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科大等專家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千龍網北京3月10日訊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教授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孫俊良教授,瀋陽金屬研究所馬秀良研究員,瑞士蘇黎世大學Walter Steurer教授合作,在Al-Cr-Fe-Si合金系中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
在合金系中發現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何戰兵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孫俊良、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沃特·斯陶爾合作,在Al-Cr-Fe-Si合金系中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晶體學報A卷》。
-
高熵合金相結構新發現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教授、武漢理工大學納微結構研究中心胡執一副研究員、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鶴教授、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教授合作,綜合利用準晶結構相似性的結構特點及高熵合金的設計判據,在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帶樣品中
-
北科大:發現高熵合金準晶結構
導讀:本文報導了Al20Si20 Mn20Fe20Ga20熔紡帶中含有近等原子合金元素的五元十次準晶(DQC),並對DQC的結構特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合金和DQC的構型熵均滿足HEAs準則,表明DQC具有較高的熵。該發現為發展高熵準晶提供了新的策略。
-
在聚合物準晶中捕捉到光——為雷射和傳感器的設計帶來新的可能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光局域化在無缺陷的二十面體的準晶中存在已經在理論上給予了預測,卻沒有被實驗所證實。在這裡,報導了製造出亞微米的不導電的二十面體的準晶以及首次直接通過實驗證實並觀察到無缺陷的準晶中的內在的光局域化。這一結果是在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內在不同的雷射波長下於時間解析度的測量條件下獲得的。
-
...訪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測試中心主任孫建林教授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測試中心主任孫建林教授這樣告訴記者。為了發揮「示範」作用,實驗測試中心堅持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綜合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教學體系構建,「材料科學與工程虛擬實驗室」研發,國家實驗室與計量資質認證認可,大學生科技活動平臺建設,舉辦多種培訓班和技能大賽,接待國內外同行參觀、高校學生實習等方面獲得了良好的建設效果和示範輻射作用。
-
準晶雙層石墨烯研究工作簡單的介紹
清華大學物理系周樹雲帶領的研究團隊,選取30°扭角形成的準晶雙層石墨烯作為具有非公度結構的典型代表展開研究,在電子結構中觀察到獨特的鏡像狄拉克錐,揭示了描述層間耦合作用的更普適的新機制。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1]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周樹雲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朱駿宜教授,第一作者是周樹雲研究組的姚維同學。本文對這個準晶雙層石墨烯研究工作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
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範華昊副教授與國內多家團隊合作發現...
新冠病毒肺炎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重大傳染病,截止北京時間11月25日,新冠病毒已造成全球超過5890萬例人感染以及130餘萬人死亡。多篇報導發現新冠病毒核酸可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哺乳期婦女的乳汁中檢出,引發人們對母乳餵養安全性的擔憂。
-
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該研究成果於9月9日在線發表於近期,我校生物與農業研究中心、化生學院、融創院及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萬向元教授團隊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年,在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ZmMs7的分子調控研究及植物通用顯性雄性不育系統的建立與應用評估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以色列科學家因發現準晶體獲2011諾貝爾化學獎
核心提示: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因發現準晶體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準晶的發現對傳統晶體學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它為物質微觀結構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為新材料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
武漢大學袁聲軍教授:揭示雙層石墨烯準晶花樣
當扭轉的角度為30度時,雙層石墨烯組成具有十二重旋轉對稱性的準晶結構。但由於準晶缺乏空間平移對稱性,很多基於能帶理論的研究方法很難直接應用,這使得對近期實驗上製備的雙層石墨烯準晶進行理論研究充滿挑戰。最近,武漢大學袁聲軍教授團隊,運用該小組發展的針對複雜量子體系的緊束縛傳播方法(TBPM),研究了由超過千萬個原子組成的雙層石墨烯準晶,並且提出了一系列周期性近似結構。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2019年度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已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產生,1月11日在北京揭曉。
-
【科技日報】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8日下午2點,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方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
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院士團隊、邢獻然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下簡稱「重大項目」)資助名單,我校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和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邢獻然教授團隊牽頭的「固體結構的化學調控與功能強化」項目獲得重大項目資助。
-
雲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教授邀約做客直播間
科技大學教授介紹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郭漢傑郭漢傑教授簡介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科技大學鼎新學者;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師德先鋒;高端金屬特種熔煉與製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冶金物理化學課程負責人;中國金屬學會特種冶金學術委員會委員。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新聞—科學網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