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臺研院對臺交流不斷深入 走進臺灣田野調查

2021-01-09 廈門網

  臺研院青年學者與臺灣來訪的師生交流。(資料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陳翠仙 整理報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所)自從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對臺交流工作,致力於促進對臺研究、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推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當然,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兩岸關係、兩岸學術交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與臺灣社會各界的往來狀況與特點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今日,晨報邀請廈大臺研院副院長、教授張文生講述對臺交流的種種變化與故事。

  從隔絕狀態到密切交流

  張文生說,1987年,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在兩岸民眾的期盼下打開了,兩岸的學術交流也進一步發展。但是,由於臺灣當局的處處設限,20世紀90年代的兩岸學術交流仍以單向的交流為主,即多為臺灣同胞和臺灣學者來大陸的交流。「大陸學者雖然也有赴臺交流的團組,但組織起來仍較為困難,手續繁瑣,必須經由第三地(主要是香港)轉赴臺灣,不僅費時費力費錢,而且變數也多。因此,當時許多學者視赴臺交流為畏途。」

  這種狀況持續到2008年兩岸實現了直接雙向「三通」之後才發生巨大的改變。兩岸人員往來可以通過飛機直航、廈金「小三通」等方式往來兩岸,極大地方便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師生赴臺交流和調研。

  據統計,近年來,每年赴臺交流的廈大臺研院師生都超過了100人次,可以說是兩岸開放交流的直接受益者。與此同時,臺灣師生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參加各種形式交流的人數也成倍增長。

  從學術交流到廣交朋友

  早期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學者與臺灣之間的交流是通過學界的交流開始的。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交流的對象也擴展到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尤其是與民進黨等「綠營」政治人物的交流交往更為引人注目。

  「學院鼓勵師生廣交臺灣朋友,與臺灣各政黨人士打交道,包括『藍營』、『綠營』都有朋友。他們既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也是我們的朋友。通過對臺交流,通過廣交朋友,可以深入了解臺灣民眾內心的真實想法;通過田野調查,可以獲得第一手材料,更加準確地了解臺灣社會各方面的狀況。通過講座、訪談等交流方式,使廣大師生可以更了解一個真實的臺灣。」正是這種開放性的、多形式的、深入化的交流活動,促進了臺灣研究院師生對臺灣問題客觀與全面的理解和研究。

  張文生還介紹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1993年7月,謝長廷、蔡同榮、李慶雄、姚嘉文、劉文慶等民進黨籍「立委」來廈參訪,時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陳孔立在廈大接待了他們。雙方用閩南話交談,陳孔立還向對大陸了解甚少的這群「民進黨精英」介紹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共進晚餐時,雙方也是交談甚歡。在2000年六七月間,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為了拓展貿易、打開高雄市和廈門市的交流之路,曾提出赴廈門訪問,當時他還指出「高雄和廈門是一個國家領土上的兩個城市」,明確表示「憲法一中」的立場。此番言論引來民進黨內深綠派陣陣罵聲,陳水扁當局百般阻撓,謝長廷的廈門之行最終擱淺。

  從簡單接觸到深入交流

  兩岸關係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岸的信息交流日益頻繁而且便捷。廣大的網民、一般的學者均可通過網絡獲得臺灣的相關資訊,這也對臺灣研究的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深入臺灣社會,獲得第一手的信息,才能更加真切地了解臺灣、研究臺灣。

  正是兩岸關係大環境的變化,促使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更進一步思考和創新對臺交流的途徑。從2010年開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就在臺北租用住房作為駐點研究室。此後,又分別於2014年新增臺中和高雄駐點研究室,2017年新增金門駐點研究室,提供師生赴臺短期交流住宿、學習使用,讓理論研究進一步與臺灣本島社會實際相結合。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廈大與臺灣】系列 汪毅夫:臺灣研究的「陳氏定理」
    陳孔立教授在其學術名著《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裡論述清代臺灣從移民社會到定居社會的轉型,提出「大約在1860年前後,臺灣從移民社會過渡到定居社會」的論斷。陳老師的這一論斷應該可以稱為「陳氏定理」,它在臺灣史研究中有多重證據可資證明、又在臺灣史研究中可以用於解釋多種問題。在取證設論方面,陳老師在書中徵引詳備、論證周延。學生輩如我,想談談個人的理解。
  • 臺灣名嘴正妹朱珍瑤廈大讀研 笑談從選美到助選從政
    從本學期開始,廈大臺研院多了一塊成色十足的「正妹」招牌。曾參加過十餘項海內外選美大賽並有不俗成績的臺灣「選美皇后」朱珍瑤,如今就是廈大臺研院政治所的碩士研究生。  事實上,她曾以自己的「美力」幫馬英九、郝龍斌助選,還是新鮮出爐的國民黨黨代表。人物名片  朱珍瑤臺灣「選美皇后」,近年來獨闖臺灣政壇。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導讀: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或現場研究,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收集記錄一手資料的基本方式,也是分析社會、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礎。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農村調查文章,運用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費孝通先生上世紀30年代寫作的《江村經濟》,是田野調查的經典之作。
  • 回應臺中市長胡志強之邀 廈大成立學生棒壘球隊
    東方網4月7日消息:為回應臺中市長胡志強去年到訪廈門大學時特別邀請該校前往臺灣交流比賽,廈門大學六日在慶祝該校八十八華誕之際,正式宣布成立學生棒球隊、壘球隊。  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在成立儀式上致辭稱,體育運動是推動兩岸交流的重要手段,去年,臺中市長胡志強訪問廈門大學時曾特別邀請我校到臺灣交流比賽。
  • 魏小安談田野調查與田野工作
  • 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舉辦
    「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在南嶽舉行。詩人田野調查衡陽論壇現場。參加「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的詩人、藝術家走進南嶽。紅網時刻8月9日訊(記者 胡邦建 通訊員 李霞)尋找當代詩歌的未知性與自我啟蒙。8月3日至7日,「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在南嶽舉行。
  • 基于田野調查促進東北亞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郭躍在題為《俄羅斯人在琿春的社會互動與文化適應》的發言中表示,根據作者的田野調查發現,分析在吉林琿春的俄羅斯人的生活狀況,討論相關現象及作用,進而分析交流方式對東北亞區域一體化建設的影響。
  • 臺灣大學向「中研院」索取確診者信息遭拒 深夜發文請臺當局公開
    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遭拒,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該不該公布確診者足跡,一直為島內各界所關注,因為「中研院」出現群聚感染,臺灣大學先暫停與「中研院」的交流,校方深夜更進一步在臉譜網(facebook)表示,臺大僅過去兩周與「中研院」有接觸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人數高達732名,但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卻被拒絕了,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
  • 廈大與北京的校地情緣——世紀興國夢,科教架彩虹
    陳嘉庚聘任的十位籌備委員會委員最具權威的是蔡元培,籌委會推舉的首任廈大校長,是時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鄧萃英。廈大秉持「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闡揚世界文化」的辦學宗旨,與中國教育文化中心——北京,展開了學者交往、教育交流等一系列密切深入的往來。廈大國學院與北大國學門時間回到94年前。1926年的廈門大學,林文慶時任校長。
  • 臺灣經濟明年會好嗎?四成民眾這麼看
    臺灣經濟明年會更好嗎?據臺灣《遠見雜誌》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於「2021年臺灣整體經濟」略悲觀。有39.3%民眾認為「會變差」,較「會變好」的比例要高。在20~29歲族群對臺灣經濟前景「最看好」,但樂觀指數隨年齡升高而一路遞減。
  • 周瑟瑟詩集《犀牛》分享會暨詩人田野調查長治寫作計劃舉行
    他寫詩、寫評論,編輯民間詩刊,從事詩人田野調查,參加國際詩歌交流……他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就是一個詩壇,他在自己的世界中獨自創造、興致盎然。尤為讓人驚奇的是,我親眼見證了他在外活動中,見縫插針、旁若無人的手機現場寫作。其反應之神速、出手之快,恍然正是古人「寫詩急若捕星火」的現代版。而這些詩作,則大都如獲天機,靈光閃爍。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 盧暉臨:做田野調查,必須要有紮根基層的真功夫
    田野調查本來就是要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中去,有一些作者本身就是那個環境中的一份子,這個是具有優勢的。他可能是一個鄉村的小學老師,或者是公務人員,來寫他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一開始並沒有特意地設定門檻,這樣能保證群眾的參與性,也能保證題材的廣泛性。綜合所有稿件來看,很多投稿作者都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他們是普通的公眾,來自各行各業。
  • 傳遞真實中國需要「田野調查」
    30年前,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農村,一批美國學者的「田野調查」同樣受到關注。他們以山東鄒平為樣本近距離觀察中國,或查詢史料、考察鄉野,或對話官員、訪談百姓,再向西方世界傳遞了「改革開放的中國」。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兩國的學術交流率先活躍起來。其中,「互派留學生與學者」諒解備忘錄的籤署,打開了美國學者赴華「田野調查」的大門。但在試水的頭幾年,哪些文件和出版物可以看,哪些調查地點可以去,哪些數據可以收集,是否可以公開發表訪談資料……拉鋸磨合之下,中美雙方耗費了大量精力。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Fetterman)在《民族志:步步深入》一書中認為,「民族志是一種描述群體或文化的藝術與科學」,民族志學者「帶著開放思維而非腦袋空空進入田野」。費特曼還指出,與其他研究領域的學者一樣,民族志學者「一開始也會對人們如何行為和思考存在傾向或先入為主的觀念」。
  • 李家坑的田野調查
    2015年開始,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周靜書在馮先生建議下啟動《寧波傳統村落田野調查》創作計劃,廣邀著者,旨在以一村一書的方式為古村落建檔立案。目前,一至三批公布的18個村落寫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前列入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如何展開,哪些部分最值得關注?近日,記者跟隨李家坑村一書的作者吳瑞芳,去找了下「方法論」。
  • 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揭曉
    由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騰訊網共同發起的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12月22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揭曉。改革開放中的農民與農村研討會暨第二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頒獎儀式。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期待研究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收到更多「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的「三親」文章,鼓勵更多人開展田野調查、反映基層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右)為特別獎《中國農民工》作者楊志明(左)頒獎。
  • 「走進客家社會:廣東梅州田野調查實作研習營」在梅州順利舉行
    2009年7月23—26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梅州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局和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承辦的「走進客家社會:廣東梅州田野調查實作研習營」在梅州順利舉行。來自臺灣的臺灣大學、聯合大學、交通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央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等16所臺灣高校的47位碩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以及來自嘉應學院的十餘位本科生和部分青年教師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黃梅良同志參加了此次活動的歡迎晚宴。    7月23日,此次活動的開營儀式在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舉行。
  • 第六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在臺灣雲林舉行
    堯斯丹表示,熱忱歡迎臺灣朋友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尋找農業合作商機,也期待通過本屆論壇的交流探討和實地考察,學習和借鑑臺灣在現代農業和鄉村建設的智慧與經驗,相信在川臺兩地共同努力下,川臺農業合作交流必將提升到新高度、譜寫新篇章。
  •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研究,通過「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親身體會」的調查,撰寫著述,呈現都市和鄉村中人們的日常社會經濟生活,反映社會變遷中的各種現象、各類問題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