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部分的主要原理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認識論部分的主要原理

(一)實踐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1.實踐活動是一個以實踐主體(人)、中介和實踐客體(對象)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發展系統。其中,實踐活動的中介是指聯結主客體的各種形式的工具和手段,以及運用和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實踐主體和客體的根本關係:認識關係(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和實踐關係(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

3.實踐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實踐活動既能動地變革著客觀世界,又能動地改造著主觀世界。

4.實踐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環節:

(1)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2)實踐主體通過一定的實踐手段把實踐方案變成實際的實踐活動。(3)通過反饋和調節,使實踐目的、手段和結果按一定方向運行。

(二)能動反映論和直觀反映論的區別

1.所有唯物主義都堅持可知論和反映論。

2.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論。

它有兩個缺陷: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不能把認識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鮮明特點:第一,它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把實踐作為全部認識論的基礎,指明認識是主體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第二,它把辯證法貫徹於反映論。科學地說明了人的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把認識看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

(三)認識活動中的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

1.科學需要創新才能發展,科學創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理性因素在人的認識過程中起主導的作用:第一,指導作用;第二,解釋作用;第三,預見作用。

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和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像、直覺、靈感等也屬於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雖然不屬於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的發動與停止、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認識運動的飛躍上升起著重要的調控和調節作用。表現在:

第一,動力作用。列寧:「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第二,誘導作用。列寧:「認為只有詩人才需要想像,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積分的發現沒有想像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激發作用。

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亦有可能產生消極影響。要同非理性主義劃清界限。

認識論部分的主要原理

一、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2010年第34題第1、3問)

1.原理的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作用。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2.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堅持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同時,高度重視理論,特別是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反作用,指導實踐取得成功。

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2012年第1題單選)

1.原理內容: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其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感性認識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理性認識滲透著感性的因素;最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2.方法論意義:割裂兩者的辨證統一關係,就是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三、認識運動的不斷反覆和無限發展原理 (2010年第34題第1、3問)

1.原理內容:由於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於一個複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對於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

2.方法論意義:認識運動的反覆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四、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關係原理

1.原理內容:首先,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包含的:任何相對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絕對真理。其次,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可以辨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一個環節。

2.方法論意義:(1)反對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2)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也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對它的科學態度就是堅持和發展的統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體現繼承與堅持),又是與時俱進的(體現創新與發展)。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僵死教條或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這兩種錯誤傾向。

五、真理的具體性原理

1.原理內容:任何真理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特定範圍內,人的認識同特定對象的一致或符合。如果超出了這些具體限定,真理便會變成謬誤。

2.方法論意義:(1)真理是全面的、歷史的、有條件的。(2)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

六、真理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原理

1.原理內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同客觀的一致和符合,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

2.方法論意義:堅持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

七、真理和價值辯證關係原理(2013年第34題第2問)

1.原理內容:任何成功的實踐都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

2.方法論意義: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來源:跨考教育

相關焦點

  • 2015考研政治:馬原理認識論命題規律與命題趨勢
    一、命題規律本部分命題規律有如下特點:(一)命題形式:從單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辨析題、論述題、材料題、分析題、圖例分析題都出現過,考點最多,題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題,多數是主觀題。(二)命題內容:本部分的內容歷年都是命題的密集區,是歷年必考的章節是「馬哲」的三大核心章節之一,命題內容具有如下特點:主要是:1、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尤其是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係;3、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尤其是真理的特性;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5、認識論與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 教師招聘:哲學認識論原理知識點歸納_北京中公教育
    本文介紹教師招聘哲學認識論原理知識點歸納。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認識論原理1、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原理:【原理內容】(1)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它包括相互聯繫的三個方面:①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
  • 論宇宙認識之哲學原理
    我在《論錯誤的都卜勒效應》中,已經論述了宇宙中最常見的能量傳播形式——波,的一些特性,也對以前人類對聲波和光波的片面錯誤認識,進行了糾正和給出了正確的結論。在宇宙中,波是什麼?波就是一種宇宙中各種能量傳播的基本形式。
  • 生活與哲學主要原理方法論必背知識點
    2、【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和能動的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方法論)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 本體論和認識論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 專題十 哲學思想與唯物論、認識論
    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辯證關係原理【原理】: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第一階段,從洛克和康德的認識論開始,就已經在努力「推翻前近代的形上學的獨斷論」,這當然是指從經驗論開始的認識論反思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所帶來的「哥白尼革命」;第二階段,這之後的新康德主義的認識論,有意識地開始「調和『近代』構想中宿命性的主體主義(Subjektivismus)和客體主義(Objektivismus)的相互作用(Wechselspiel)[毋寧說是拉鋸戰],承擔這一近代的地平的守夜人的使命
  • 常識積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認識論即個體的知識觀,也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是哲學的重要分支。我國所認同並堅持的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的認識來源、認識能力、認識形式、認識過程和認識真理性問題的科學認識理論。
  • 進化論的認識誤區
    提起進化論,人們最先想到的通常是達爾文,因為在1859年11月,他創作的關於生物進化的劃時代的巨著《物種起源》出版,使達爾文成為進化理論的主要創立者。《物種起源》出版一個半世紀以來,進化生物學有了巨大的發展。但《物種起源》出版引起的爭論,至今也沒有完全平息下來。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研究懷疑論的視野似乎並無多大差異,人們如此堅信懷疑論的認識論本質,以致於認識論成了人們研究懷疑論最無需懷疑的堅固閾限,這樣在認識論的視野內,懷疑論在實際上就被作為「科學方法的懷疑」來研究,作為人類認識辯證法的構成來研究,認為懷疑「作為哲學概念,則是指一切皆須從懷疑開始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 把握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加深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認識
    而在這一系列理論闡發和創新中,尤以社會主義本質論最具關鍵性和最帶根本性,是其集中表現,居於最高最深的層次,起著引領統攝的作用。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正式表述,是鄧小平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原則,總結國內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教訓,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的理論問題進行長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成果。
  • 重新深入的認識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
    一般人都認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揭示了變化的磁場可以產生電場,但是,這種認識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統一場論【百度統一場論6版可以搜到】進一步指出,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其實也揭示了變化磁場、電場、引力場三者之間的關係。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地球危機和好奇心態對太空移民的促動符合哲學動機論的「等效原理」。(2)為什麼行星科學家對宜居性行星、或「雙胞胎地球」的搜索極感興趣?這與他們為地球人尋找「第二地球」、「第三地球」、「第N地球」的「潛意識」有關,科學家找到了越來越多「末來地球」的候選對象。
  • 什麼是歷史認識,所謂的歷史認識論,你知道是什麼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歷史的認識。歷史認識即歷史研究的本質所在,展現的是歷史觀及研究水平如何歷史學的成果是認識的成果,體現為關於知識的關於觀念的認識成果。在近代或現代意義上存在的社會人文學科,根本的問題都是認識論的問題。因此,歷史學的根本問題同樣是認識論的問題。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陶德麟著《〈實踐論〉淺釋》讀後以通俗而準確的方式詮釋毛澤東的哲學名篇《實踐論》《矛盾論》,是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大貢獻《淺釋》從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出發,指出認識論主要探討認識的來源、認識的能力、認識的過程、認識的真理性、檢驗認識的標準、認識的功能等問題,兩千多年來哲學家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覆探討,而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所闡發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才造成哲學認識論的根本變革,《實踐論》所要闡發的就是這個新的認識論,以解決中國革命的認識論問題。
  • 《皮亞傑文集》與發生認識論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發生認識論」,這一心理學理論具有顯著的跨學科特色,涵蓋哲學、邏輯學、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關於「認識(知識)建構的理論」。
  • 論生命和宇宙起源科學認識的未定性
    地球生命的起源存在很多種假說和猜想,我們將地球生命起源的學說概括為兩大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宇宙生命論、或生命外在論,第二種是地球生命論、或生命內在論。宇宙學家普遍相信生命來源於外太空的觀點。生命起源的「地球論」和「太空論」符合哲學起源論的「等效原理」,構成生命物質的胺基酸即可能從小行星和彗星在撞擊地球時產生,也可能通過早期地球自然的「米勒實驗」出現。
  • 2012考研政治輔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考點解析
    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孫佔河孫老師結合曆年真題認識論考點,為同學們總結了以下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回答了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它研究人的認識的本質和認識的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強調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 教資國考:高中政治知識點整理—認識論
    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辨證關係: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 量子力學理論與唯物認識論
    最近,有網友提出量子力學理論是我們傳統的唯物認識的一個革命,宣告了傳統唯物認識論的崩潰。認為量子力學理論已經重新構建了人與存在的相關關係,認為世界不在是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於我們的觀測才得以存在,即我們的感知影響著事物的存在。我們作為存在信息的接收者,存在就是表達在我們意識中的感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