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掘一批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巴文化墓葬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12月18日,中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重慶市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發布階段性考古成果。2020年9月起,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在本次發掘區內清理出一批代表性墓葬,共發現墓葬28座,磚窯1座,主體遺存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巴文化墓葬。截至目前,考古隊已清理船棺葬4座、長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磚室墓1座,時代涵蓋了戰國晚期、秦、西漢早期、新莽時期等幾個階段,出土銅器(包含了銅劍、銅矛、銅鉞、銅鍪、銅釜、銅甑、銅削、錢幣)、陶器(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缽等)、琉璃器、鐵器(鐵鍤、鐵劍)等各類文物200餘件(套)。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重慶市繼上世紀50年代對冬筍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後,時隔70年首次對冬筍壩遺址開展科學系統考古和研究工作。圖為冬筍壩遺址發掘區局部。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出土銅劍。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88號墓葬部分隨葬品。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88號船棺葬。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89、90號墓葬。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89號墓葬部分隨葬品。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98、99號墓葬。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墓葬清理工作。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冬筍壩遺址發掘區全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相關焦點

  • 鹹陽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 其中一座規模較大墓葬隨葬品豐富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22日發布的消息,鹹陽市渭城區龔西村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其中秦墓75座。兩座規模較大,其中一座隨葬品極其豐富。  63例人骨僅4例個體保存較好進行了古病理學研究  據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耿慶剛介紹,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為配合鹹陽市汽車運輸技術培訓學校建設項目,在鹹陽市渭城區龔西村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
  • 有一個新疆邊境縣,發現百餘座古墓,竟然是戰國至漢代墓葬
    亞科瑞克東古墓群,位於烏什縣亞科瑞克鄉亞科瑞克村南大約1.5公裡處的山前地帶,共有墓葬102座,東北部分布較密集,約有墓葬近40座,西北部集中分布有30座,中部偏南約有20座,其餘呈零星分布。我們在現場看到,這些墓葬封堆由礫石混合砂土堆砌而成,平面呈圓形,墓頂大多呈平坦形制,直徑4至10米、高大約0.5至2.5米不等。如果不仔細辨別,很難認出這些平常的土堆就是古墓葬。
  • 成都發現距今兩千五百年戰國墓葬
    本報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李韻日前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成都商業街新近發現一戰國墓葬,初步確定為一處古蜀開明王朝晚期(約戰國早、中期)的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距今約2500年。此次發掘的大型戰國墓葬為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墓坑長約30米,寬約21米,面積約600餘平方米。
  • 林梅村:黃金藝術所見中外文化交流
    吉林大學林沄教授最先注意到,中國早期青銅文化流行的喇叭形耳環源於安德羅諾沃文化,如甘肅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墓地、內蒙古朱開溝遺址、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中期墓、新疆伊犁河湯巴勒薩伊墓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下坂地墓地等出土的喇叭形金耳環或青銅仿製品。
  • 考古人員在湖南常德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屈原時代墓葬
    中新網常德6月13日電 「我們在湖南常德漢壽老墳山墓群驚喜地發現了與屈原同時代的一批墓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13日在常德表示,屈原在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遷江南,到公元前278年秦國佔領楚國郢都的這18年,屈原一直都在沅湘一帶。之後的數年,他也應該是在這一帶徘徊。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 四川成都發現西漢大墓,出土4臺提花機,填補了我國紡織考古空白
    眾所周知,成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成都屬於古蜀文物的發祥地,2001年成都市區發現了著名的金沙遺址,而這也是繼四川三星堆遺址後有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並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和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的發展演進。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蜻蜓眼」珠根據資料顯示,蜻蜓眼珠最初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被發現,後通過歐亞草原向東,由遊牧民族遷徙或商貿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最初在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遊及長江流域,在戰國時期頗為流行直至西漢初期,之後逐漸減少趨於消亡。
  • 漢代積沙防盜墓葬 墓主人或為王莽嶽丈
    公布了4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西安的漢代高等級積沙墓和兩座十六國墓葬項目入選。M1墓葬部分出土文物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西安發現的西漢晚期高等級積沙墓葬,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辦北裡王村北側,儘管這兩座高等級墓葬以積沙墓這種高級防盜形式出現,但遺憾的是考古人員發現這兩座墓葬時,墓葬均遭過盜掘。
  • 陝西一西漢早期大型墓地考古獲重大發現
    「渭城,故鹹陽,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劉邦建立西漢之初,曾將鹹陽改為「新亭」。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位於秦漢新城的一處西漢早期大型墓地內發現了大量紋飾精美的彩繪陶器,並首次在一件陶缶發現「新亭」二字銘文,為鹹陽曾在漢初短暫更名為「新城」的記載提供了證據,也見證了2000多年前秦漢時代的藝術成就和政權更迭。
  • 發現六千座古墓群 戰國末期郫戈出土
    根據《川報觀察》報導,這次出土的六千多座墓葬類型為崖墓、巖坑墓、磚室墓等,時代從戰國延續到明代,其中包括以戰國末期「郫」戈、西漢時期有著外文字母的「龍紋鉛餅」、新莽時期的錯金「一刀平五千」錢幣等多種古代文物。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土墩」型倉儲建築俯拍圖(上為北,東半部解剖發掘至活動面)專家表示,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夏代早期糧城,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2018年至202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黃山遺址進行了持續的考古發掘。
  • 重慶史前遺址大總結 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原來是這裡
    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重慶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獨特的巴文化。而在巴人之前,重慶地區早期的人類活動又在哪些區域?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22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發布了《重慶古遺址地圖(史前篇)》(以下簡稱《地圖》)。
  • 石家莊發掘出17座商代墓葬
    周家莊墓地出土的青銅爵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近日,記者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近一年的勘探和搶救性發掘,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周家莊墓地已發掘墓葬22座,其中17座為商代墓葬,出土青銅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
  • 戰國楚墓中的「虎座鹿角鳥」,到底有何寓意?
    鳳的文化內涵在漢民族中,鳳是一種吉鳥,有著十分尊貴的地位。《山海經·南次三經》中就說:「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更是對鳳鳥頂禮膜拜,鳳鳥成為了楚國人民族精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