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呼籲重視三峽表層水多溴聯苯醚...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多氯聯苯( PCBs)和多溴聯苯醚(PBDEs)在工業領域的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該類化合物在環境中非常穩定,難於降解並且易沿食物鏈富集,最終將危害人類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王俊團隊在長江三峽庫區表層水中多氯聯苯和多溴聯苯醚的分布和生態風險等研究獲新進展,相關成果發布在《生態毒理學》期刊上。

  在王俊指導下,該團隊葛靜博士研究了32種多氯聯苯和10種多溴聯苯醚在表層水中的濃度水平、分布和生態風險,發現多氯聯苯和多溴聯苯醚在三峽大壩的上遊和下遊表層水中的濃度無明顯差異,但是回歸曲線則表現出明顯的從上遊到下遊濃度降低的趨勢。主成分分析表明,大壩上遊和下遊表層水中的多氯聯苯和多溴聯苯醚可能來自不同的汙染源。

  此外,生態風險分析結果表明,三峽庫區表層水中的多氯聯苯對水生物和人類的潛在風險都比較低,但是多溴聯苯醚的汙染應該引起重視。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4-30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2002年1月武漢植物園正式進入中科院二期知識創新工程,按照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的發展模式,武漢植物園進入了全新的創新發展階段,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肩負了國家戰略植物資源保護的國家植物園建設使命。 武漢植物園佔地面積70公頃,作為國家戰略性植物資源儲備基地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庫和東亞最大的水生植物資源圃;還建有兩個植物遷地保護附屬園地即「三峽植物園」和「華中地區珍稀植物遷地保護基地」。
  • 【中國科學報】京西大山深處的奇異莓
    11月29日,拇指姑娘奇異莓產業園設立了中科院第一個奇異莓專家工作站,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鍾彩虹擔任工作站首席顧問。莊園主人、北京清水雲峰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北京市門頭溝區科委和我們公司將建立產學研長期合作,加快北京門頭溝區奇異莓產業發展。」
  • 【中國科學報】華南植物園探明東南沿海木麻黃防護林固碳潛力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在海岸防護林固碳功能研究方面獲新進展,探明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木麻黃防護林的固碳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  據介紹,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分布著數千公裡的海岸防護林帶。這些防護林以木麻黃為主要樹種,生長在海灘沙地之上。
  • 周日來武漢植物園跟著大咖玩轉科學
    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30日訊(記者明眺生 通訊員陳長麗)用顯微鏡尋找「會隱身術」的微塑料,用酸鹼指示劑檢測植物的「酸鹼體質」,古法調製美白手工皂……11月1日上午,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暨2020年中科院核心植物園科學節活動,將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啟動。
  •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2019-05-23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苗圃、商戶能夠利用二維碼進行推廣,植物園和公園也能通過二維碼進行科普宣傳和查詢。目前,工作團隊正在積極推進二維碼植物標牌自動批量列印、在線新品種註冊、移動版離線電子詞典等功能模塊和應用功能。
  • 四季有花開,月月有花展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還是AAAAA風景區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之濱、磨山南麓。承日月之光華,吸淼淼東湖溼地之靈氣,得楚天人文之精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不僅是個科研學術機構,來頭很大,看看門口掛的5塊牌子就知道了。
  • 中國將加大對珍稀植物物種進行遷地保護的力度
    專家呼籲儘快建立國家級植物園創新體系    新華社武漢4月20日電(記者戴勁松 郭嘉軒)20日,在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主任黃宏文等專家呼籲,要儘快建立以中國科學院所屬植物園為核心的國家級植物園創新體系。
  • 三峽植物園推進植物野外回歸 助珍稀物種擺脫滅絕危機
    記者23日從三峽植物園獲悉,隨著科技人員將精心培育的1000株巴東木蓮進行野外回歸栽植,三峽植物園巴東木蓮野外回歸數量已突破2000株,這將對該物種擺脫滅絕危機起到促進作用。三峽植物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峽地區的植物科學研究機構。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武漢植物園打卡全攻略
    (航拍 武漢 植物園360度全景)【這裡是中國版的《言葉之庭》】忘了在什麼時候,開始關注一個叫做新海誠的動畫導演,從把他的電影都看一遍,到購買了他的繪本,迷戀程度可見一斑,至今依然如此。大家可能不認識新海誠,但一定看過他拍的電影《你的名字》、《秒速五釐米》等等。
  • 【中國科學報】16億畝鹽鹼地的生機---中國科學院
    這群科研工作者是來自中科院七個研究機構的十個研究團隊。在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的協調下,他們帶著多年持續研究的科研成果來到黃河三角洲的鹽鹼地上進行院企合作。這群「有飯吃的人心裡惦記著沒飯吃的人」,一絲不苟地實施著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首批啟動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曾經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兩年時間改造,綠植覆蓋、生機煥發。
  • 武漢植物園與武漢市農業科技合作初見成效
    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和湖北省、武漢市領導高度關心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展,在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自2000年以來籤訂的兩次院地合作協議中,共建武漢植物園都是重要內容之一。為推動武漢植物園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武漢市落戶,帶動武漢經濟的發展,2011年10月14日,武漢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學忙帶領武漢市林業局、蔡甸區、農科院等相關部門領導到武漢植物園召開現場辦公會,聽取了武漢植物園的工作匯報,並確定了在武漢市建立獼猴桃新品種示範基地、武漢植物園江夏新品種示範基地、武漢市蔡甸區桃生態旅遊觀光基地等「三個基地」的農業科技合作項目。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武漢植物園 培育出睡蓮新品種:斑藍
    昨日,記者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看到該園科研人員歷經14年,培育出的睡蓮新品種———斑藍。據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水生專類園主任劉豔玲介紹說,我國的睡蓮品種非常少,只有四五個。1992年,植物園從美國加洲植物園引進了幾株熱帶睡蓮,為了培養適合我國環境氣候的睡蓮,科研人員開始了艱難的雜交育種過程。近年,他們終於培育出了多花、花期長的耐寒新品種斑藍。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中國科學報】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
    《中國科學報》綜合相關研究所消息,盤點了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  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  作為探月工程五大系統之一的地面應用系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負責科學探測和樣品研究計劃的制訂,有效載荷在軌業務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解譯和管理,月球樣品存儲、製備和處理,組織開展探測數據與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
  • 武漢植物園推出芳香和染色植物展
    迷迭香、燻衣草、碰碰香、百裡香、鼠尾草、紫蘇等30種芳香植物;紅花、薑黃、密蒙花、板藍等10種染色植物,今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芳香與染色植物展與公眾正式見面。色、香、味俱全的植物材料為市民締造視覺嗅覺雙重感官盛宴。武漢植物園芳香與染色植物展展覽地點在武漢植物園本草園,植物主要以盆栽的形式展出。
  • 武漢植物園劉宏濤當選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3月2日,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第三屆四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湖北省林業廳舉行,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主任助理、園藝中心主任劉宏濤研究員當選為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生植物保育分會副會長,園藝中心科普開放部部長梅林當選為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