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系統戰略首發:你和你的馬奇諾防線,我和我的諾曼第登陸

2021-01-12 風吹物浪

作者|蔣傑升簡稱|單蔣讓你們蕩起

「歡迎你(11月)20號再來訪問一次」。半個月前,任正非歡迎的是《明鏡報》Georg Fahrion,而歡迎其提的那個問題是,從11月20日開始華為還能不能用Google的產品(Google Mobile Services,簡稱GMS)。

但還沒等到Georg Fahrion再次提問,今天(11月19日),外界卻等來了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再一次延期90天實施「實體清單」禁令的消息。當然,華為並不等待是否將被臨時解禁。

所以,明天(11月20日),華為將直接拋出鴻蒙作業系統(Harmony OS)整體戰略。因為就在此時,向後替代谷歌GMS、向前兼容Harmony OS的華為HMS剛好到了一個開始收穫的季節。

外界注意到,同樣也是今天,從安卓綠色聯盟更名為軟體綠色聯盟的第二屆開發者大會在京揭幕。議程表顯示,華為至少四名嘉賓的演講大都涉及華為移動服務(Huawei Mobile Services,簡稱HMS)和鴻蒙作業系統(Harmony OS)。

這意味著,當華為線上開發者活動、海外開發者活動繼續推進的時候,與鴻蒙系統直接相關的華為HMS國內開發者活動按照既定的路線也走在加速的路上。

現在,拋下美國商務部以及谷歌是否長期「拉黑」華為這一變量,鴻蒙系統準備到了什麼程度?什麼時候可以跨終端規模化商用?跨終端規模化商用將會走出一條怎樣的行進路線?期間鴻蒙系統的逐一落地是否將遭遇傳說中的「馬奇諾防線」,鴻蒙系統還將選擇怎樣的終端設備實施驚天一躍的「諾曼第登陸」?

大概可以說,當鴻蒙系統早在2012年被敲下第一行代碼的時候,它已立下了繞開具體終端平臺直達全場景智慧生活&工作體驗的星途仰望;當明年2月2020華為開發者大會(HDC2020)和2020華為中國生態大會提前並連場舉行的時候,鴻蒙系統必有一場跨過千難萬險並抵達萬物網際網路時代的「諾曼第登陸」。

多終端落地:系統初熟的時刻

今年8月9日,在2019年度華為開發者大會(HDC2019)上,此前已被放風的鴻蒙系統得以首發。這是史上第一個基於微內核、直接越過單個設備平臺的下一代作業系統,即為跨終端平臺和萬物網際網路而生的全場景分布式作業系統。

這意味著,鴻蒙系統即刻可在部分智能終端設備上商用,在極端情況下也可在智慧大屏、智能音箱、智能手錶、智能車機、PC、平板、手機等多終端上使用。正是這樣,首臺搭載鴻蒙系統的榮耀智慧屏同時發布,接著華為智慧屏也發布了。

不過,就像歷史上所有的PC作業系統或者行動作業系統一樣,初次商用的鴻蒙系統顯然是青澀的——在用戶眾多吐槽聲中,鴻蒙系統直到近日更新之後才能支持安裝來自非應用商店的電視大屏安卓APP。

那麼,問題來了?預計鴻蒙系統什麼時候可以被搭載到除智慧屏以外的多終端上。這裡先給出一個預測性結論:時間短則首發之後的半年左右,時間晚則首發之後一年半。這是屬於鴻蒙系統在多終端規模化商用的初熟時刻。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系統級軟體,即便是Harmony OS1.0版,其首發之時即是初熟的,而不熟或者不怎麼熟的則是:其一可能是運行鴻蒙系統所需但又非華為出品的不同處理器平臺(ARM、RISC-V、X86)還沒來得及相互適配好,其二顯然是圍繞鴻蒙系統平臺的應用程式們(Apps)大都還沒有準備好。

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鴻蒙系統也將像其它作業系統一樣發布,啟動開發者活動、敲定合作夥伴並引導一批軟硬體應用。但,鴻蒙系統的特殊性就在於它從一開始就在非正常環境中倒計時發布和落地。

事實上,2018年12月,孟晚舟事件突然意外發生,華為馬上就意識到接下來的情況不妙,於是華為隨即轉入其特有的「戰時時期」。這就是任正非所說的「調集了幾千專家」回來「補洞」和2019年春節期間華為「5000多人加班」。

那麼,這其中涉及到加快鴻蒙系統首發和落地節奏的,華為必然臨時啟動了平常並不多見的三大服務中臺,分別是服務不同處理器平臺的中臺、服務境外HMS開發者的中臺和服務國內HMS開發者的中臺。

截至今天,當亞太區、中東北非區以及波蘭、葡萄牙等歐洲區,當廈門站、北京站以及第二屆軟體綠色聯盟開發者大會,當HMS線上開發者活動逐一鋪開,當下接入HMS應用數理應不是8月9日華為所披露的超過4.3萬個,而是更多。

這就是說,以華為「戰時時期」的「急行軍」速度,鴻蒙系統搭載到多終端使用的預計時間實際上不會太久,正如任正非說鴻蒙系統完全流暢也「不需要兩三年」。因此,鴻蒙系統的初熟時間就是首發之後的半年到一年半之間。

智能手錶站:突破馬奇諾防線

既然鴻蒙系統首發之時已經搭載到了智慧屏上,既然鴻蒙系統的初熟時間也是可以預期的。那麼,作為鴻蒙系統的操盤手,華為接下來會怎麼來確定鴻蒙系統在不同終端的使用順序,鴻蒙系統還將如何突破可能存在的「馬奇諾防線」?

早在8月9日,鴻蒙系統發布的時候,餘承東PPT披露了鴻蒙系統的迭代歷程及終端路標:2019年,Harmony OS1.0版本用於智慧屏;2020年,Harmony OS2.0版本用於PC、智能手錶、智能手環;2021年,Harmony OS3.0版本用於智能音箱、智能耳機;2022年,Harmony OS更新版本用於VR眼鏡和更多設備。

問題來了,鴻蒙系統第一個落地的終端設備為什麼是智慧屏而不是其它?

智慧屏的前身是智能電視,但電視作業系統不存在所謂的壟斷者,當華為將鴻蒙系統首先用於智慧屏的時候,Android TV、Tizen TV、Web OS、Apple TV等背後的作業系統廠商幾乎不會有什麼想法,更不可能試圖公開阻擾。

放眼國內,5G網絡當下還在鋪設之中,買了智慧屏的用戶大多並沒有將其與華為其它終端標配。因此,用戶最先「看」到的是其「電視」的一面,而其「智慧」的一面並沒有被充分發現——是的,用戶吐槽不斷。這雖不是華為的初衷,但當外界認為智慧屏沒有一炮打紅的時候,也就放鬆了對鴻蒙系統商用的警惕。

手錶作業系統領域,更不存在壟斷者。於是,當華為將鴻蒙系統用於智能手錶時,就更不容易碰到阻力。智能音箱原本就沒有作業系統,華為將鴻蒙系統用於智能音箱時,誰也不會說一個「不」。PC領域雖然是一個高敏感地帶,但當華為被禁用最主流的Windows時,鴻蒙系統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用於PC,但考慮到PC的生產力工具平臺屬性,華為不會過早地將一個青澀的鴻蒙系統用於PC。

因此,智慧屏之後,第二個用上鴻蒙系統的,PC、智能手錶、智能音箱、智能車機都有可能,不會有嚴格的先後之分,但會有不同的意義。最具裡程碑意義的是華為PC搭載鴻蒙系統。不過,鴻蒙系統用於PC時,OS既改寫不了PC作業系統的江湖版圖,PC也不是足以支撐IOT大盤的那個終端。

但,當鴻蒙系統用於智能音箱時,那麼音箱則是全球第一個搭載OS的音箱,也很可能改變全球音箱市場的戰場態勢;而當鴻蒙系統用於智能手錶時,它將是鴻蒙系統跨終端落地的第二個裡程碑——這不只是繼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後的第二種現象級消費電子,也將是足以強力支撐華為IOT大盤的全新品類旗艦終端。

當鴻蒙系統同時用於除華為手機之外HiLink「8」系帶屏設備時,意味它成功繞過了作業系統們既往圍繞單設備平臺所作的布防,而當華為智能手錶接捧華為手機一炮而紅時,這一代0S們和它們的Apps/Webs無意或有意混編而築的「馬奇諾防線」已不攻自破。

全球版手機:啟動諾曼第登陸

當Harmony OS3.1版或者Harmony OS4.0版出現之後,鴻蒙系統的終端應用路標被鎖定在「VR眼鏡和更多設備」。在這裡,VR眼鏡或者智能耳機通常不使用觸控交互,那鴻蒙系統用於這些設備原則上只有象徵意義,而並無多餘實際意義。

那麼,這是不是說華為此前口風180度大轉彎所說的鴻蒙系統不是為手機準備的?當然不是——它也是為手機而準備的。否則的話,鴻蒙系統所稱的全場景分布式作業系統就等於空談,華為描述的全場景智慧生活&工作體驗也將是個缺憾,它也將沒了2012年被敲下第一行代碼時立下的那個星途仰望。

但一個問題是,谷歌可能也可以對華為繼續禁用閉源的GMS,但幾乎不可能不讓華為繼續使用開源的Android OS,那麼華為似乎也找不到在手機上使用鴻蒙系統的理由,此時的華為還能怎麼辦?

簡單地說,也不會涼辦。當鴻蒙系統在手機上著陸的時候,既是鴻蒙系統挺進萬物網際網路時代的「諾曼第登陸」,也是鴻蒙系統生成花樣全場景智慧生活&工作體驗的成人禮。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鴻蒙系統將實施其既定的「諾曼第登陸」。

其一,當搭載HMS全家桶的華為全球版手機,在歐洲市場和中國本土以外的亞太國家和地區銷量回升到谷歌禁令之前的水平或者以上,鴻蒙系統極有可能在華為手機上著陸。這很可能發生在鴻蒙系統首發一年半左右的時間,但國行版手機與全球版手機首用鴻蒙系統的時間可能不一致,其中之一也可能提前一點。

其二,當華為和谷歌雙方達成另一種不可預料的默契,Harmony OS和Fuchsia OS之間內核層彼此兼容,華為手機將在從容不迫的時間窗口從Android OS轉移動到Harmony OS。這雖然是低到忽略不計的一種概率,但不能絕對排除。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的「諾曼第登陸」,谷歌幾乎不可能予以抵制;但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的「諾曼第登陸」,谷歌在不歡迎的同時,相應地也會提前應對。而最為明顯的是,在美國商務部推遲強制實施「實體清單」禁令的過往三個月當中,華為一些重磅機型事實上並沒有被谷歌GMS予以解禁。

那麼,谷歌這樣的應對或者阻礙對華為有用麼?有,華為無非是在海外尤其是歐洲市場階段性地少賣幾臺手機,華為無需付出更多不可控的代價,僅此而已。

不僅如此,鴻蒙系統那張最致命的底牌是,除了它自己的微內核之外,還兼容Linux內核和Lite OS內核。兼容Linux內核就意味著它能將現有Android平臺應用一併兼容;兼容Lite OS內核就意味著它能將華為此前那些「8」系終端一併帶上。因此,面對鴻蒙系統環環相扣幾無破綻的進逼,谷歌和它的Android OS及其GMS只有干著急的份——幾乎所有像樣的抵制都將毫無例外地潰不成軍。

最後,補充一條涉及鴻蒙系統的又一動態:

11月14日,華為高級副總裁彭博(Vincent Pang)在接受BI採訪時稱,華為將在未來6到9個月內決定是否將鴻蒙作業系統遷移到智慧型手機上。

所以,鴻蒙系統大概可以說的是,向來禮貌性上岸,奈何「諾曼第登陸」。

提示:我們不生產文字,只是高可信度的搬運工。互動交流加關注或者私信。聲明:世界上只有一個風吹物浪和它的原創出品,任何形式的摘編抄襲複製是風吹物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凡違者,雖遠必究。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真的一無用處,完全是個擺設嗎?
    戰爭是你是我活的殘酷鬥爭,法國人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無非想藉助堅固工事保存有生力量。君不見2003年伊拉克戰爭,在各方面均佔有絕對優勢的美軍落地後的首要任務便是挖築工事,很多戰壕又高又大。但工事僅僅是基礎,還有更重要的軍事應變能力。
  • 川普的馬奇諾防線
    這麼說並非聳人聽聞,川普試圖用「中國禁行令」 打造讓美國高枕無憂的 「馬奇諾防線 」,而「馬奇諾防線」 是個什麼下場,很多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 是法國在二戰前在法德邊境修建的防禦工事和布置的武器裝備。二戰爆發後,德軍沒有對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做正面進攻,而是從荷蘭和比利時的平原繞道進攻法國。法國無力招架德軍的閃電戰,開戰一個月就投降了。
  • 盤點全球沒用的軍事防線:馬奇諾防線成代表,長城也上榜
    其實就從馬奇諾防線的天然屏障和鋼筋混凝土等角度來看,確實也有一定說服力,德國在二戰爆發前就已經針對馬奇諾防線建造了800mm口徑的重型古斯塔夫列車炮,只需要一顆炮彈,就會出現一個足球場般大小的彈坑,但即使已經有了威力如此強大的車炮,在德軍看來還是難以正面進攻成功,而且德軍士兵的戰損率會很高。
  • 聞名於世的馬奇諾防線為什麼沒有擋住德國的鐵甲集團?
    二戰是世界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個時期,也是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對於法國來說是一個極度尷尬的時期,法國在一戰結束後為了防止德軍進入東北邊境地區構建了一處名為馬奇諾防線的超級防線,但是沒想到馬奇諾防線表面看起來堅固無比實際上沒有多大的作用,馬奇諾防線的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 二戰的真相:修建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到底圖啥?
    不僅如此,馬奇諾防線的火力也十分強大,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其炮火指揮系統相當先進,其活動炮塔可以360度旋轉,可以向任意方向的敵人發動攻擊。在敵人進攻時候,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觀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潛望鏡觀察敵情,並向工事內部的炮兵指揮部報告。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馬奇諾防線,消極防禦的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展現了防禦戰的優勢,防禦方憑藉塹壕、鐵絲網和重機槍構成的防禦陣地往往能對進攻方構成巨大威脅。一戰結束之後,為防禦德國的復仇,法國根據一戰的經驗修築了一條號稱歐洲最堅固的要塞防線一馬奇諾防線。 然而在1940年,當納粹德國的鐵蹄再次踏上法蘭西的國土之時,馬奇諾防線並沒有發揮法國人預想中的作用,原因在於德軍主力突破阿登高地,遷迴繞過了馬奇諾防線,使其失去了作用。
  • 法國:耗資50億建馬奇諾防線!德國:你以為我會從防線上攻打你?
    馬奇諾防線,是世界上都舉世聞名的一道防線,其耗資之巨,修建規模之大,耗費人力之多,也是首屈一指的。這麼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防禦陣地,卻因為一場偷襲而化為泡影,怎麼看它都是一個擺設了。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一個防線會在短短幾天就被攻克了呢?
  • 法國人經營多年的馬奇諾防線是怎樣的存在?
    馬奇諾防線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禦戰線1929年開工,1940、和混凝土的工事,一度讓人們認為這是一條沒人能夠通過的防線。
  • 馬奇諾防線,是一個笑話,或是二戰時期最牛的防線
    回顧二戰的歷史,法國耗時耗力建造的馬奇諾防線一直被大家認為是個天大的笑話,本以為固若金湯的防線卻絲毫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德國士兵輕易地繞過了這道豪華防線,接著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就佔領了法國,由此看來,這道防線的確是一個重大的失誤,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法國不相信馬奇諾防線有弱點,堅信不會被德軍攻破,結果悲劇了
    馬奇諾防線是一條全長390千米,法國為抵抗德國進攻耗資50億法郎建立的巨大防線,這個號稱全世界最堅固的軍事防線,卻有個致命的破綻,曾有能人志士向法國政府提過,但是卻被法國政府無視了,因為他們不相信馬奇諾防線有什麼弱點,結果呢,當然悲劇了,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直逼巴黎,並很快攻佔巴黎,法國投降。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究竟有什麼弱點?
  • 「馬奇諾防線」當年沒有用,那些轉不動型的舊思維如今也一樣
    在網際網路時代、數位化時代、智能化時代,企業管理者面對轉型,還要用過去的舊思維構築企業的「馬奇諾防線」,你發現最終傷害的可能是自己。導讀:著名學者、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院長、聯合創始人曹仰鋒,從2009年開始參與「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評選。
  • 話說二戰:馬奇諾防線很強大,卻有「巨大漏洞」,實際沒有修完
    【話說二戰】在第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投入非常高昂代價而研發出來的武器裝備被證明,實際上是想多了,面對真正改變戰爭形式的武器和戰術,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馬奇諾防線就是這樣的存在,不過實際上這條防線有著「巨大漏洞」,而且實際上也並沒有修完。
  • 《海狼》攔截封鎖 鑄就你的水上馬奇諾
    在這種背景下,一條長約700公裡,耗資近50億法郎的軍事防線建成了。這就是以當時法國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其諾的名字命名的聞名於世的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建成於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長達700多公裡。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個,開挖地下坑道100公裡,大小碉堡則有1533個之多。
  • 二戰堅如磐石的馬奇諾防線一夜間土崩瓦解,難道是馬奇諾坑了法國
    ,在上面消極防禦的思想影響下國會通過了這次議案,定名為馬奇諾防線,全部由鋼筋混凝土工事構成,混凝土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工事周圍有無數個鋼板護頂的碉堡和永備火力點,配備有各種重型輕型火炮和輕重機槍,防線內部修建了道路、橋梁、甚至鐵路、醫院、食堂、彈藥庫、發電設備等,整個馬奇諾防線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建築工程水平,修了大概五年左右,耗資50億法郎相當於法國20年的總國防開支,為了不讓德國人不能跨國邊境線可謂煞費苦心
  • 普通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可以繞過,為什麼法國還會花巨資修建?
    於是,法國一些保守派開始鼓吹堅固的永備防禦工事和要塞的優越性,這其中的代表就是陸軍部長馬奇諾(馬奇諾防線以他的名字命名),並且認為強大的炮火掩護下,能夠給攻擊部隊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法國的另一派則更是傾向於加強武器上的裝備,並且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只要德國再次進攻法國,就直接跨過萊茵河,然後進攻德國。但是法國的軍事高層最終選擇了建築防線,而馬奇諾防線計劃應運而生。
  •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史達林防線」,結局十分悽慘
    耗資50億法郎建造的「馬奇諾防線」是二戰前世界上最堅固的大型防禦工事之一。可是,由於德軍主力從阿登山脈突破到「馬奇諾防線」後方,導致該防線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成為法軍作戰思想落後的體現。 其實,在蘇聯境內,也有一條類似「馬奇諾防線」的築壘地域。
  • 馬奇諾防線,是個人都知道能繞開,為何英法還是讓德國鑽了空子?
    馬奇諾防線,是二戰之前法國在德法邊境修築的一條長達數百公裡極為堅固的防線,整條防線上的防禦工事均是有鋼筋混凝土構成,號稱是「不可逾越的防線」!然而馬奇諾防線僅僅覆蓋了德法邊境接壤地區,卻沒有完全覆蓋法國東北方向與盧森堡、比利時接壤的地區,這是這一防線存在的明顯漏洞。
  • 二戰時期,德軍如果硬剛一波,能否擊破馬奇諾防線?
    這套思想單純強調火力掩護下的固定防禦,而忽視了部隊的機動作戰,於是法軍在作戰條令和訓練大綱中要求部隊儘量避免與敵人發生遭遇戰,應儘可能利用預設防禦陣地的強大火力打擊來犯之敵。在條令和訓練大綱的引領下,法國人將"完全防禦"思想與現代技術結合後,就造出了「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
  • 華為明日公布鴻蒙戰略,鴻蒙系統已具備商用條件
    11月19日消息,華為高級副總裁 Vincent Pang 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回應了大家關心的鴻蒙系統問題,他表示目前鴻蒙系統進度已具備相應的商用條件,華為公司目前正考慮是否推出搭載鴻蒙系統手機。鴻蒙國產作業系統商用華為董事長梁華在第二屆全球科技大會上也談到了鴻蒙系統的問題,他表示,華為公司將在11月20日對外公布鴻蒙相關的整體戰略。
  • 二戰法國擁有馬奇諾防線,堡壘堅固四通八達,為何僅抵抗一個多月
    而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入侵,在一戰後開始在德法邊境修建了一條令後世驚嘆的馬奇諾防線。只是這個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修成的馬奇諾防線,並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開始建造,歷時12年,耗資50億法郎,防線主體有數百公裡,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和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