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開發出cfMeDIP–seq技術,最低僅需1ng血漿cfDNA就可...

2021-01-11 生物谷

2018年1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加拿大瑪嘉烈公主癌症中心研究員Daniel De Carvalho博士的領導下,一個研究團隊以血液樣本作為測試對象,將「液體活檢」、甲基化分析和機器學習相結合,開發出一種靈敏的基於免疫沉澱的測試方法來分析少量血漿循環遊離DNA(cell-free DNA, cfDNA)中的甲基化組(methylome),從而能夠在癌症的最早階段檢測它,並對它進行分類。這種測試方法稱為游離甲基化DNA免疫沉澱高通量測序(cell-free 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cfMeDIP–seq),用於在不使用亞硫酸鹽的情形下對血漿cfDNA進行全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1月1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ensitive tumour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using plasma cell-free DNA methylomes」。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703-0。


de Carvalho說,這些研究人員不僅描述了一種檢測癌症的方法,而且還有望能夠早在症狀出現之前,也是癌症更容易被治療的時候,更早地發現它。

de Carvalho說,「我們對這個階段的發現感到非常興奮。癌症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儘早地發現它。如何在血液中找到十億分之一的癌症特異性突變,尤其是在早期階段,簡直是'大海撈針'。這是因為早期階段,血液中的腫瘤DNA含量是最低的。」

通過分析表觀遺傳變化(具體指的是甲基化變化)而不是突變,這些研究人員能夠鑑定出每種癌症類型特有的數千個甲基化。隨後,通過使用大數據方法,他們利用機器學習構建出一種能夠識別血液樣本中癌症來源的DNA存在並確定哪種癌症類型的分類器。這基本上將這種「大海中撈一根針(one needle in the haystack)」問題變成了一個更容易解決的「大海中撈數千根針(thousands of needles in the haystack)」問題,這樣計算機僅需找到幾根針,就可確定大海何處有針。

這些研究人員比較了來自7個疾病部位(肺癌、胰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白血病、膀胱癌和腎癌)的300個患者腫瘤樣本和來自健康供者的樣本,並分析了血漿循環cfDNA的甲基化模式來追蹤癌症起源和類型。在每個樣品中,「漂浮的」血漿cfDNA與腫瘤DNA相匹配。從那之後,他們已經擴大了研究範圍,如今已對來自更多癌症類型的700多個腫瘤和血液樣本進行了分析和成功匹配。他們還發現對1~10ng血漿cfDNA也可成功地開展cfMeDIP–seq分析,遠低於開展現有的MeDIP-seq(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澱測序)分析所需的最低100ng DNA。

在實驗室之外,進一步驗證這種方法的後續步驟包括分析來自已在幾個國家中開展的大規模人口健康研究的數據,其中在這些研究中,血液樣本是在癌症確診前數月至數年收集的。再者,最終還需在癌症篩查的前瞻性研究中驗證這種方法。(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Shu Yi Shen, Rajat Singhania, Gordon Fehringer et al. Sensitive tumour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using plasma cell-free DNA methylome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14 November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703-0.

相關焦點

  • 利用針對血漿無細胞核小體的ChIP-seq鑑定細胞來源的基因表達基序
    利用針對血漿無細胞核小體的ChIP-seq鑑定細胞來源的基因表達基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2:07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Nir Friedman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Nature:基於DNA甲基化的早期癌症檢測
    作者:薄荷近日,加拿大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為此,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免疫沉澱的靈敏技術,以分析少量循環遊離DNA中的甲基化組。他們將這種技術稱為游離甲基化 DNA 免疫沉澱和高通量測序(cfMeDIP-seq)。事實上,這個研究團隊並不是第一個研究甲基化或其他表觀遺傳變化以檢測早期癌症的團隊。
  • 何川團隊開發出新型單鏈DNA測序技術
    何川團隊開發出新型單鏈DNA測序技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0 15:15:44 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開發出一種乙氧二羥丁酮輔助的單鏈DNA測序技術,可捕獲全局轉錄動態和原位增強子活性
  • 深度測序揭示血漿循環遊離DNA變體的來源
    Reis-Filho研究團隊利用深度測序揭示出血漿循環中游離DNA(cfDNA)變異的來源。相關論文於2019年11月2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 研究人員在對124例轉移性癌症患者以及匹配的腫瘤組織活檢和47例無癌症的對照的前瞻性研究中,確定了cfDNA和匹配的白細胞DNA的強度測序測定技術的可行性,該測定涵蓋了較大的基因組區域(508個基因;2兆鹼基;> 60000倍原始深度)。
  • 準確定量 TruSight Oncology 500 ctDNA 檢測中使用的 cfDNA—中文版
    單個 cfDNA 分子能在血流中循環 16 分鐘至 2.5 小時。這種短暫的生命周期導致特 定時間內血流中存在的 cfDNA 量高度可變。 由於沒有足夠靈敏的方法來檢測數量有限的 cfDNA,該領域的研究一 直很困難。隨著新一代測序(NGS)等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檢測靈敏 度並降低了起始量要求,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 Nature重磅綜述 |關於RNA-seq,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RNA-seq的發展和進步一直離不開技術發展的支持(溼實驗方面和計算分析方面),且與先前的基於基因晶片的技術比起來,獲得的信息更多、偏好性更小。到目前為止,已從標準的RNA-seq流程中衍生出多達100種不同的應用。
  • Nature Methods發布重磅結果:新測序技術——Ribose-seq
    為此,喬治亞理工學院和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測序技術,Ribose-seq。該技術可以鑑定和分析插入基因組DNA的核糖核苷酸,適用於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生物。這一成果發表在一月二十六日的Nature Methods雜誌上。研究人員利用這一技術在釀酒酵母的細胞核和線粒體DNA中,繪製了核糖核苷酸的完全圖譜,鑑定了核糖核苷酸插入的「熱點」區域。
  • 吳昊團隊開發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變化新技術scNT-seq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賓夕法尼亞大學吳昊實驗室開發了一種高通量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變化的新方法, scNT-seq(全稱single-cell metabolically labeled new RNA tagging sequencing)。
  • 單細胞RNA計數新技術Smart-seq3
    單細胞RNA計數新技術Smart-seq3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6 14:16:10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Rickard Sandberg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生物標記技術實現高復用的單細胞RNA-seq
    生物標記技術實現高復用的單細胞RNA-seq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4 14:40:2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Lior Pachter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利用DNA寡核苷酸標記細胞蛋白技術
  • 開發出CiBER-seq新技術,可同時分析細胞中的多達...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做到這一點,它讓任何人都可以對細胞(包括人類細胞)進行分析,並迅速確定基因組中所有調控特定基因表達的DNA序列。這種新技術簡化了一些直到現在都很難做到的事情:沿著細胞中的遺傳途徑回溯,以找到這些最終的調節因子。他說,「我們有很多向前工作的好方法。這是一種很好的逆向工作的方法,可用於弄清楚一些東西的上遊是什麼。我認為它在疾病研究方面有很多潛在的用途。」他補充道,「我有時會打個比方,當我們走進一間黑暗的房間,按一下電燈開關,我們就能看到打開的是什麼燈。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技術——CoBATCH並解析多...
    蛋白質和DNA相互作用的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seq)技術是研究表觀遺傳調控的一種重要手段,這項技術可在全基因組範圍內識別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互作信息,並能構建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從而加深我們對生命過程調控機制的理解。單細胞測序技術目前被廣泛用於研究發育與疾病相關細胞群體異質性和繪製細胞圖譜。隨著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正逐漸將生命科學研究推進到新的維度。
  • 不使用抗體的m6A測序技術開發成功
    不使用抗體的m6A測序技術開發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4 15:26:32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Kate D. Meyer取得一項新進展。
  • AJHG | 盧煜明教授團隊成功構建cfDNA片段化模型,揭示DNA片段化...
    已有研究表明,cfDNA的片段化並非隨機過程,DNASE1L3核酸酶與血漿中cfDNA的大小分布有關。相關研究已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AJHG)上,解決了有關此過程的此前未解決的問題,可能有助於優化當前的液體活檢方法,以及為血液基礎醫學檢測開發新方法。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核酸酶缺陷小鼠模型,探索了三種酶DNASE1、DNASE1L3和DNA片段化因子亞基beta(DFFB)的作用,建立了一個可以描述cfDNA片段化過程的模型。
  • Nature Methods測序方法 :可鑑定和分析插入基因組DNA的核糖核苷酸
    喬治亞理工學院和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測序技術,Ribose-seq。該技術可以鑑定和分析插入基因組DNA的核糖核苷酸。這一成果發表在1月26日的Nature Methods雜誌上。 研究人員利用這一技術在釀酒酵母的細胞核和線粒體DNA中,繪製了核糖核苷酸的完全圖譜,鑑定了核糖核苷酸插入的「熱點」區域。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Tn5轉座酶可與設計的銜接子在體外組裝,形成活性轉座體複合物。儘管Tn5轉座酶不可避免地會由於序列依賴性結合而產生偏倚,但這種轉座偏倚可以通過開發計算工具來糾正。ATAC-seq具有高效率和低細胞輸入要求的優點,但是其對不同類型樣品的適用性仍然受到限制。
  • 萬名中國癌症患者的血漿游離DNA檢測揭示中國癌症患者特異基因組特徵
    此外,ctDNA的可檢測性受到腫瘤大小和技術平臺的限制。考慮到這些因素,ctDNA和組織測序在提供有關癌症基因組的關鍵信息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儘管近年來發表了許多與ctDNA相關的研究,但對不同癌症類型的ctDNA的大規模分析仍然缺乏。
  • 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副主席盧煜明:cfDNA研究新突破,可用於...
    示意圖: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技術應用於特定富含血漿DNA的組織,包括肝組織(癌症檢測和監控)、胎盤組織(產前檢測)、淋巴細胞(器官移植檢測)和中性粒細胞(創傷、自身免疫疾病等引發的組織損傷檢測
  • 我,就是數據:高中生把數據編入體內,1公斤DNA 未來可儲存全球數據
    新智元原創 來源:cnet、sciencemag等編輯:金磊、張佳【新智元導讀】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需要4180億個1TB硬碟才能放下,若是把如此龐大的數據放到DNA上,只需 1kg DNA就夠了!最近一家公司將16G的維基百科存儲在了一個DNA分子上讓人驚嘆,DNA存儲已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興技術之一,「我,就是數據」時代即將來臨。
  • 解讀單細胞RNA-seq技術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仔細分析這些細胞如何單獨起作用,製造一個器官,為研究人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是,隨著科學家們不斷設計出的巧妙新技術,梳理每個細胞在許多複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這些挑戰都會逐漸消失。一系列事件當進入一個生日聚會時,大多數人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簡單的觀察,跟來賓交談。他們是誰?他們做什麼?他們來自哪裡?他們認識壽星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