter was associated with anti-Chinese-state perspectives…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推特上前100個最常發送與中國時政相關話題的帳號中,有71個帳號的推文由第三方自動化發帖平臺發出,其中35個來自一個日本的bot(受腳本控制)平臺,twittbot。

Seventy-one of the top-100 highest posting accounts posted all or almost all of their posts using known automation platforms: 35 used the Japanese platform twittbot.net...


這些帳號24小時滾動發帖、引用話題單一、轉發比例極高,且這些帳號的名稱、頭像、介紹、背景都存在相似性,而它們慣用的標籤之一就是#人權#。


他們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添加世界人權宣言、權利運動的網站連結,把自己打造成正義的化身,實則為了煽動反華情緒,以卑鄙的方式主導國際輿論話語權。


論文結論表明:微博上並不存在親華信息的機器人發帖情況;相反,用簡體中文在推特上發布的反華信息中,大量存在機器人發帖的情況,針對的就是海外華人和大陸用戶。


兩位學者認為,推特已被「殭屍機器人」佔據,日夜滾動推送「套路化」反華信息,人為構建「反華網絡空間」。


而反觀微博帳號,在超過81萬個微博帳號的154萬條評論中,只有145個帳號發過超過100個時政相關的帖文。

Out of the 815,776 unique users in this dataset of 1,543,165 comments, only 145 users posted 100 or more comments across the examined posts. 


根據其發帖規律、內容、來源,這些高頻發帖用戶並沒有使用機器人的情況,而且也沒有證據證明發帖的是虛假帳號。

Based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ir posting patterns, post content and post sources, these high-posting users did not appear to be using automation and there did not seem to be evidence that these were fake accounts.


這篇文章的樣本來源於微博和推特兩個平臺上的帖文及評論:文章選取微博上官方時政帖文下方的150萬條評論,以及110萬條使用與中國和中國時政相關標籤的推特帖文。

Findings ar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1.5 million comments on official political information posts on Weibo and 1.1 million posts using hashtags associated with China and Chinese politics on Twitter. 


同時,研究還選取了來自推特平臺的數據。兩位學者統計了2017年1月24日到2月5日期間最常使用的27個與中國相關的標籤。並根據這些標籤,選取了2017年2月21日到4月8日期間使用其中任何一個標籤發布的帖文。

All of the tweets made between 24 January and 5 February 2017 using one of these hashtags was collected. These tweets and their concurrent hashtags were analyzed to ascertain hashtags commonly used to post about Chinese politics. A final list of 27 of the most common hashtags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ssues was established. 


文章使用的分析工具是印第安納大學開發的一個叫做BotOrNot的軟體。



洛杉磯時報8月22日的文章中稱,有一位網名為「鷗鷺忘機」的中國臉書用戶表示自己的帳號在本周被註銷了。「我只是發布了一些反對暴徒、支持警察的動態就躺槍了。」



無獨有偶,BBC在8月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一名24歲的克羅埃西亞籍學生Luka的推特帳號也在此次的「淨網行動」中被關停了。根據推特19日披露的被關停帳號信息來看,這名學生有四條推特被打上了標記,而這四條推文說的是人工智慧、比特幣等一些黑科技的事,與香港毫不相干。


困惑的學生對推特說:「我不是中國特工。」「封推特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真是諷刺」。據BBC報導,Luka從未到過中國,所學專業也和信息安全相關。


Luka的父親Marin對BBC說,Luka正在面試與網絡安全和隱私相關的職業。他希望推特此舉不會影響兒子的求職進程。「任何一個僱主都會對新僱員進行詳盡的背景調查,即使我們能做出合理解釋,僱主也有可能認定Luka發的推文有問題從而拒絕聘用Luka。」


澳大利亞國際網絡政策中心(Australia’s International Cyber Policy Center)員工Elise Thomas對BBC說,在看了推特發布的被刪帳號信息列表之後,覺得這一次推特並不是非常準確。「其中一些帳號與(香港的)抗議活動根本沒有關係。」


就在今年6月,推特剛剛刪掉了4800個「有伊朗政府撐腰」的帳號,並在公開聲明中稱,被刪掉的帳號中有超過1600個帳號發布了近200萬條國際新聞動態。從這些新聞動態的外交和地緣政治傾向看,均對伊朗有利(global news content, often with an angle that benefited the diplomatic and geo-strategic views of the Iranian state)。



難道維護「自由民主公開透明」的網絡環境就是阻斷對別國有利的正面消息,留下對別國不利的消息在網絡上到處流通?


翻看報導不難發現,今年6月,美國政府剛剛針對伊朗實施了新一輪制裁舉措。


在上一屆也就是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俄羅斯被指通過操縱推特和臉書幹預美國政壇局勢,扶持川普上馬,這也就是至今看來仍然存在疑點的「通俄門」事件。2017年10月,事件尚在調查中,推特突然宣布不再接收任何來自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及其所屬帳號提出的廣告需求,表示和俄羅斯政客劃清界限。


今年6月,一家名為Project Veritas的保守派政治觀察機構在谷歌旗下的油管(YouTube)平臺發布視頻披露,谷歌在搜索算法方面做了不易察覺的調整,使搜索結果更有利於左翼政客。


2016年大選期間,有媒體就曾譴責谷歌通過「操控」搜索結果把對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不利的消息深埋。


2018年3月17日被衛報和紐約時報雙雙踢爆的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調查顯示,劍橋分析公司從臉書處獲取了8700萬名用戶的數據,以幫助川普和英國一個主張脫歐的政治團體,向特定用戶精準投放被贊助推廣的消息。這一消息嚴重違背了臉書一貫標榜的「中立」原則,一經發布,頓時引發強烈反響,連臉書的股價都大幅跳水。一周後,2018年3月25日,臉書聯合創始人和CEO扎克伯克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發布消息公開道歉。



以淨網為名,關停、刪減、標籤化特定內容,三巨頭總是「一邊倒」。


連西方媒體也給他們取了一個新外號——言論警察(Speech Police)



推特CEO多西說,「推特代表言論自由」。(Twitter stands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臉書聯合創始人扎克伯格說,「一切想法在此(臉書)交匯。」(a platform for all ideas)


谷歌也曾聲明,「想法的流動和信息的公開入口讓社群更活潑、國家更繁榮。」(the flow of ideas and open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the web helps communities grow and nations prosper.)

▲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網站報導截圖 / 從左到右依次為臉書、推特、油管負責人


三家機構的負責人都曾反覆申訴,我們基於中立平臺向用戶提供服務。


▲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網站報導截圖



針對此次衝著中國政府來的刪號事件,美國新聞網站VOX報導稱,這是美國三大社交媒體平臺第一次針對中國的肅清行動。


一方面對力挺香港警察的言論和帳號,統統「刪無赦」;一方面又默許「殭屍機器人」帳號大量散布反華的不實言論;同時,誤刪與香港問題毫無關係的帳號。


一向自詡「中立」的美國社交媒體平臺,到底該以何種面孔在全球受眾中立足?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關鍵詞:社交媒體;網絡輿情治理;網絡民粹主義;協同共治  美國網際網路技術研究領域知名學者克萊·舍基(Clark Shirky)如此評價社交媒體,「當科技變得無聊,其社會影響就開始有趣起來」[1]。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用戶量的不斷激增與功能的逐步拓展,社交媒體已經漸趨成為一種強大的文化、政治力量,開始有能力改變一些國內甚至全球性事件的走向。
  • 《柳葉刀》主編:西方借疫情反華令人生厭
    來源:環球時報英國《衛報》8月3日文章,原題:當前的反華浪潮掩蓋了西方抗擊新冠疫情的失敗在西方,以美國政府為首的政客對中國的攻擊變本加厲,大有新冷戰之勢。儘管(關於疫情)中國確實有問題需要回答。但是,相較中國科學家為我們全球了解這一流行病所作的勇敢貢獻,不應出現如此規模的反華反應。
  • 網絡評論藍皮書:社交平臺網絡評論更受喜愛
    編者按:2020年12月24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評論工作局發起,多所高校及媒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參與編寫。
  • 自由與安全:美國社交媒體監控模式剖析
    Facebook醜聞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當這個問題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政治生態融構在一起時,引爆了潛藏在隱私風險之上的巨大政治風險。斯諾登事件向人們揭示了美國安全機構長期以來對普通民眾實施的網絡監控,而Facebook事件則揭示了第三方可能利用社交媒體對網民隱私的侵犯。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自1994年曙光BBS站的建立,經由博客、即時通信、社交網站(SNS)、微博、微信,乃至人工智慧技術在移動媒體、新聞報導中的普遍應用,中國的網絡話語空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鋪陳、延展,「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公私聯結關係越發緊密,任何社會性話題都可能被公開地交流、討論和爭訟,形成「人人都是麥克風」的話語態勢。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最終調查結果表明,在害怕孤立、為維護已有社會關係網絡、考量「反駁行為」投入產出比等各種心理因素作用下,「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依然存在。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 社交媒體 大學生 【正文】 一、 前言 近年來,新媒體發展迅猛,網絡社區逐漸成為人民發表意見和觀點的平臺之一,網絡上的民意和網絡輿論對公共事件的發展進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進行網絡輿情監測成為了宣傳部門重要的工作之一。隨著網際網路用戶從PC端向手機端的轉移,社交平臺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 社交媒體或改變人類習慣
    社交需求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性,社交網絡藉助技術滿足了人類的原始需求,並且這種需求的表達方式長期以來呈現出極高的相關性和規律性。對於這種社交需求的規律進行探索,能夠更好地激發起人們在如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和互動。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基於行動網路技術,以用戶為節點的社交媒體,其獨特的傳播模式及其社會影響,成了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 與傳統媒體不同,社交媒體已經從單向的訓示模式轉變為協商、註冊和交談的模式。梵·迪克、德沃斯等學者從時空指向、雙方的控制程度及意義理解等層面考察了社交媒體的互動特徵。
  • 意甲20隊西方4大社交媒體粉絲排名詳情,尤文4項...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意甲20隊西方4大社交媒體粉絲排名詳情,尤文4項... 意甲20隊西方4大社交媒體粉絲排名詳情,尤文4項... 張愷在義大利 10-24 15:59 意甲20隊西方4大社交媒體粉絲排名詳情,尤文4項都是第一。米蘭3項第二,國米只在facebook上第二。前三名都是北方三強。
  • 人類逃不過鄧巴數字 社交網絡也一樣?
    「鄧巴數字」是一組衡量社交關係的數字,為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所提出。作為一名學者,鄧巴如今卻在矽谷聲名鵲起,軟體工程師和設計者紛紛將他們的想法建立在鄧巴數字之上。如Path創始人莫林就認為,人類逃不出鄧巴數字,其每個人最多只能添加150名好友的規則,就來源於此。
  • 吳世忠:對社交網絡發展與治理的思考
    深入研究社交網絡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優化和完善我們的政策,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網際網路管理和網絡空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球社交網絡發展態勢迅猛 社交網絡全球普及,亞太地區增長最快。2013年,全球社交網絡用戶數量將達到16億。美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主要國家普及率已超過40%。全球增長動力轉移至亞太地區。
  •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雖然如高低語境之分也是相對的,取決於比較的雙方,也是一個文化差異性光譜的兩極,但這一明顯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結構性二元對立框架深深地埋藏在跨文化傳播的理論範式和認識論層面,影響著後續多元媒介平臺上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比如,高低語境文化如何塑造了電子媒介空間中傳播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傳播的研究對象呈現出鮮明的個體主義色彩。個體作為文化模式的具身,活躍在文化衝突和文化適應的過程中。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2.1.1 社交媒體的概念定義     社交媒體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最早出現在一本叫《什麼是社會化媒體》[1]的電子書裡。作者Antony Mayfield(2006)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
  • 新冠系武漢研究所「人為製造」?港大前僱員再作妖,這次直接封號
    近日,閻麗夢公開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她稱新冠出自武漢研究所,系「人為製造」。這篇論文發出後,在涉華議題上曾經劣跡斑斑的推特和臉書等美國人民常用社交平臺立刻做出反應,將其列為虛假信息,貼上了警告標籤,並封其帳號。
  • 西方真的「新聞自由」?
    1776年,美國《人權宣言》闡述了新聞自由的核心:「媒體自由是自由的最重要堡壘之一,任何時候都不能受到政府的限制。」但事實上,按照西方的「把門人」理論,任何進入社會網絡的信息都必須符合「把門人」的利益。在掌握政治主導權之前,資產階級曾被封建集權勢力剝奪了話語權。所以在建國之初,資產階級在設計制訂國家制度時,全力保障新聞自由。
  • 社交媒體五大品牌,社交媒體哪個品牌好
    1、微信 微信,時下最熱門的聊天通訊軟體,騰訊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領域的看家產品,主打熟人圈的社交媒體,其朋友圈/微信紅包/公眾號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焦點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
  • 加拿大歌手為洩憤發表反華種族歧視言論,遭批後道歉
    然而,早些時候亞當斯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帖子是在說,由於「(那些)進食蝙蝠、在溼貨市場販賣動物以及製造病毒的貪婪的混蛋,他在(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演出被取消了。」他說,「整個世界都處於停滯狀態,更不用說成千上萬的人遭受這種病毒的折磨或死亡,除了『非常***感謝』外,我給他們的信息只有你要吃純素食。」
  • 社交網絡分析:中國SNS的三個價值維度(組圖)
    所以藉助於網際網路的社交網絡,將會讓世界更加緊密!」說這話的是美國著名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這家已在美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社交網絡之一。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人類互動和溝通需求的擴展,社交網絡和社交媒體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作為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社交網絡也在波濤洶湧中蓬勃向前。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那麼,社交媒體上的互動,究竟有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它面臨的挑戰又有著怎樣的根源?在本文中,我將結合學界著述和現實案例,進行詳細的討論。 我將首先利用Nicole Ellison和Danah Boyd等人提出的社交媒體分析框架,討論社交媒體的四大元素(用戶資料、網絡關係、信息流、信息收發)是如何影響用戶的互動行為和心理狀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