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猝死的話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短短半個月內
廣東汕尾一員工在宿舍猝死
網紅博主飛機上心臟驟停去世
拼多多員工猝死
《巴啦啦小魔仙》主演心梗猝死
……
多起猝死事件上了熱搜
而這些熱搜的主角
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
其中43%的人在40歲以下
猝死,為什麼盯上了年輕人?
猝死為何盯上年輕人?三大導火索引爆
猝死,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但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謀已久」的。
許多平時看似健康的人,其實身體已有一定的病變基礎,比如潛在血管問題、心臟問題等,就像地底下的炸彈,給它一個導火索就能引爆。
這些導火索有哪些呢?
第一個導火索:熬夜
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是熬夜成自然。大批「00後」「90後」每天熬最晚的夜,用最貴的面霜。可是,要保養的,可不只是皮膚。
熬夜後,人的身體會疲勞,同時促進交感神經興奮性的增加。這時就有可能出現心慌。心慌往往就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心跳加快引起的,醫學上講叫心悸。
有時熬夜後,還會感覺心臟咯噔一下,醫學上叫早搏。
而最嚴重的情況,是當我們的興奮性過高時,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可能會出現痙攣,進而引發心肌梗死。而這種心梗,就有可能導致猝死。
有研究表明,睡眠在6.5-7.4小時的人群,死亡率最低。而低於4.5或高於9.5個小時,死亡率會倍增。
第二個導火索:酗酒
大量的喝酒會導致心肌嚴重的損傷,也會引起心率的增快、血壓的增高,引起心肌舒張功能的異常,甚至有可能會引發酒精性的心肌病。最嚴重的是可能增加猝死風險。
第三個導火索:情緒激動
現在的年輕人壓力不小,容易焦慮,甚至憤怒。在憤怒的過程中,人就可能引發一種心碎症候群的疾病,有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心血管系統發生急性改變。
研究表明,當人處於憤怒的情緒當中的時候,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是平時的4.7倍,而腦卒中的風險則是平時的3.6倍。
猝死前有哪些信號?
猝死看似事發突然,實則有跡可循。
如果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可能患了冠心病。心慌、心跳過緩、不明原因的疲乏也是猝死的重要前兆。
除此之外,若是出現眼前發黑、肢體麻木的症狀,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它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
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期體檢。
猝死的剋星:AED
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可攜式、易於操作的心臟急救設備,它能夠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通過快速電擊的方式終止心室顫動,操作簡單,非專業人員都能夠使用。
在龐大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當中,院外搶救生存率約為1%。心源性猝死搶救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
因為心臟驟停4分鐘後,腦細胞開始死亡,10分鐘後,能被搶救回來的人少之又少,每延遲1分鐘,搶救成功的機率約下降7%-10%。
心源性猝死患者應該儘快實施搶救措施,所以現場的心肺復甦和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除顫是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最有效的辦法。
上下滑動查看AED使用方法↓
AED使用方法
AED 的使用方法可以總結為:一開、二貼、三除顫。
首先是「開」:打開AED電源,按下開關按鈕,按照AED語音提示指導完成後面操作。
其次是「貼」:將裝置中自帶的兩個電極片分別貼在患者右鎖骨下方和左乳外下側,如AED上的圖所示。按照提示將電極線插入AED相應插口,AED開始分析心律。
接著就是「除顫」:如果AED發出建議電擊指令,在確保無人接觸患者情況下,按下放電鍵。
注意事項
1.若患者出汗較多時,在打開AED後,應擦乾胸部皮膚水分,保持皮膚乾燥。
2.在AED分析心律過程中,急救人員不得與患者解除,避免影響儀器分析結果。
3.如果AED分析不用除顫時,應繼續心肺復甦。
4.若患者有心臟起搏器,兩電極板與起搏器之間距離則不應小於2.5釐米。
科普知多D
AED是如何救人的呢?
心臟的跳動節奏由竇房結主導。當心臟電信號異常,就會打亂原本正常的節奏。要讓心律重新恢復正常,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心臟進行電除顫。
室顫時,心肌細胞的電活動相當紊亂,就像發生「暴動「,這時如果給心臟施加一注脈衝電流,仿佛一聲令下喝止所有電活動,令心肌細胞去極化,就能結束當下異常的心律,等待竇房結重新發放正常的「指令「。
而這一注關鍵的脈衝電流,來自 AED,自動體外除顫儀。它由兩塊電極片通過導線與主機連接。
打開電源,將電極片牢牢地貼在胸前的對應位置,接著,它會自動檢測心律,在 5~15 秒內判斷是否需要電擊除顫,並給出語音提示。
電極片一片貼在患者右胸上方、鎖骨下方,另一片貼在左胸靠外的腋前線。這樣,電流就能在兩個電極之間流經心臟了。
其實
猝死離我們並不遙遠
科普君提醒大家:
平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若是身體不適,及時就醫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原標題:《不到30歲的年輕人,為何會被猝死盯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