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李韻日前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成都商業街新近發現一戰國墓葬,初步確定為一處古蜀開明王朝晚期(約戰國早、中期)的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距今約2500年。
此次發掘的大型戰國墓葬為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墓坑長約30米,寬約21米,面積約600餘平方米。墓穴為東北——西南向,共發現9具船棺,8具木棺,均由整木刳鑿而成。葬具下墊有縱橫交錯的枕木。專家推測,整個墓坑若不損壞,葬具總共應超過30具。墓坑現存葬具除7具外多數被盜過,或在漢代遭到損壞。其中保存完整的兩具大型船棺均長約10.3米,最寬約1.6米,棺高一個約1.75米,一個約1.88米。這兩具船棺中各發現人骨一具,和其他船棺一樣均是二次葬(木棺均為一次葬,為殉葬)。
通過對已發現的17具葬具的清理髮掘,共出土銅器、陶器、漆器、竹木器等重要文物數以百計。其中僅陶器就有戰國早、中期常見的深腹圈足豆、圜底釜、尖底盞、平底罐以及帶蓋的雙耳甕等,在每個雙耳甕中還發現有不少的糧食遺骸和果核等。陶器製作精緻,保存較為完整。銅器種類有矛、戈、削刀、帶鉤以及印章等,有的銅器上還發現有刻劃符號。在出土的隨葬器物中,大量精美的漆器顯得更為耀眼,其色彩亮麗,紋飾斑斕,種類繁多,更是四川戰國漆器中僅見之精品,有耳杯、案、器座、梳子、圓盒、琴、瑟、編鐘(磬)架子以及大量的木器構件等。另外,隨葬器物中還有竹編器,如席、筐、籃等。
專家認為,在成都城市的中心部位發現戰國時期大型墓葬尚屬首次;整個墓葬規模宏大,下為墓坑,上有地面建築,結構極為講究,在長寬各達二三十米的大坑內並列陳放眾多船棺、獨木棺,且葬具下鋪墊橫木的喪葬方式在國內屬首次發現;長達10米以上、最大直徑1.7米以上的用整木鑿成的獨木棺葬具,規模堪稱全國之最,數量之多、體量之大,前所未有。
從已知的墓葬情況推測,該墓地應是古蜀國開明王朝的的王族或上層貴族的家族墓地。此次發現,填補了四川地區春秋戰國考古的空白,將為研究古蜀國歷史、文化及喪葬制度提供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