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品種多、數量小,生產換線頻繁,如何控制好人工成本又能有效激勵員工?
工人崗位不固定,今天幹這,明天幹那,怎樣確定崗位工資?又依據什麼計算獎金?……
某小型汽車配件製造企業,產品種類多達幾十種,客戶訂單數量小、批次多,導致生產換線頻繁。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有十幾道工序,個人產量受前後工序制約,無法實行個人計件;而且工人崗位不固定,經常變換工位。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薪酬體系的設計體現工人技能差異和工作成果差別,從而對員工起到真正激勵作用呢?
原來企業的薪酬制度,對工人實行的是統一的崗位工資,另加每月車間產量獎,員工平均分配。這種薪酬分配形式導致員工不願做繁重、複雜和技能要求高的工作,也沒有提升個人技能的意願。
我們項目組進駐企業後,結合生產特點,為其重新設計了薪酬體系。考慮到產品不適合個人計件,我們建議實行車間計件制,工人工資由崗位工資、績效獎金、特殊崗位補貼組成。
首先看崗位工資的確定。不同崗位作出的貢獻、對人的要求不同,崗位工資也應有差別。可是如果工人的崗位不固定,怎麼確定崗位工資呢?我們首先通過崗位價值評估為車間每個崗位打分,將得分最低的崗位定係數為1,再根據各崗位不同得分(崗位價值)確定了不同的崗位係數。比如確定崗位A係數為1、崗位B係數為1.2、崗位C係數為0.8。實施時根據工人每天實際工作崗位記錄對應係數,月底匯總相加計算出每個工人的日平均係數,按日均係數×月工資基數即算出其崗位工資,再根據出勤計算實際值。這樣就解決了工人幹活挑肥揀瘦的問題,以差異化的薪酬分配引導大家去做重活、累活和複雜的工作,並願意提高技能以承擔重要的工作。
再來看如何計算個人績效獎金。流水線作業個人無法計件,我們根據產量設計了車間集體獎金,然後在車間內部進行二次分配。為適應多品種頻繁切換生產的特點,同時鼓勵員工提高生產效率,對每一種產品確定了日基準產量,完成日基準產量只發放崗位工資,無獎金;而基準產量之上部分設計獎金標準。比如產品A日基準產量為150件,對超出基準產量部分計算獎金,月底累加各種產品獎金計算出車間應發總獎金。在對員工進行二次分配時,根據每個工人的日均係數不同,結合考勤計算出每個人應得的獎金,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個人工作價值的差異。
對於生產線工人來說,只要工資獎金的計算能夠體現出個人勞動付出,並且在與其他人比較時是公平合理的,就會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大家有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