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健康上海行動》首批重點項目之一,國內首個完整的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方案完成並於今天上午發布,更加突顯健康融入萬策,更好維護民眾健康權益。
聚焦民生項目,開展健康影響評估
作為《健康上海行動》首批40個重點項目之一,「上海市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研究」由市疾控中心組織開展研究,歷經一年多時間,從評估範圍、評估內容、指標體系、評估流程、組織管理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完成研究報告及上海市健康影響評估《管理辦法》《評估指南》《指標體系》三個技術方案,這是國內首個完整的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方案,已提交市健康促進委員會。
今天舉行的發布會上,該項目總負責人、健康上海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介紹,本市健康影響評估聚焦重大民生政策、建設規劃和重大公共建設工程項目,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用事業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城市建設、交通、住宅和產業等建設規劃,以及新改擴建機場、碼頭、車站、軌道交通等公共建設工程項目。
除了相關法規制度和機制體系,本市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方案同時建立配套的評估指南和指標列表。該項目主要成員、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控制所所長蘇瑾介紹,評估指南明確健康影響評估原則、評估啟動時間、評估方法、評估程序等四方面內容,指標列表則針對市民主要健康問題,包括環境、社會與文化、經濟與產業、生活方式、人群整體健康水平、死亡和腫瘤、慢性病和精神健康、職業病和地方病、其他傷害或疾病、生殖健康、婦女兒童健康等11大類,共涵蓋279個代表性指標,更加適合上海實際情況,更加具有科學指導作用,今後還將不斷調整完善。
選取15號線閔行區段試評估
蘇瑾還介紹,為了驗證《評估指南》和《指標體系》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項目組選取軌道交通15號線閔行區段進行了試行評估。試行評估發現,一方面,15號線以電力驅動,能替代部分公交、私車等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很大程度改善了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另一方面,15號線也很大程度改善了周邊居民的出行能力,提高了公共服務可達性,也增加了步行等鍛鍊活動。從這兩方面看,15號線的建設,在較大程度上給周邊居民帶來了正面健康影響。同時評估也發現,軌道交通在建設和運行期間會產生噪聲、振動、空氣汙染等負面健康影響。為了最大程度加強正面影響、減少或消除負面影響,評估提出了加強「接駁手段、改善步行環境、鼓勵軌道出行以及科學規劃車站建築布局、改善通風系統等設計、強化減振措施」等措施建議。綜合評估結論:軌道交通15號線閔行區段建設帶來更多的正面健康影響,建議建設方落實評估措施建議,最大化實現正面健康影響、減少負面影響。
15號線建設方非常認同評估建議,他們盡最大努力修正方案、落實措施,如調整了冷卻塔與新風井的位置與間距,以保障新風清潔無汙染,從而保障站廳站臺以及列車的空氣品質。
健康影響評估可促進各部門形成合力
健康影響評估機制項目研究對健康融入萬策起到什麼作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黨委書記羅力表示,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一系列的系統研究,構建了一整套的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方案。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公眾健康的影響,經過科學評判可提出加強正面健康影響、減輕負面健康影響的措施建議,以規避健康風險,促進健康增長並減少健康不平等。其次,促使決策者思考每一項決策的健康效應,承擔起健康的責任;為了解決健康問題,加強各部門各行業的溝通協作,形成促進健康的合力。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王蘭教授作為城市規劃和建築領域的專家指出,設計的空間影響著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例如職住平衡影響通勤時間,開發強度影響日照和通風,綠地布局影響鍛鍊的可能性。而這些空間安排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市民的身心健康。上海市疾控中心開展的這項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研究,能夠促使城市規劃和建設者在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方案的公眾健康影響,提升上海城市發展的整體正面健康效應,為我們城市空間的健康性提供保證。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