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實習生 厲安恬
美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展開一項研究,試圖通過人工智慧監測系統識別假釋人員的風險行為,尋找早期幹預的機會以減少再犯罪率,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普渡大學介紹,該項目預計為期四年,與美國印第安納州蒂珀卡努縣政府合作,由普渡大學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的教授馬庫斯·羅傑斯(Marcus Rogers)與助理教授烏米特·卡拉比耶克(Umit Karabiyik)領導。目前,項目獲得了美國司法部數百萬美元的資助。
美國司法部此前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州立監獄超過80%的罪犯在獲釋之後的九年中至少被捕一次。其中將近一半發生在獲釋後的第一年。
馬庫斯·羅傑斯認為,假釋人員重新犯罪率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正常社會中沒有歸屬感。「而以前那個犯罪群體願意接納他們,因此他們很快就會再度犯罪。」
從犯罪心理學出發,羅傑斯希望通過識別危險行為、壓力情境和其他行為及生理因素判斷個人再次犯罪的風險。為此,他和研究團隊招募了250位假釋人員參與實驗,其中125人將處在AI系統的監控下,其餘參與者將作為對照組。研究徵得了250位參與者的同意,他們的家人也知曉該項目。
AI系統包含一款智能手環,能夠收集佩戴者的壓力值和心律等健康信息。此外,每位參與者的智慧型手機也將用於信息收集。收集的信息類型多樣,例如參與者所處的位置以及他們可能拍攝的照片等。
馬庫斯·羅傑斯介紹,這些收集到的信息將被用來識別高風險行為、高壓狀態以及其他可能與再度犯罪關聯的個人行為和生理狀況。人工智慧系統每隔一段時間會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檢查,讓辦案人員能夠快速識別出可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人。
此外,該AI系統還可能為假釋人員重新融入社會提供幫助。烏米特·卡拉比耶克表示,系統可以為假釋人員推薦適合他們生活的社區和工作,從而使其感到舒適並降低再度犯罪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希望利用該系統實現兩個目標,一方面是確定導致假釋人員再度犯罪的因素,進而幫助社會工作者儘快識別可能再次犯罪的假釋人員。另一方面,他們將研究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更好地幫助假釋人員重新融入正常社會。
目前,這套AI監測系統正在開發過程中,按計劃將在項目開始後的第三年投入使用。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